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苦一苦百姓
朔方军大捷,河北诸郡起兵,让整个天下的局势瞬间逆转。 河东唐军也转守为攻,如今正出兵进攻井陉关。 若是井陉关破,河东军就可以进入河北,如此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将全部不复为叛军所有。 安禄山叛军将被困于河洛方寸之地,败亡也就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已经没有退路的安禄山也是拼命了,他集中所有精锐向潼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但潼关乃是天下雄关,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人也是名将。 前番败给安禄山并非是两人能力不行,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手中竟是些乌合之众如何能与百战之师野战对决。 不过如今依靠潼关天险,倒是还能有一战之力。 安禄山连攻潼关三日,死伤近万,但潼关已然稳如泰山。 为了攻下潼关,安禄山甚至直接从各地强拉丁壮入军,试图用人命冲开潼关的大门,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但大唐内部并不是所有人希望安禄山败亡,至少不是现在败亡。 这其中就包括太子李亨,如今被李隆基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可是荣王李琬。 若是安禄山就此败亡,立下大功的李琬必然会取自己而代之。 …… “大郎可来了!” 李亨向一旁的李辅国问道。 “殿下,李翰林马上就到了!” 果然不过半刻钟李泌就在鱼朝恩的带领下到了。 “拜见殿下!” “大郎救我!” 一见李泌,李亨一下子就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抱着李泌的腿哭了起来。 “殿下何故如此!” 李泌当即也跪了下来。 李亨给了李辅国一个眼神,李辅国当即把周围所有人都赶了出去。 “大郎,如今荣王将为太子,我怕是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李泌把李亨从地上扶起来,“殿下何出此言!” 李亨哭哭啼啼的道:“如今安禄山即将败亡……荣王如同太宗皇帝一般……我……” 说到这里,李亨又是大哭起来。 李泌思忖一番后,咬了咬牙道:“安禄山手中之兵不下二十万,哪有那么容易败亡的……” 李亨抹了一把眼泪,“安禄山如今被困于方寸之间,待陇右、河西之兵抵达,那安禄山如何能抵挡的住!” “除非……除非……安禄山能够在边军抵达前攻破长安……” 李泌面露震惊之色的看向李亨,李亨此言让他感觉是如此陌生。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再次看了李亨一眼,此时他的内心无比矛盾。 良久他终于说话了,“其实要让安禄山入关并不难!” 李亨等的就是李泌这句话,“大郎的意思是!” 此时的李亨装起了糊涂。 李泌暗自叹了口气,心暗道:“只有苦一苦百姓了!” 这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若是高仙芝与封常清出关与安禄山作战将如何!” “必败无疑!”李亨脱口而出。 “不错!咱们只需要逼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人出关就行!” 李亨望向李泌,“高、封两人不会这么傻吧!” 李泌笑了笑,“那就让他俩去死!” 李泌顿了顿叹息一声道:“殿下不是已经收买了边令诚吗,据我所知边令诚如今对高仙芝可是极为不满啊,殿下可令边令诚如此这般……” …… 边令诚其实与高仙芝也是老搭档了,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边令诚就做监军。 战争最危险时,边令诚胆怯,高仙芝很照顾他,让他留守后方。 这次高仙芝东征,李隆基又让边令诚任监军使,边令诚多次以私事相托,高仙芝大多没有听从,边令诚怀恨在心。 如今边令诚正好回长安奏事,李亨派人秘密联系了边令诚,并送上了大量的财货。 第二日边令诚在面见李隆基的时候,极言高仙芝与封常清逗留失机,遭致惨败。 他说:“封常清夸大贼军声势,动摇了军心;而高仙芝丢弃陕郡数百里之地,盗减军士粮赐,又擅自撤兵,退守潼关。” 封常清基于和叛军交战的感受,分析敌我双方态势,提出退保潼关的建议,本来是合理而高明的,却被边令诚诬以动摇军心。 高仙芝退保潼关,也是明智之举,也被加上失地丧师的罪名。 至于盗减军粮问题,更是莫须有的诬陷。但李隆基却听信一面之词,勃然大怒,派边令诚带着敕令,赴前线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杨国忠和韦见素两人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立即前往宫中欲拜见李隆基。 不过此时李隆基并不待见两人,是以并没有见两人。 杨国忠找到杨玉环,欲请杨玉环劝说李隆基。 不过此时杨玉环也因为杨光翙之死而暗恨杨国忠。 而且上次高仙芝面见李隆基的时候,竟然指责自己是褒姒、妲己。 这也让杨玉环记恨在心,恨不得让高仙芝去死。因此杨玉环并没有答应杨国忠的请求。 杨国忠颓丧的回到家中,他预感到自己恐怕很快就会被当做替罪羊了。 妻子裴柔这时走过来询问情况他只是摆了摆手,“我没事!” 到了饭点的时候杨国忠的儿子杨暄,杨昢两人一起来请他。 “阿耶,用饭了!” 说话的是杨喧,如今担任着户部侍郎一之职,也是杨国忠几个儿子中能力最强的。 “是啊,阿耶,什么事都没有吃饭重要。” 杨昢也开口劝道。杨昢乃是杨国忠与李隆基的女儿万春公主所生。 历史上杨昢也是死的最惨的,安禄山攻破长安后,杨昢被安禄山的部下抓住并挖心而死,死相极惨。 看着眼前的两个儿子,杨国忠终于振作起了精神。 “我死了没有关系,但我的儿子不能死!” 想到这里,杨国忠假意露出笑容,跟着两人前往用餐。 虽然杨国忠一直露出笑容,但杨喧还是敏锐的察觉出了不对。 餐后杨喧独自找上了杨国忠。 “阿耶为何闷闷不乐?” 杨国忠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如今的局势你怎么看?” 杨喧道:“如今大同、范阳相继被妹夫攻陷,河北颜真卿、颜杲卿也声势浩大,安禄山叛军已经被困于河洛方寸之间,只要潼关不失,不出三月安禄山必将败亡!” 杨国忠点了点头,“若是潼关不出问题自然如此,可若是潼关出事呢!” 杨喧心下一惊,“若是潼关失陷,长安必不可保,如此此乱就会旷日持久了!” “阿耶是担心……” 杨国忠道:“不错,可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安禄山早日败亡,比如东边那位!” 杨喧闻言沉默了,他吞了口唾沫,“他可是太子啊,怎么能……” 杨国忠嘿嘿一笑,“怎么不能,为了那个位置什么事做不出来!” “可是……可是……” 杨喧欲反驳,但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来。 他很清楚,为了那个位置,人是会有多疯狂,在许多人眼中,千百万百姓的生命也比不上那个位置。 杨国忠眼睛看向自己的儿子,“你觉得长安若是失陷,你我父子还能活吗?” 杨喧沉默片刻道:“阿耶有何打算?” 杨国忠道:“我杨国忠原本不过是一破落户,享受了这十年富贵死了也不怨,不过我的家人何辜……” “我意把你三个弟弟还有二娘全部送往朔方!” 杨喧道:“若是如此,恐会让圣人猜忌于妹夫啊!” 杨国忠冷冷一笑,“若是潼关失陷,圣人怕也是自身难保了!” 说到这里杨国忠看向了东宫的方向,“真是轻视了东边那位啊,如今圣人身边许多人怕是已经被买通了吧!” “李恽当年让我堤防东边那位,我还不以为意,没想到……” “你那妹夫恐怕早就在布局,这世间没人比李恽看的更清楚了!” 杨喧点了点头。 杨国忠这时看向杨喧道:“为父真不该让你入仕!” …… 封常清连续失利,特别是丢失东都洛阳,自知败军之罪甚重,难逃一死。 不过他还是派了三拨人赴朝廷,向李隆基陈述贼军形势,希望朝廷了解敌情,但李隆基连面都不见。 在击退了安禄山的三次进攻后,封常清上书李隆基请求回长安汇报军情,这一次李隆基同意了。 不过才刚刚行至渭南县,就遇见边令诚。 边令诚当即拦住了他的去路,出示了李隆基的敕书。 李隆基敕令削其所有官爵,回到高仙芝军中,白衣自效。 封常清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仍草写遗表,分析战况,企图使朝廷对当前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不过这个时候因为朔方军的大胜,还有河北的归复,朝廷上下皆是一片乐观。 当时朝廷中议论,很多人以为安禄山没几天他就会被杀死,所以朝廷不必担忧。 反而纷纷上书言封常清胆小怯战李隆基也对封常清越加不满。 这个时候李泌按照计划上书李隆基言:“如今叛军已经被困于河洛方寸之地,当全面进攻,尽快平定叛乱!” 他还给出了计划,命河东之兵南下,郭子仪与河南之兵北上夹击洛阳。 朔方之兵,扫荡河北与安东之地。 高仙芝与封常清部出潼关,拖住安禄山。 李隆基被他说服了,第二日就下诏,命四方围攻安禄山。 李泌之策看起来有些道理,但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进攻安禄山主力的三支军队中真正能够跟叛军正面争锋的不过就是郭子仪手中三万剑南道之兵,和河东太原三万余人。其余的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而已。 但安禄山如今手中的精锐兵马仍然不下于十三万,加上投降其的河南各郡团练兵,府兵,还有少林僧兵不下二十万。 收到李隆基的诏命之后,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三人纷纷上书反对。 朝中杨国忠、韦见素、安思顺、病中的哥舒翰也上书反对。 李隆基见反对的声音太大,心中也是有些动摇。 这时李泌向李隆基说了一句话,“养寇自重!” 这一句话一下子改变了李隆基的态度。 当即下诏严厉斥责了众人,随后再次下诏命各军出击。 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人商议后,认为绝不可出兵,一旦出兵必败无疑。 只有等李光弼的陇右河西之兵到了,才是出击之时。 两人再次上书李隆基请求暂缓出兵。 不过两人不知道的是,边令诚此时也受李亨指使给李隆基上了一个密奏。 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李隆基看到两人的上书当即大怒,竟然直接下旨处死封常清 边令诚来到潼关,先召见封常清,宣示李隆基诏命。 封常清听着诏书的内容,惨笑一声,随后将将早就准备好的遗表交给边令诚,请求转交李隆基。 边令诚答应了下来,随后亲自监督对封常清行刑,陈尸于苇席之上。 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死后竟然连一副棺材都没有。 封常清死后边令诚把他的遗表随意一丢,更本就没有上交给李隆基。 李隆基原以为,杀了封常清高仙芝就会听命出兵,但没想到高仙芝竟然是一个头铁之人,竟然再次上书反对。 李隆基大怒,当即起了换将的打算。 李亨这时趁机劝说不如以哥舒翰取代高仙芝。 这个时候哥舒翰已经中风,病废在长安。 李隆基自然也知道此事,是以并不认为是个好主意。 李隆基道:“哥舒翰恐怕不行,李恽恐怕更适合!” 李亨自然是不可能愿意让李恽为帅的,虽然他已经与李恽和解,但李恽却是杨国忠的女婿。 李恽为帅,他的后续计划恐怕就无法进行了。 他更担心的是李恽若是真的击败安禄山,那他可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他对此早有准备,“父皇,李恽自然是一个更合适的人选,不过如今河北之地也离不开他……如今灭安禄山不过就在旦夕之间,启用哥舒翰不过是借用他的威名而已,仗由下面的将军们打就行了!” 李隆基点了点头,“汝以为那些人可用?” 李亨知道这是李隆基在试探自己,是以躬身道:“儿臣对将军们不熟悉,此事还要父皇乾纲独断!” 李隆基被李亨说服了,很快他就又给了边令诚一道旨意。 边令诚收到旨意后大喜,立即开始着手对付高仙芝。 这日高仙芝自军中还,至衙署厅堂,边令诚立即召集了手下亲兵把衙署包围起来 随后才带着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亲兵入了衙署,见到高仙芝后他冷冷地道: “高将军,圣人有旨。” 高仙芝闻言当即拜伏于地,边令诚当场宣读了李隆基的诏命。 高仙芝心若死灰的道:“我遇敌而退,死是应该的。可是说我盗减粮赐,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这时有军中不少将士听说边令诚带兵围了高仙芝的衙署,当即前来增援。 听说李隆基要杀高仙芝,纷纷鼓噪起来。 边令诚躲到亲兵身后厉声叫嚷:“尔等莫非要造反不成!” 一名校尉闻言大吼:“造反就造反,这肯定是圣人身边有奸细,高帅咱们要清君侧!” “清君侧!清君侧!” 不少士兵跟着鼓噪起来,其声震地。 边令诚知道那校尉应该就是李亨安排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坐实高仙芝之罪。 当下他也不客气,立即命刽子手在士卒的大呼声中杀了高仙芝,随后以将军李承光临时统率其军。 那鼓噪的校尉此后却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李隆基接连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后,立即下诏拜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以讨叛军。 敕令天下诸道四面进兵,会攻洛阳。 哥舒翰以病重坚决推辞,李隆基不答应。随后又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番将火拔归仁等率各部落兵从征。 哥舒翰病重,不能理事,军政全都委托田良丘,而田良丘又不敢专断。 李隆基又命王思礼为骑兵头领,李承光为步兵头领,二人争地位高低,无所统一。 哥舒翰军法严明,却不体恤士卒,士气低落,缺乏斗志。 为了鼓励哥舒翰的斗志,加大哥舒翰的威望,李隆基又加哥舒翰为左仆射、同平章事--以宰相身份兼潼关守军司令、前线总指挥。 此时加上高仙芝留下的军队部下,此时潼关大军号称二十万,但真正能战的依然不过五万。 这个时候李光弼率领的四万边军已经抵达长安,若是李光弼军前往潼关,唐军倒是真有可能击败叛军。 不过这时李亨以河东兵力不足为由,劝说李隆基命李光弼军前往河东。 他的理由是潼关已经有二十万大军在,兵力充足,反而是河东更为空虚。 李光弼军前往河东后,可以配合哥舒翰之兵,夹击叛军。 李隆基想到潼关已经有二十万大军,认为他所言有道理,因此下诏加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率军前往河东。 为了安抚李恽,随后又下诏拜李恽为朔方、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 为了歼灭安禄山叛军,李隆基又新设南阳节度使,由南阳太守鲁炅担任节度使,统帅岭南、黔中、襄阳等地五万大军驻扎在叶县城北。 接着又加颜真卿为户部侍郎兼平原郡防守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