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沉沉,星辰点点,姜阳与丞相于书房内秉烛夜谈,共商国事。 姜阳将胸中酝酿已久的策略一一道来,从布局到细节,无不条分缕析,详尽周全。 丞相则时而蹙眉沉思,时而点头赞许,二人你来我往,思维不断碰撞,直至天边泛起鱼肚白,鸡鸣之声隐隐传来,丞相方显露出几分倦意,终是支撑不住,缓缓合上了眼帘。 短暂休憩,不过两个时辰,丞相便如常醒来,精神矍铄,仿佛夜间的疲惫未曾侵扰。 他即刻召来李严,欲借其才智共议国事。 李严闻讯,不敢有丝毫懈怠,匆匆整理衣冠,疾步而至。 一番客套后,丞相开门见山道:“兴业将军,吾欲知你对御史府之见解。” 李严心知此问非同小可,遂沉下心神,缓缓陈述:“御史府,乃朝廷之耳目,监察百官,肃清风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御史之职,重在公正无私,勇于直谏,方能维护朝纲,安定社稷。” 李严娓娓道来,既有对御史职责的深刻理解,又把御史的作用强调了一番。 丞相听罢,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他并未立即言明意图,只是轻描淡写地吩咐道:“兴业将军,你去安排一番,此番大军回成都,你便随行罢。” 语毕,便不再多言。 李严何等机敏之人,立刻便从这一句话中捕捉到了丞相的意图。 他深知,随大军回成都,绝非简单的护送之任,而是意味着将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着他。 联想到方才关于御史府的讨论,李严心中豁然开朗,暗道:“莫非丞相要提拔我为御史中丞?” 想到此处,李严不禁心潮澎湃,回到住所后,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他深知,这是他的机会,必须把握住。 当夜,他便细细思量了整晚。 次日清晨,阳光初照,李严便迫不及待地踏入丞相府,主动求见丞相,言辞间已是对御史府的未来规划。 “丞相,关于御史府之运作,末将已有初步构想。 御史之数,当依国势而定,既不可冗杂,亦不可稀缺,需精兵简政,方能高效。 至于各级官员,言行举止皆应立下规矩,以正朝纲。 监察之责,尤为重大,务必做到公正无私,对作奸犯科者,无论其位高权重,皆应严惩不贷。” 李严的话语铿锵有力,显然是用了功的。 姜阳在一旁静听,心中暗自赞叹:“李严此人,虽论人品或有争议,但其才学见识,确属难得。” 紧接着,他看似不经意地提及隐户问题,试探李严的态度。 李严闻言,神色微变,看样子,对姜阳无意间碰见张家隐户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 他稍作沉吟,便斩钉截铁地表示:“隐户之弊,犹如毒瘤,侵蚀国本,必须根除。无论其背后牵涉何等官员家族,皆应一视同仁,严惩不贷。且应将此纳入官员考核之中,以儆效尤。” 关兴闻言,连连点头,对李严的见解表示赞同。 而赵云等将领,则保持沉默,各自在心中权衡利弊,未轻易表态。 姜阳心中暗自思量:“李严此人,果然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李严任犍为郡太守,张家对他多有支持,如今见姜阳似乎对张家怀恨在心,便果断把张家卖了,换取丞相和姜阳的支持。 不过,这也正合我意。 他既已当众表态,日后得罪各豪强大族,便也与他李严脱不了干系。” 想了想,姜阳也开口称赞道:“兴业将军天下为公,不计私情,实乃我辈楷模,令人钦佩。” 此言一出,李严神色更为得意,仿佛已看到自己即将执掌御史府,大展宏图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天,李严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使,每日里皆有新思新策涌现,其思维之活跃,见解之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在姜阳那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布置的引导下,李严的言语中,逐渐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且具前瞻性的监察蓝图。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御史巡察制度。 要知道,这一制度,乃是后世朱元璋的创举。 但在此刻的三国时期,却是由李严超前地提了出来,虽然有姜阳的引导,其远见也实属难能可贵。 他深知,这一制度的提出,必将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使李严在朝野之中树敌无数。 然而,这恰恰符合姜阳的策略,他乐见李严成为改革的急先锋,为大汉的清明政治扫清障碍。 至于那些官员们因此而对李严心生怨恨,那些因制度变革而引发的种种纷争与恩怨,姜阳是不管的。 因此,当李严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构想时,姜阳只是默默点头,偶尔插话以示鼓励与支持。 甚至,临近成都之时,李严都已经在考虑御史府属官的人选。 在一次傍晚的营帐会议中,当话题转向御史府属官的选拔时,李严毫无避讳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份名单,其上赫然多为东州派系的官员名字。 此言一出,营帐内气氛微妙,赵云等将领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他们之中不乏对东州派系有所保留之人。 丞相则静坐在主位,并未立即表态,仿佛在权衡。 此时,姜阳却突然打破了沉默,开口赞道:“兴业将军真是独具慧眼,所选之人皆是才德兼备,实乃我大汉之福。这些官员若能在御史府各司其职,定能助我大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姜阳的言辞恳切,缓解了现场的尴尬。 丞相深知姜阳智慧过人,行事往往有其独到之处,故而并未立即阻止他。 等到晚上,姜阳一句话就打消了丞相的疑虑:“兴业将军自己想做这恶人,还要拉着跟他相熟的官员一起做,岂不美哉?” 姜阳这时候,不可能给丞相说李严是东州派的,咱们是荆州派的,黄权、杨洪他们是益州派的。 因为这个派系的划分,本来就是后世的人为之。 在丞相的眼里,都是大汉的俊彦。 当然,丞相也不是迂腐之人,知道哪些人会坚定不移支持他,也能分得清亲疏。 只是,他必须站在整个大汉的高度,尽量团结绝大部分人。 丞相思虑片刻,便反应过来,指着姜阳笑骂:“你个滑头。” 不过,丞相也没有反对姜阳的提议。 这几天,姜阳也与丞相一直在讨论另一件大事,细节都差不多了,只等回到成都与后主刘禅商议后便可正式提出。 两日之后,晨曦初破,天际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成都城外十里处,一片葱郁的平原上,后主刘禅身着华服,立于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 他身后是排列整齐的文武百官,他们或着铠甲,或披官袍,神色庄重,静待着即将到来的荣耀时刻。 四周,旌旗猎猎,随风飘扬,各色旗帜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彰显着大汉的威严与繁荣。 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连大自然也在为这场盛大的凯旋仪式,增添几分庄重与神圣。 随着一阵低沉而有力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尘土飞扬中,丞相率领的大军缓缓驶入视线。 他们身着战袍,铠甲在晨光下熠熠生辉。 大军行进间,步伐整齐划一,气势如虹,展现出了大汉军队的铁血与纪律。 刘禅见状,连忙走下观礼台,亲自迎上前去。 他面带微笑,语气中满是敬意与喜悦:“相父凯旋归来,实乃我大汉之幸!朕在此恭候多时,特率百官前来迎接,以表朕心之诚。” 丞相连忙下马,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臣叩谢陛下隆恩。此番南征,虽有小胜,只求能完成先帝遗志。” 姜阳、赵云等紧随其后,亦下马行礼。 刘禅闻言,心中更是感动,他上前几步,亲手扶起丞相,感慨道:“相父与诸位将军忠心耿耿,朕深知之。诸位乃我大汉之栋梁,有大家在,朕心甚安。望众将继续辅佐朕,共谋大汉之未来。” 言罢,众人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刘禅引领着丞相、姜阳及众将士步入早已准备好的庆功宴,一场盛大的宴会就此拉开序幕。 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回到宫里,丞相和姜阳先给后主刘禅讲了一下计划,刘禅听着连连点头,没有提出哪怕一点疑问,只说:“辛苦相父和大师兄了。” 次日清晨,朝霞映天,金殿之上,群臣肃立,静待朝会开始。 一番例行的国事讨论过后,丞相缓步上前。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丞相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严立于朝班之中,以为丞相将要提及自己即将被提拔为御史中丞之事,不禁精神一振,腰杆也不自觉地挺得更加笔直。 然而,丞相接下来的言辞却出乎他的意料:“当来宕渠郡王士之祸,让百姓劳役繁重,民生多艰。 为防此类灾祸再度发生,臣与仲贤商议,拟定了徭役改革之法,以期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纷纷侧目。 他们深知,徭役之重,历来是民间疾苦之源,若能改革,实乃利国利民之善举。 丞相继续阐述改革的具体措施,每言一句,皆引来群臣的点头赞同。 最终,此策毫无悬念地获得一致通过,朝堂之上,一片欢腾。 大臣们纷纷转向姜阳,投以敬佩与祝贺的目光,口中赞语不绝:“左将军此策,真乃高瞻远瞩,实为我大汉之福!” 姜阳谦逊一笑,拱手致谢,心中却也不免感慨万分。 而在这热闹的氛围中,唯有李严一人,心中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他原本满怀期待,以为今日将是自己仕途上的一大转折,却不料,丞相口中的“要事”,竟是与此无关。 等殿中稍微安静了一些,丞相又沉声道:“王士之祸,其根源在于御史中丞之位久悬未决,导致百官监察失序,朝纲不振。今日,老臣斗胆举荐一人,愿能担此重任,正本清源,那便是兴业将军李严。” 此言一出,李严心头一震,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然而,就在这时,杨洪却突然站了出来,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丞相大人,杨洪斗胆进言,兴业将军虽是能吏,但御史中丞一职,关乎朝纲稳定,百官品行,非但要有雷霆手段,更需细腻心思与公正无私之心,兴业将军恐难以胜任此等重任。”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姜阳这才想起,杨洪曾经是李严的手下属官,两人不合,杨洪还曾经辞官。 姜阳没想到,一个是东州派的代表,一个是益州派的代表,李严还没上任,他俩就掐起来了。 姜阳暗道:掐得好啊,你们掐得越厉害越好。 丞相面色如常,目光在杨洪与李严之间流转,最终落在李严身上,示意其上前。 “兴业将军,你且把如何当这御史中丞,好好给大家讲讲。” 李严感激地看了丞相一眼,他深吸一口气,向前迈出一步,开始阐述自己对于御史中丞一职的理解与规划。 李严的言辞慷慨激昂,字字铿锵有力。 然而,朝中文武百官的脸色却逐渐变得难看。 要是按李严这么严格的搞法,他们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官做得,实在没什么意思。 如果殿中脸上有满意神色的,只有丞相、姜阳和刘禅三人。 李严侃侃而谈,丞相是越看越满意,以后何愁吏治不清? 刘禅也是一个聪慧之人,自然知道李严的做法,对大汉的好处,也是不断点头。 而姜阳,看着黄权、杨洪等人越来越黑的脸色,心中不禁感叹:“妙啊,妙啊。” 李严说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才停下来。 待李严说完,姜阳适时站出,以国法家规为据,力挺李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御史中丞一职,责任重大,非公正无私、铁面无私之人不能胜任。兴业将军既有此决心,我等自当全力支持。” 李严闻言,投来感激的目光。 不过,杨洪还是不同意李严做御史中丞。 丞相诸葛亮请杨洪说出反对的理由。 由于李严占据的大义,杨洪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反对,只能长叹一口气。 见此情景,丞相轻轻一笑,给刘禅递了个眼色。 刘禅心领神会,当即宣布:“朕已决意,任命兴业将军李严为御史中丞,即日起生效。望卿等共同辅佐,共谋大汉之未来。” 随着刘禅的话语落下,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参差不齐的应和之声。 朝中的气氛顿时有些压抑。 这时,丞相再度开口:“陛下,仲贤有一策,于我大汉极其重要。” 说完,丞相示意姜阳上前,自行禀报。 听到丞相的话,百官都屏住呼吸,生怕姜阳又说出与李严同样严苛的策略出来。 姜阳上前一步,施礼过后,一句话,就让朝中炸开了锅。 “陛下,微臣所献之策,乃是为大汉县令以上官员,堪定功绩,授予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