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仅南匈奴受此困扰,并州地区的诸多杂胡,均不乏遭到贩卖的记载。 比如后赵建立者羯人石勒,年轻时便曾遭到地方将守的“缚卖”。 石勒之父还是当地的“部落小率”,犹不能免,其余胡人境遇可知。 太安中,并州饥乱,(石)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 (石勒)父周曷朱,一名乞冀加,并为部落小率(帅)。 以上,皆摘自《晋书之石勒载记》 有鉴于此,呼厨泉担任南单于时的一系列举措,被《魏书》称作“匈奴折节,过于汉旧”。 这种绥靖政策虽然维护了呼厨泉的尊贵地位,但对匈奴的部众而言未却必是好事。 呼厨泉这种过分谄媚魏晋统治集团的行径,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关系。 甚至可以说,它为屠各贵族刘渊日后整合匈奴势力奠定了社会基础。 刘宣等凭借屠各实力而假(刘渊)以南单于世嫡之空名,企图恢复匈奴旧业,这样就造成了合作。 摘自唐长孺《魏晋杂胡考》 梁习的咄咄逼人、呼厨泉的恭顺谄媚、陈泰的过分行为,最终导致,早已有心灭晋的刘渊,被刘宣等休屠各贵族尊为大单于。 而且,仅用了二十天,刘渊便召集五万余众,集结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 其后,刘渊愤而高呼:“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季汉昭烈帝刘备)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 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刘禅),以怀人望。” 其人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正式拉开灭晋、甚至是五胡乱华之大幕! 归根结底,五胡乱华之起源,仍在于胡、汉之间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歧视,并渐渐发展为“晋为无道,奴隶御我”这种不共戴天、无法挽回的惨痛地步! 尤为可悲可叹者,是后人只看到了“五胡乱华”之血腥惨烈,“武悼天王”冉闵之英武雄壮,却未曾深入了解,魏晋近百年间,胡人那如同炼狱一般的残酷处境! 胡汉诸族本皆为炎黄子孙,又同处神州大地,如此相互奴役、杀伐,何异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综上所述,充分吸取了历史惨痛教训的赵旻,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也就是后世华夏民族大融合的成功道路。 在汉末这个生产力严重低下的时代,不管是匈奴、鲜卑等胡人大部,还是氐、羌、休屠各等杂胡,他们都有一个通病: 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所以,赵旻以凉州为试点,将诸胡与汉民打散混居并编户齐民,同时赵旻保留种植苜蓿等牧草、以及高粱青贮的牧草田,并教胡汉百姓如何用苜蓿、高粱制作可长期存放的青贮饲料。 如此一来,汉民教胡人种植冬小麦、高粱这两季庄稼,并帮助胡人制作青贮饲料; 胡人则教汉民如何更好地饲养并培育牛、羊、马、豕等牲畜,使牛、马可反哺农业,羊、豕持续提供经济价值及肉食来源。 如今看来,赵旻此保障民生的融合政策,实施得较为成功。 因为杨修如是道。 “主公有所不知,今岁某离开凉州之时,胡汉百姓皆余粮较足,六畜繁衍成群而青贮堆积如山,民无饥寒之虑,官无骚乱之忧,已初现治世之气象焉!” 杨修虽作是言,但赵旻仍有些不放心。 眼见宫城已遥遥在望,赵旻情急之下,便追问了一句。 “大兄,凉州而今垦荒如何?是否仍有无田之流民?” 赵旻始终担心,自己臣属会如同后世那些人浮于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为保乌纱帽之贪官污吏一般,只报喜而不报忧。 赵旻甚至已有心在夏秋之交时,再亲自去一趟凉州、乃至西域做现场调研…咳咳,这时代叫做体察民情。 杨修身为德高望重的杨彪嫡子、赵旻的大舅哥,当然不可能对赵旻有所欺瞒。 于是其人开怀一笑、坦坦荡荡道:“主公尽管放心,而今凉州田多民寡,屯田者无论胡汉,皆有其田。若非担心益州、司隶之同僚攻讦某夺其民,某早已向主公请求迁诸州之民至凉州安置矣!” 赵旻闻言,登时松了口气。 然后…其人忍不住笑骂了大舅哥一句。 “大兄此言…呵呵,无理之极!大兄当知,而今我皇汉诸州各地皆在大力推行屯田,焉得百姓迁至凉州安置?” 诚然如此,全天下都在屯田,而且都是田多民寡,你杨修还想要移民?民从何而来? 所以,目前的情况,又回到了官渡之战结束时,赵旻曾苦心思索过的那个问题: 人口问题! 经历汉末乱世…好吧,尽管如今仍处于汉末乱世,人口下降极其严重。 汉末学者仲长统曾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新莽之乱)之时也。 摘自《后汉书之仲长统传》 赵旻思及此事,眉头不由蹙了起来。 然而… 不待赵旻陷入沉思,杨修便一语惊醒梦中人。 “主公,益州、司隶等州自然是田众而民寡,然则…主公当知,并州民众而田寡也!” 若非此刻赵旻正与杨修并辔疾驰,其人一定会狠狠地拍一下自己的大腿。 上文刚刚介绍过,赵旻在制定凉州民族政策之时,参照的便是历史上并州那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 然而,当落实到执行层面上时,这个苟哥居然忘了并州! 尽管并州如今仍是袁绍的地盘。 此刻,眼见已至宫城,苟哥只好暂时中止与大舅哥的讨论,勒马于宫城外,径直向南宫中的长秋宫行去。 伏寿突然感觉,今天才是正旦… 因为自清晨,佳人睁开美眸时起,除几次短暂分离,其人便几乎始终与爱郎在一起…而且是以一家四口团圆的方式。 以是故,当赵旻见到伏寿、儿女,并道明自己来意之后,伏寿便不假思索、欣然同意。 “太子太傅有心!妾自岁除至今,的确未向家父家母请安,此殊为不孝也!如此,便有劳太子太傅、卫将军相送!” 于是乎,赵旻、杨修一左一右,护送皇后伏寿、太子刘嗣、长公主刘滢一行人赶到赵府赴宴。 因需要一路护送伏寿母子三人之故,回家的路上,赵旻、杨修二人并未再继续探讨,有关于并州移民的问题…尽管苟哥赵旻,急欲得知大舅哥杨修的想法。 同时,当着杨修的面儿,伏寿也不便与爱郎打情骂俏。 于是乎,一行人便在辚辚车声、哒哒蹄声中赶到了赵府。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赵旻一行人,在赵府正门前,恰巧遇到了甄宓。 身为宫中女史的甄宓,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也被其姨母赵大娘,遣心腹婢女请到了赵府。 可怜赵旻犹然不知,这女史之真实身份。 万幸的是,甄宓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绝世容颜上仍覆着轻纱。 赵旻只是略略看了轻纱遮面的甄宓一眼,便不再关心其人,而是干脆利落地滚鞍下马、先后将自己的一对儿女抱下了马车。 伏寿显然对爱郎的反应颇为满意,其人微微一笑,便任由爱郎搀扶着下了马车。 所幸此处并无旁人,否则……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董卓上洛后,对何太后与刘辩这对儿孤儿寡母十分轻蔑,先借口何太后“逆妇姑之礼”,褫夺了她的垂帘大权;又借口刘辩“暗弱”,废黜了他的皇帝之位。 百僚大会,(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后汉书董卓传》 何太后得势时,可以恣意残害婆婆,而满朝噤声;何太后落难时,残害婆婆便成了自己的“罪状”,同时成为董卓擅权废立的“名分”。 何太后得势时,可以恣意残害婆婆,而满朝噤声;何太后落难时,残害婆婆便成了自己的“罪状”,同时成为董卓擅权废立的“名分”。 刘辩被废的借口,更加荒谬。 董卓称刘辩“暗弱”,称刘协“贤明”,因此“废昏立明”。但讽刺的是,彼时的刘协年仅九岁,难辨贤愚。 (董)卓与(帝)言,(帝)不能辞对;与陈留王(指刘协)语,遂及祸乱之事。(董)卓以(陈留)王为贤。--《后汉书董卓传》 更何况在董卓口中,“每念灵帝,令人愤毒”,他还表示“刘氏种不足复遗”,又有何理由要立灵帝幼子刘协呢! (董)卓欲废帝,谓(袁)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献帝春秋》 董卓呼(袁)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袁)隗为太傅,(袁)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董)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魏书袁绍传》 董卓甚至无耻地说出,刘协是董太后所养,与自己“有同族之亲”。实际董太后是冀州河间人,董卓是凉州陇西人,根本不可能存在亲属关系。 (董)卓以(陈留)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董)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传》 可见董卓擅行废立,实际是为了杀人立威,同时挟“拥立天子”的功劳,独擅朝纲。 彼时的董卓,麾下“八种西羌,壮夫震栗”,又先后吞并了何进、何苗与丁原的部曲,威势熏天,群臣莫敢忤逆。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张璠《汉纪》 即使拥有如此强横的实力,董卓为了废立之事,依然苦心编纂了诸多借口…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