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阳领兵去往天水,心中颇为激动。 无他。 他清楚,很快就要见到传说中的姜维姜伯约。 作为季汉粉丝,前世他对姜维也推崇至极。 不管姜维有多少争议,可丞相死后,他主持北伐,为季汉续命多年,是不争的事实。 若真如谯周之流所言,与曹魏拼发展,凭借益州益州之地,又怎么可能是曹魏的对手? 另一方面,如果一直不打仗,只要几年时间,季汉无论将领还是士卒,都不可能保持战斗力。 所以,姜阳认为,姜维的选择,并没有错。 而且,公司破产后,老板都跑到对方公司去养老了,还有几个员工会想着帮老板东山再起? 整个季汉,也就姜维一人。 这样的姜伯约,不值得尊敬? 天水之战,对姜阳来说还有些挑战。 要杀姜维,较为容易,毕竟他手里的武器,与曹贼比起来已经有代差了。 可要劝降他,还是很难,首先就得生擒他,最好是让他在曹魏那边走投无路。 另外,姜阳也很想看看,姜维是不是像演义里那么神奇。 “诸位将军,丞相有令,不得伤及太多无辜,所以火油竹弩箭不能用,造投石车又需要十几天时间。天水城近在眼前,各位有何良策?” 姜阳下首,关兴、马谡、何勇、刘义等将分列左右。 马谡站出来一步:“将军,可用诈败连环之计。” 姜阳一听,忍不住轻抚额头。 当年荆南一战,马谡诈败建功,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每一战都想诈败。 哪怕吃了不少苦头,也绝不言弃。 姜阳一开始还想不太明白,后来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那一战,马谡似乎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当然,这也跟姜阳先入为主,认为他不堪大用有关。 想来,马谡也是在用这个方式提醒姜阳,不要忘了他曾经的功绩。 有些时候,姜阳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给马谡一点表现的机会。 想了想,姜阳温和道:“何为诈败连环之计,参军还请细细说来。” 马谡昂首挺胸,一步站出:“夏侯楙已被擒住,可假写一封劝降信,让一将带少许兵马,前去叫城劝降。 若他们直接开城投降,自然最好。 若天水不愿降,就让将领大骂,曹贼见只有少许兵马,必然出城来攻。 而将军先率领一支军队埋伏在偏僻的山林中,等他们出兵,便趁机偷袭。 如此一来,天水唾手可得。” 姜阳一听,看马谡的眼神都变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这一计,十分可行。 关兴、马谡、何勇也纷纷点头称是。 “就依参军之计,此战若胜,马参军记首功!”姜阳一锤定音。 “将军,末将请去叫城。”何勇立刻站出来请战。 由于他老成持重,所以在他升为偏将后,姜阳基本都让他守在襄阳。 虽然也是委以重任,但看着刘义跟在姜阳的身边,他也十分眼红。 这一次陇右之战,姜阳原本也是要他留在襄阳辅佐赵云的,可何勇死活不愿意,就要跟在姜阳身边。 一个大老爷们儿,差点哭出来。 姜阳无奈,只好带上他。 这次叫城,是做那鱼饵,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万一进城后被算计呢? 可何勇眉头都没眨一下。 姜阳拍了拍他的肩膀:“万事小心。” “将军且等末将的好消息。” 说完,何勇头也不回地离开大帐。 关兴、马谡、刘义等将,也各自依计行事。 何勇率领一千士兵直奔天水郡城下,高声喊道:“我乃大汉将军!你们夏侯将军已经投降,这是他给你们的献城书信,还不快快献城投降,以免遭受灭顶之灾!” 迎接他的,是一阵箭雨。 姜阳在密林中远远看着,知道接下来免不了一场恶战,于是令各部做好准备。 果然,何勇在城下骂了一会儿后,城门洞开,一将领着兵马杀出。 何勇依计而撤,魏军守将紧追不舍。 马谡看着,心中得意,轻声道:“将军,此计成矣。” 何勇跑过了姜阳等人埋伏的树林,而魏军仍在追击,姜阳隐隐不妥,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他大手一挥,率兵杀将出去,将那魏军小将和数百兵马围住。 不料,那小将手持长枪,居然不慌:“尔等已中了我的计策,竟然还浑然不知吗?” 姜阳一听,暗道不妙。 这一战,因为是埋伏,所以姜阳带的兵马只有三千,如果对方还有后手,只怕凶多吉少。 突然,四周喊声大作,烟尘四起。 竟然又有两路兵马,从左右杀来,在汉军的外面,又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原来是马遵和梁虔率军杀了过来。 这样一来,魏军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开花之势,汉军想要结阵待援都不可能。 姜阳一看,知道不敌,立刻指挥兵马撤退。 这时,关兴来到姜阳身边:“左将军,那魏军小将有如此计谋,又有如此胆色,日后必然是大汉的劲敌,留他不得,末将去斩了他。” 姜阳一看,只见那小将枪出如龙,确实英武,便点了点头。 关兴手拿青龙偃月刀,直取姜维,两人交战数个回合,越战越勇,一时难解难分。 马谡看了一下远处的魏军,急切道:“将军,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让弓箭手取他性命吧。” 姜阳看了一眼,点了点头。 几十个神箭手,立刻弯弓搭箭,只等关兴与小将错马而过,就射箭杀他。 姜阳突然想到一个可能,急忙呵止弓箭手,然后大声问道:“关将军,先行退下,来将何人?” 只见那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出,大声喝道:“天水姜伯约是也?” 姜阳一愣,这小将也就二十来岁,比自己还年轻,居然就是心心念念的姜伯约。 不过算算日子,好像此刻他确实只有这么大。 看着那英姿煞爽、一脸稚气的姜维,姜阳哈哈大笑,拱手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姜伯约,今日一战,果然不同凡响。今日暂且别过,你我来日再分胜负。” 说完,姜阳命大军快速撤退。 姜维之前也看到了那一排弓箭手,知道刚才是姜阳饶了他的性命,便没有追击。 不过,他很好奇,为何姜阳要放过他。 思索间,马遵和梁虔率军过来。 马遵见姜维怔怔站在原地,不由大怒:“伯约?何故放走蜀贼?” 姜维这才回过神来,抱拳道:“末将观其旗帜,是蜀贼的左将军姜阳,其也是能征善战之辈,识破了我的计策,领兵而逃,末将没能追上。” 马遵和梁虔对视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原来,在此之前,姜维就向马遵献策:“诸葛亮惯用诡计,定会在郡城后方埋伏兵力,然后以夏侯将军诱使我军出城,趁机偷袭夺城。我等可将计就计。” 马遵采纳了他的计策,将精兵交付给姜维后,他便与梁虔领兵出城等待时机,只留下梁绪和尹赏守城。 差一点就成功,就把姜阳等人留在了天水城下。 姜阳回到营地,姜阳立刻快马加鞭,去向丞相报告了中计的情况。 丞相听后也十分惊讶:“幼常的计谋十分精妙,就是为师,也可能中计。此人是谁?没想到竟如此厉害!竟能识破此计。” 姜阳立刻抱拳道:“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是天水冀县人;他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乃是当世的杰出英才。” 其实还有一大堆话,姜阳好不容易才忍住没说。 关兴也连连称赞姜维的枪法独特,与众不同。 丞相叹息道:“为师本来打算轻易夺取天水,没想到却遇到了这样的对手。” 几人商讨了番,都没确定好的计策,丞相想了想,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征讨。 姜阳记不清楚演义里究竟是怎么擒住的姜维,只记得似乎放了夏侯楙,又请出了姜维的母亲。 再说,那只是罗老爷子演义的,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差异。 “先生既然历史上就擒住了姜维,这一次应该也没问题吧。我还是不要过多插手,免得改变历史走向。” 想到这里,姜阳打定主意,听丞相安排。 众人依计行事,各自准备妥当。 一路上,大家都在想破城的计策,可都没什么有用的。 丞相想了想,对姜阳和众将道:“不能每一次都想着出奇制胜,关键时刻,还是要有勇往直前的决心,这一战,既然大家都想不出妙计,那就直接攻城吧。” 众将点头称是。 于是,汉军大军直抵城下,把天水城东西南三个城门都围住,只留了北门,瓦解守兵的意志。 事实上,北门十里外,姜阳也领兵暗暗埋伏着,就等魏军受不了逃跑。 而匠作营,开始砍伐巨木,制造攻城的器械。 时至半夜,突然间四周火光冲天,汉军大营喊杀声震天动地,汉军一时不知敌军从何而来。 只见城上也随之鼓噪呐喊,两相呼应,汉军顿时陷入混乱,四处逃窜。 姜阳在北门外,见南面大营火光冲天,顿时知道被夜袭,连忙带兵来救。 好不容易才稳住汉军的局势。 丞相回头望去,只见正东方向火光连绵,敌军势如长蛇般逼近。 连忙命关兴前去探视,关兴回报说:“那是姜维的军队。” 丞相感叹道:“兵力不在于多,而在于如何调遣。姜伯约真是难得的将才啊!” 原来,姜维回到天水城,便给马遵献策:“姜阳乃诸葛亮之徒,他失败了,必然会报于先生,诸葛亮定会亲自前来。 上次姜阳诱我们出城失败,诸葛亮一定不会再用此计,他料定我军会龟缩城中,我们不如将本部军马分为四路: 我亲自率领一路埋伏在城东,一旦敌军到来便进行拦截;太守您与梁虚、尹赏各领一路在城外埋伏;梁绪则率领百姓在城墙上加强防守。 如此一来,便可破蜀贼。” 只能说,姜维又猜对了。 丞相收兵回营,沉思良久,茶饭不思。 傅肜见了,心中焦急:“丞相,不过一座小小的天水城,一个小小的姜伯约,何故让丞相如此心忧? 莫非,那天水城比江陵城、襄阳城还要坚固? 那姜伯约,比陆逊、曹真等将还要厉害? 要我说,不用十日,等我们的回回炮建好,轻易就可破城,姜伯约还不是手到擒来? 丞相,切莫如此心忧。” 丞相微笑着摇了摇头,并不解释。 马谡在一旁,也附和道:“就是,那日,若不是左将军拦着,姜伯约已成箭下亡魂。” 丞相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看向姜阳:“仲贤,你为何要放姜伯约?” 姜阳看着先生,微笑道:“弟子放姜伯约,与先生现在的烦恼是一样的。” “哦?” 姜阳这话,不仅丞相忍不住轻哦了一声,马谡、傅肜等人也是一脸好奇。 “将军,你知道丞相心中所想?” 姜阳笑了笑,没有说话,而是拿起纸和笔,然后看向丞相。 丞相哈哈一笑,也取过纸和笔。 师徒俩对视一眼,各自在纸上写起来。 马谡左看看,右看看,顿时惊呼起来。 丞相和姜阳同时拿起手中的纸,只见他们写得都一样: 若为汉臣,必是栋梁! 师徒俩同时哈哈大笑。 想了想,姜阳开口道:“先生,正如大都所言,要破天水城,不难;要擒姜伯约,也容易。 可是,擒人容易,俘心难啊。” 丞相点点头:“仲贤所言甚是,为师也是因为这个,才菜饭不思。” 就在这时,魏延站了出来:“丞相,听天水郡百姓言,姜维乃是至孝之人。若是能说动她母亲,收服姜伯约,必然要多几......” 魏延说得比较委婉,按他的意思,直接绑了姜维的母亲,逼姜维就范。 “此事万万不可。”没想到,不等魏延说完,丞相直接打断了他:“此等行径,与那曹阿瞒何异?” 说完,丞相看了魏延一眼,柔声道:“文长,正如刚才仲贤所言,擒人容易,俘心难啊。莫非你忘了徐元直旧事?”” 当年曹操用徐庶的母亲相要挟,徐庶没办法,只能离开刘备。 可徐庶的母亲听到后,自尽身亡,徐庶也没有给曹操献计。 后来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魏延脸色微红,退了回去。 姜阳想了想,往丞相身边靠了靠:“先生,若要姜伯约心甘情愿归顺大汉,还有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