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家师诸葛亮

第137章 蒲江书院

家师诸葛亮 锋端 2851 2024-09-09 22:19
   “弟子见过先生,见过师娘,见过太子。”    姜阳一一见礼。    关银屏也扑到了师傅黄月英的身边。    “仲贤此行,旗开得胜,一解我大汉战马之苦,功劳甚巨!”    丞相连忙扶起他,脸上满是欣慰。    “谢先生,幸不辱命。”    “城北大营已备好粮草,大师兄可带着兵马,过去歇息。”    刘禅上前一步,脸上全是喜色。    姜阳有些疑惑:“城南也有大营,为何舍近求远,去往城北?”    听到姜阳的话,丞相与刘禅对视一眼,然后哈哈笑道:“仲贤得到如此多的战马,自然要带兵穿城而过,鼓舞一下士气。也让我们大汉的子民,好好看看安西将军的风采。”    姜阳一听,感动万分:老师这样做,不仅是鼓舞士气,更是为他造势扬名。    他也不再推辞,一马当先,带着兵马,向城门内走去。    关银屏和马岱,分列其左右。    丞相和太子的车驾,跟在他们三人的后面。    再后面,便是何勇带着的兵马,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目不斜视。    四千匹马,由羌人老者驱赶着,浩浩荡荡,连绵四五里,前面已经进了城北大营,后面的还没进城门。    今天,给了成都里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一个巨大的震撼。    “这就是我们大汉的安西将军啊,太威武了!”    “是啊!听说及冠没几年,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我大汉的将士也太强大了,不愧是王者之师。”    “听说他们在草原击败了十万羌人大军,杀得草原血流成河啊。”    “那是当然,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战马,你看这些羌人亲自来帮忙驱赶战马,多服服帖帖啊。”    “……”    路边的赞叹声不断,从城南至城北,就没停过。    听到百姓的赞美,将士们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丞相府,姜阳与丞相坐在书房里,丞相已经换上了胡椅。    “先生,这批马,弟子准备留下少部分养在西岭雪山。    其他的,全部送到荆州利川马场去。”    养在西岭雪山,是因为这里足够高,山间草甸与若尔盖草原的海拔比较接近,正好也可以把藏野驴养在上面,试验一下生产骡子。    而利川马场海拔也在一千多米,能给战马一个适应的过程。    “这是自然,接到你的传信,我便八百里加急报告了陛下,想必此时,陛下已经收到信了。    只怕要不了两天,陛下的圣旨便会到成都。”    “陛下还是急着想要打襄阳?”    “一统天下,恢复大汉的荣光,是陛下的心愿。    如今,秋粮已经全部征收上来,正在分批运往江陵。    想来,陛下很快就会出征。    仲贤你也跑不掉,陛下已经问了你好几次。”    “啊?”姜阳诧异的抬起头,“可我是临邛县令啊,蒲江书院也不知道建好没有,成都这边还有一大堆事等着我呢。”    按姜阳的计划,这次回成都,短时间内就没想着出去,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更关键的是,他对临邛县和蒲江书院,是要作为自己改革的试验田的,都抱有极大的期望值。    “你还真想当个县令啊,书院的事,为师可以帮你看着。”    姜阳一听,这肯定更好,于是打蛇随棍上:“要不,先生,请您做蒲江书院的山长?”    丞相笑着摇了摇头,然后郑重道:“这山长,还是由你来做更为恰当。    一来,你是陛下亲封的劝学从事,更为名正言顺。    二来,这对你以后在朝堂立足,也更有好处。”    姜阳站起来,对着丞相郑重一拜:“谢先生。”    第二天,姜阳便领兵去了临邛,先是去看了看小麦的长势。    一个多月的时间,已有了半尺高,整个临邛县,郁郁葱葱。    “有了这冬小麦,明年开春,临邛县便可自给自足,元君辛苦了。”    “谢将军夸赞,幸不辱命。”罗彬拱拱手,心中也十分自得。    “若是明年开春收成好,冬小麦便可推广到全益州,百姓收成倍增,元君功不可没。”    “全是将军一手促成,下官之功微不足道。”    “元君不必谦虚,本将问你,各地守旧之风盛行,有何办法,可将冬小麦,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全益州?”    芋头推广得这么慢,姜阳着实是有些怕了。    这时候,别说农民,就是那些地方官员,也一个个固执得可怕。    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可不是下一道行政命令就行的。    从荆州回成都,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心中有个计划,不过需要有人来实施,便想着考校一下罗彬。    “依下官之见,当命各县各乡,派劝农之吏,来到临邛县,亲自参与到冬小麦的种植,他们必然心服口服,不出两年,便可推广至全益州。”    “大善!”    姜阳没想到,罗彬居然有如此的见识。    “本将欲在蒲江书院,开设农科,传授农业之法。不知元君,可愿到书院任教?”    罗彬一听,面露喜色,立刻拱手道:“若如此,下官愿辞去籍田丞一职,专心在书院任教。”    没想到,罗彬如此的决心,姜阳哈哈一笑:“倒也不必辞官。”    废话,姜阳一心想打造自己的班底,这个罗彬,未来就是农业方面的重臣,怎么能让他辞官呢。    一行人来到蒲水畔,姜阳看着已经建好的一大片校舍,心中畅快不已。    他对季汉的改造,就将从这里起步。    这第一步,便是培养一批具有实干精神的儒生。    有了他们,才有机会是实施他的计划。    慢慢来,不着急。    眼下,农业方面的负责人有了,但是书院嘛,更重要的还是儒学,如果没有重量级的大佬坐镇,只怕没什么人来入学。    并且,丞相事物繁忙,对书院的照拂有限。    他去了荆州,书院还需有人代行山长之职。    益州是有不少大儒的。    不过,很多都是身在汉营心在曹的家伙。    杜微、周群、杜琼,这些人要么不出山做官,要么以‘代汉者,当涂高’来引导舆论,妥妥的带路党,姜阳岂能让他们来书院祸害。    至于谯周,此时还不那么出名,姜阳更是与他因为宕渠郡有嫌隙,更不可能用他。    剩下的就只有许慈、孟光、来敏、尹默这几个了,都是久有名望的大儒,姜阳也不知道自己请不请得动。    想到这,姜阳突然拍了下额头。    “我怎么这么笨,请老师帮忙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