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既然你们已经明白了何为生产力,那么理解起生产关系,应该也不算困难了。” “依旧以上古时期为例,在燧人氏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念,而是氏族。” “同一个氏族的人抱团取暖,有数十人,也有数百人,但大多数不超过千人。” “你说这是为何?”任以虚再度发问。 这次朱标等皇子有了基础,再思考起来就简单了许多! 很快朱标就回道:“应当是食物不够的问题!” “生产力缺乏,一个氏族养数十人足够,数百人足够,但上了千人就不够了!” “根本无法组建起如大明般庞大的国家!” 虽然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但任以虚还是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因为只拥有养活数百人的生产力,就形成了氏族这样的生产关系。” 任以虚继续举例道:“又好比,因为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和种植粮食,生产力大幅增长,就到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各个部族。” “那时庞大的部族可以达到上万人之多,更是能联合组成一个简单的政权。” 任以虚继续往下推衍。 “后面一直到了舜,青铜器被开始使用,人们手持青铜兵刃可以轻松的征服山川野兽,人们可以探索的世界变得广阔。” “创造的生产力可以养活数十万,数百万人,这时候,国家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这就是夏朝!” “而到了春秋战国,铁器渐渐投入使用,大一统的秦朝就诞生了。” 一道全新的世界线,在朱元璋和一众皇子眼前缓缓展开,这个世界原来竟然是这样的! 氏族、部落、家天下、分封建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 这一切的根本,起源都是生产力的进步! 每逢生产力的进步,政权制度就会迎来一次全新的变革! “原来如此!” 朱标双眼放光:“如果我大明的生产力进步,那是不是也会诞生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而我大明千秋万世的根本,就在这种生产关系里面?!” 大明原来真正的出路在这里! 更高的生产力,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大明的出路! 这就是本质! 任以虚欣慰的点了点头,总算没有枉费他花了这么多的力气来讲课。 “恭喜你,你已经答对这个问题的一半了。” 一半? 朱标愣了一下,这竟然还不是全部! “那另一半是什么?”朱标赶紧发问。 他以为已经掌握了全部的本质,但没想到这才只到一半! 但任以虚并没有回答,只是淡淡的说道:“另外一半,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毫无益处,只有在完成生产力的提高之后,才有效果。” “大明现在的生产力虽然远超历朝历代,但时代是在向上发展的。” “尽管可能会有曲折,但一定是在上升!” “所以想要不落后于世界,就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大明的生产力。” “而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任以虚直接引用名言说道。 在接受了任以虚的理论之后,朱元璋觉得提升生产力,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而只有重视科技,才能更好的提高生产力。 朱元璋心里想着,等回去之后,就改革科举制度。 大规模鼓励科研发明,将儒家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下调! 虽然现在还离不开这些儒家士子来治理天下,但这群人的重要性,在朱元璋心中却是再次下降了不少。 这些人就只是他治理天下的工具而已,不顺手了就换一换! 只有那些能改革、发明新技术的人才,才是朱元璋真正需要的人才。 而在朱元璋思考的同时,任以虚继续讲解着:“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稻米的亩产能够达到千斤之多,百姓是不是就再也不愁粮食吃了?”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办到!” “先秦时期稻米粟麦的产量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这说明粮食的品种是在优化!” “经过上千年的无意识培养,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如果有人专门研究稻米,挑选优质的品种栽培,是不是能够达到更高的产量?” 任以虚从后世而来,自然知道现在的稻米产量还没达到顶峰,别说杂交水稻了,就算后世普通的水稻产量,也比现在高出许多。 但这还不是全部,接着任以虚拿出一个地球仪,打算给大明普及全球思想,以及海权思想! “你们可知道这是什么?” 朱标和一众皇子皆是摇摇头。 “这是地球仪,也就是我们所生活世界的地图!”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是球形呢?”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球上。” “我知道大家想问,为什么不会掉下去,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讲。” “现在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世界的构成!” “我将之分为五大洲四大洋,其中五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我大明所在的地方,就是在亚洲!” “什么?” 众人大震,如此浩瀚的大明,竟然只是五大洲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竟然如此之大! 任以虚继续说道:“大明虽然占地辽阔,在亚洲也只是占了四分之一不到而已!” “我们所熟知的西域诸国,其实也只是在亚洲而已!” 朱元璋和众皇子更是惊讶。 我华夏何其辽阔,西域又是何等遥远,两者竟然都是在一个地方! 众人此刻才真正认识到了这个世界! 任以虚改换话题,指着一块大陆说道:“在这片大陆上,有3种高产农作物,分别是玉米、红薯、土豆,其中土豆亩产可以是这个数!” 随后任以虚伸出一根手指。 朱标等人愣了一下,猜测道:“亩产一千斤?” 大明的农作物亩产不过数百斤,就算在精耕细作之下,也很难达到一千斤的产量。 如果是这样的农作物,朱元璋确实很感兴趣,只要推广开来,也能增加几分国力。 任以虚摇了摇头,郑重道:“是一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