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没有下定决心攻下它
“济尔哈朗,如果我们进攻宁锦,甚至再次入关,万一金州或者南直隶的军队再次攻击我们,或者将我们围困,我们该如何是好?”黄台吉已经在考虑向西或北撤退的方案,代善此时问道。 “大贝勒,别无他法,只能赌……赌这两支军队为了不断获得战功而放任我们攻击明朝,但我们再也不能像这次一样,在明朝的腹地逗留数月。” 南直隶的军队仅以数千之众就能歼灭八千精锐,还要加上协同作战的三千蒙古军队,这个结果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即使后金最终能够消灭南直隶和金州的这两支军队,自身也将遭受极为重大的损失。 这样的胜利对后金有何意义?完全没有。 只剩下几万老弱病残的后金,不要说对抗明朝,就是蒙古人也难以应对,那时那些曾经被武力征服的女真部族必然再次反叛。 那时不要说大金国了,连建州女真部能否保住都是个问题。 “如果非要打不可,我们应该先打哪里?”莽古尔泰问道。 “大凌河、锦州,三贝勒,只有这里距离最近,不能一次性把所有的本钱都拿出来,到时候一部分军队去进攻,一部分军队驻守耀州,监视金州的动向。” “我们来来回回地攻打宁锦,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攻下它,这样下去有什么意义?”多尔衮参与军务的时间不长,一直对进攻宁锦持有异议。 “十四弟,看来你还没有深入理解军务!我问你,如果我们攻下了宁锦,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次是黄台吉回答多尔衮的问题。 “那还用说,当然是继续攻破山海关,杀入明朝的腹地。”多尔衮听到黄台吉亲自回答自己的问题,心中一惊,然后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 “十四弟,宁锦离山海关有多远,我们从耀州出发去宁锦又有多远?”多尔衮思考了一下回答:“差不多都是三四百里的距离。” “自从觉华岛被我们攻破之后,明朝就再也不敢在关外大量囤积粮食了,这就是说明朝要把粮食从山海关运到宁锦,和我们从耀州把粮食运到宁锦几乎是一样的距离,是这样的吗?” “大汗说得对。” “宁远城的炮火实在猛烈,若要强行攻占,伤亡必定惨重。”多尔衮坦率地回应。 “伤亡固然重要,但占领后还需驻守,这将彻底改变我们与明国的攻防地位,让旗兵、农奴去耕种如何?” 明军无需正面进攻宁远,只需派出小股部队进行骚扰,我们若驻扎旗兵,必然难以安宁。 若不驻扎,粮草就必须从国内各地先运至耀州,再转运至宁锦,而明国则可在关内从容策划如何骚扰我们。” 这种关乎国家大计的问题,在四贝勒议政时期已多次讨论,但豪格、多尔衮、多铎都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后才成为旗主。 因此,黄台吉也想向这些新晋旗主们阐明一些问题,所以耐心地向多尔衮解释。 “那我们能否像这次一样,从其他方向对明国发起攻击?”多尔衮仍然不解。 “那宁锦是否需要防守,应该派多少人防守才合适?” 多尔衮沉思良久,没有回答,他有所领悟,但尚未完全想通。 “宁锦孤悬于国境之外,兵力不足则难以抵御,兵力过多……我们大金哪有这么多兵力?” “大汗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们人数有限,无法与明国在一城一池上消耗,即便攻下山海关,我们也无力继续前进,既然如此,那我们干脆就不要理会宁锦,转而从其他地方发起攻击,如何?” 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因为最受努尔哈赤宠爱,在众兄弟中一直被提防,因此他们一直接触不到核心情报,直到成为旗主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但他们成为旗主后,后金的形势一直不错,因此之前的策略也无人向他们提及。 “十四弟,威望是靠战斗赢得的,要想保持,就必须不断取得胜利,就拿金州朱樉来说,当年我们吃了大亏,但他这些年一直守在金州,现在我们大金还有几人记得当年的惨败? 对明国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躲在辽东默默发展,难道他们就不在积蓄力量吗?几年时间他们就能将城池修至耀州城外,几年时间他们就能集结一二十万大军。 而我们大金呢?现在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集结八万兵力,这还是算上了所有能战之人,但我们要集结十万以上的大军,不至于伤及国本需要多长时间?” 说到这里,黄台吉停下,端起茶杯看着多尔衮。 “三十年,至少需要两代人我们大金才能集结十万大军而不会影响国内民生。” “不错,十四弟有所长进,那我们如果停止发展三十年,明国又会怎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更糟,另一种是恢复元气并练就强军。” 看着再次端起茶杯喝茶的黄台吉,这次多尔衮彻底明白了。 “大汗,我明白了,明国和我们现在谁也奈何不了谁,我们的兵力虽然强大,但他们的根基深厚,因此我们应该趁着兵力强大,将明国在宁锦一带牵制住。 等他们集结兵力、修筑城池,然后我们去攻击,如果能轻易破城就破城,不能就打散他们一些兵力,总之是要牢牢地将他们钉在宁锦一带。 一方面,我们不断取得胜利,明军除了躲在大城市里,只要出来就必定失败,这样一次次打下去,明军就会越来越觉得无法战胜我们。 其次,明国持续不断地建造城池,我们则不断地攻击,只要他们稍有疏忽被我们攻破城池,一旦我们撤离,他们便不得不重新修建,这样便能持续消耗明国朝廷的财富,是这样的吗? 听到这番话,黄台吉也不由得称赞,回想起当年四大贝勒共同商议国事时,为了阐明这些策略,他与一群投降金国的学者们不知耗费了多少心思。 那时,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和其他三位贝勒都渴望占领宁锦,为了让他们理解,黄台吉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的贝勒和固山们因为理解了这些策略,也看到了其成效,才使得他身边聚集了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