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不觉得已经形成的通道被再次阻塞是什么好事。 即使大政策上秉持着重农抑商,但是每一个头脑清楚的人都明白,“商”这个群体,其具有的价值同样关键。 有些时候,有些东西和信息就是要通过商人来传送和传递,通过商队来达成一定的沟通交流。这些事情,普通百姓不知道,同时他们通常也不会迁移到其他地方,也不方便迁移;而朝廷,有时候又不适合做一些事情,或者更多精力放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这时候,愿意听从朝廷命令的商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何况,是这样一条能够一直向西、连通到远在西边的众多国家的通道。 就像是大唐,为什么要坚持控制西域的通道呢?当然是因为这里相当重要。 而且,若是原本没有通路也就罢了,原本有,却又再次被阻隔…… 他叹了口气,转念想起来另一件事,愉快道:“所以说,日后突厥就已经消亡了?”别的消息再论,这个消息可是让他非常高兴的。 大臣们脸上也都个个带笑,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与中原缠斗了多年,又与大唐交锋了不短时间的突厥,消亡了!——不管他们是最终融入了中原,还是分散开来有一部分融入了其他草原部族,亦或者是搞了什么西迁,总之,作为名号的突厥,作为主体的突厥,是没了。 不过,这个过程,想必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即使是要让突厥人变成中原百姓一样的定居,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若是大唐要主动去做这件事情,更是要花费大量的心力和金钱。 李世民干脆把这件事情列为一项长期计划,打算在教育子孙的时候也将这一件事教导过去,让大唐的这项政策不会因为皇位更迭就中断结束。 宋朝,开宝年间。 神迹结束了,但赵匡胤心中的紧迫感却是越发重了。 燕云十六州,必须得夺回来,放在大宋的掌控之下才行! 他心中越发紧迫的同时,还不免有些郁郁:别的不说,从财赋情况上来看,日后的大宋着实富庶,不然也不能支撑得起那年年的岁币,以及那么庞大的厢军和官员的开支。从这里看,没有燕云十六州,仿佛也不是让人那样难以接受之事……个屁! 大宋再富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也只能是一个随时会被宰割的肥羊——辽看起来是和大宋达成了和平,但那是因为他们衡量过后,觉得不打更划算而已。若是出来一个国君,觉得就要开战,大宋又能如何? 金也一样。 大宋,诞生之后所处的环境着实不怎么好啊。 先有辽虎视眈眈,后又有金人猖狂肆虐,这两个都没有了之后,又在北面出现了蒙古,蒙古啊! 虽然赵匡胤对这些个异族政权都没有任何好感,但是他也得承认,从武力上讲,蒙古确实有着让人称道的地方。 如果大宋能够延续下去,那么迟早会面对崛起的蒙古——若要面对蒙古,燕云十六州这样的重地就必须夺回来,才算是一层保障。 虽然他倒是可以让后世的君王们记得提前解决掉蒙古,但且不说这种做法到底能不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就不会出现下一个强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