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宋朝,开宝元年。 “轻赋税,而控制政治吗?”赵匡胤思考着这种方法,现在倒是也可以试着在川蜀地区逐步推行,尽可能缓解民间矛盾。 他的目光转到了神迹举出的例子上:“神宗……和变法……”神宗,此前并未有此庙号的皇帝,可以说宋神宗是第一位,但这可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庙号。至于变法,变法本身当是好事,但为何主持变法的皇帝会得了神宗这么一个庙号? 或者说,变法有误?抑或者,这个变法实际上是不应当实行的? 想了想,赵匡胤还是放弃思考这件事情了。毕竟,这个事情离他实在太远,他也管不到那么以后的事情。 宋朝。 被神迹点到名姓的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抬头看了几眼神迹。 宋神宗心中颇有些犹疑,神迹专门举了朕的例子,是单纯的举例子吗?还是想要告诫朕什么事情?难道朕的变法当真不合适吗…… 王安石则是内心平静,目光坚定,他一定要把变法推行下去! 【说完了赵光义关于军事民生方面的事情后,我们来看一看他在文治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首先确实要声明一点:赵光义虽然在军事方面屡次失败,国内也有王小波李顺这样的起义,还造成了严重的重文轻武问题。 但在文治方面,赵光义也当得一句“文治天下”,从他这里彻底完善了科举制度,奠定了宋朝文官统治的基础。】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自觉受到了神迹的褒扬,得到了上天的肯定——他的文德治世被盖棺定论了! 没错,他完善了科举制度,也是他大力推崇科举、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又让通过科举的士子们能够快速做官,这才打压下去那些唐末五代以来武将骄横无比的歪风邪气! 大宋的文官统治,是从他这里打下基础。 赵光义心情愉悦,低声自语:“大哥啊,你没能做到的事情,还是我做到了。大宋的兴盛绵延,也是要从我的文官制度开始。” 嗯,至于前面的那堆形容,都当没看见就行了,反正都已经发生了,也没办法改变。 殿内的众多大臣们也都喜气洋洋,毕竟此时已经是淳化四年,时下立于大殿之内的官员们,不少都是赵光义大兴科举的受益者。 就算还有对“文官统治”心有不满之人,也难以与大势潮流相抗衡。 唐朝,贞观三年。 颇有种想什么就来什么的感觉。 先前唐朝众人就对后世朝代的科举制颇感兴趣,此时就来了个赵光义完善科举制的内容。 李世民和贞观群臣们不由坐直了身体,越加认真起来。 【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第一次开科,就是“龙飞榜”,共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特奏名一百九十一人。】(1) 【太平兴国八年开始,及第进士赐宴琼林苑成为一种定制,随后不断发展。】 【雍熙二年首次实行试官亲戚别试制度,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一回避法后来也得到了推广。 同时,进士唱名赐第制度从这一科开始,也就是所谓的东华门唱名。日后韩琦对狄青的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也是由此而来。】 【端拱元年的贡举确立了贡院制度。 大致内容如下:省试前,由御史台派一名官员监门,在都堂帘外设立桌案,唱名给每个应试士子印试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