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看完以后,朱标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抱着燧发枪跑了,但被任以虚拦住了。 “今天这一课,可还没讲完呢!”任以虚笑着说道。 朱标和一众皇子一愣,今天居然还没讲完? 今天任以虚是准备灌猛药了! “之前,我讲了国家的起源,但接下来,我将超脱国家这个层面,去探讨华夏的起源!” 华夏的起源? 众人大惊! 见识广博之人,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到底华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朱元璋和一众皇子们从来不敢去想的话题,也是无法深入思考的话题,这已经超脱了他的能力极限! 但就在今日,任以虚竟然说他要讲华夏的起源! 众人回到讲堂,任以虚缓缓在自制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又是完全全新的词汇,众人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现在的知识,已经高深到他们无法理解了! “任先生,此乃何意?” 朱标发问,但任以虚却避而不答,转而说道:“你暂时不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且问你,史记中有记载,我华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女娲。” “你可有曾想过,三皇五帝时,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这种问题,甚至就连朱标也不好回答! 只能挑选着词句回道:“三皇五帝皆是圣明之主,想必在他们的治下,民众应当是安定、幸福的吧?” “就连孔圣人也称赞说,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百姓一定过得很好。” 但万万没想到,任以虚竟然直接说道:“错!大错特错!” “你以为三皇五帝时期的百姓过的很好?我告诉你,他们过的远远不如大明的百姓!” “别说大明了,就连宋朝、唐朝、汉朝的百姓也过的比他们好!” “他们不仅过的不好,而且必定是食不果腹,衣无避寒!” 朱标是怎么都没有想到,任以虚会这么说! 如此贬低三皇五帝时期,如果要是被那些儒家的读书人听到了,怕不是恨不得冲上来和任以虚拼命了。 但仔细想想,任以虚说的难道不对吗? 朱标只是以前不敢细想而已,如果深入的思考一番,顺着历史的脉络往上,完全可以得出任以虚的结论,没有任何错误! 难道上古时期的百姓,还能比现在的大明过的好? 无论是住的,还是穿的,亦或是吃的,哪一样都没有现在好! 凭什么说他们过的比大明的百姓幸福? “好像......是这样的。”朱标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任以虚接着问道:“那为什么现在的百姓,能够过的比以前幸福呢?” 这还用思考? 朱标几乎是脱口而出:“因为现在的粮食产出比以前更多了啊!” “以前宋朝时,一亩田只能产一百斤的粮食,但现在一亩可以达到两百,甚至还有更多的产量!” “百姓自然就饿不到肚子了!” “而且如今家家户户都会桑麻织布,自然也不愁衣服穿了。” “现在各方面的技术都要比以前更好了!” 还没等朱标说完,一道闪电在朱元璋的脑子里划过,没错,这一切都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 任以虚敲了敲黑板,大笑道:“这,就是生产力!” “不过技术只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虽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 “往上追溯千万年的时光,在燧人氏发现火之前,在有巢氏发明房屋之前,在神农氏尝遍百草之前,上古先民衣不蔽体,只能捕兽和采食浆果为生。” “每日的产出就是那一点兽肉和浆果,自然生活的艰辛。” “但到了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发现了火,更是学会了使用兵器,狩猎开始变得简单,还学会了种植农作物,产出开始变得丰富。” “但仔细想,那时候能和现在比吗?” “完全没有可比性!” “大多数人依旧在饱腹和饿肚子之间挣扎。” “可越往后,华夏先辈们手中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稻米、桑麻、青铜,乃至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华夏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在一直变好?” 说到这里,任以虚终于图穷匕见。 众人则还沉浸在任以虚的理论中,确实如此,技术的进步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生产力越高,百姓过的就越幸福。 也就是说,只要大明现在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百姓就根本不存在造反的可能! 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却在士农工商之中,排在第三位! 那些儒家的读书人就算再多,也不会让百姓过的好一点! 但技术的革新,却能造福天下人! 朱元璋这时候才明白,自己错的有多离谱,这个世界不需要儒家的读书人,而是需要更多钻研技术的读书人! 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那些只会读四书五经的儒家士子,有什么能力来改变世界? 只有技术才能改变这个世界! 相反,那群读书人越多,反而越是会让这个国家动荡。 因为这些人不生产价值,不增加生产力,却在肆意的挥霍着,大明所有生产力,生产的物质资料! 简单来说,他们就是蛀虫!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联想到胡惟庸造反一事,心中更是下定了主意。 杀! 一片一片的杀! 杀他个血流成河! 这天下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儒家士子! 他朱元璋要完成一次清洗! 让更多的读书人从念四书五经,转为钻研科学技术! 给大明带来更多的,如同燧发枪一样的东西! “听了任先生一席话,胜过读那些所谓的圣人之言一辈子!”朱元璋感激想道。 “思想启蒙其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不能禁锢了技术的发展。” 任以虚并不觉得儒家就不该存在,只是觉得这门学问,不应当到了明朝,还如此昌盛,更是压缩了其他事物的发展。 科技是包容的,但程朱理学显然不是包容的! 说完了生产力,任以虚转而解释起生产关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