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节 夏华的新兵制
夏华在策划把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打造成翻版戚家军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认真分析过明末明军不行的诸多弊端因素,首先就是明军的募兵制全靠军饷维持,养军耗费巨大,养万儿八千人就要一年几十万两银子,何况百万大军?明政府根本承受不起,财力不足导致将领们只能把资金资源集中在少数官兵身上,形成著名的“家丁”私兵,至于军中其他官兵,那就顾不上了,普遍待遇很差,但将领们又必须让麾下部队名额满员,简单地说,比如一支明军有一万人,只有两千家丁获得好待遇,另外八千人都只是凑数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平时吃糠咽菜,战时沦为炮灰弃子,试问,谁愿意当这八千人中的一个?招不到人的将领们只能把各种地痞流氓、无赖混混征入军中滥竽充数,长期以往,军队里八成以上的军人都是兵痞恶棍老油条,指望这些人保家卫国打胜仗?无异于指望母猪上树。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极差,上战场后稍有不顺就会兵败如山倒,平时就更不要说什么遵守军纪了,祸害荼毒民众才是他们最拿手的事,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差、越来越烂直至无药可救的恶性循环。 在夏华的明确要求下,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都不招收有劣迹的人,只招收良善百姓家的子弟,从而初步地确保军队的兵员素质。那些地痞流氓、无赖混混只配吃牢饭、干苦力,绝无穿军装的资格。因为军人是伟大的,军装是神圣的,军队是光荣的组织,岂能藏污纳垢?另外,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现在规模还不算大,加上夏华生财有术,所以没有面临财力不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夏华上任新安县知县时,全县人口三万七千余,随着杨家军及军属们到来,人口一下子增加到五万七八千,经过这半年,新安县的人口已经快速增加到了八万多,多出的两万多人少部分是自然出生增长,大部分是在这半年内从外地被招入或主动迁入新安县的,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底时,新安县人口就能突破十万大关了。 人口越来越多,兵源就越来越充足。 除了银子,土地也不能忽略。没有属于自家的土地,军人们就没有归属感,就缺乏保家卫国的信念,领多少饷办多少事,十分饷产生七分忠诚,五分饷产生三分忠诚,一旦断了饷,打起仗来就想着逃跑保命,骄兵悍将配上明末一群处处明哲保身的军阀,不败才怪。人都要有个“根”的,军人们也不例外。在这个关键因素上,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都做得很好,特别是杨家军,杨家军官兵们及其家属是拖儿带女集体从浙江搬家迁居到新安的,他们刚到新安时都是无产阶级,夏华把元朗平原等无主的荒地分发给了他们,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新家。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自然有恒心。 银子虽然人人都爱,但它毕竟不能当饭吃,换成物资才有用。物资靠后方出产,靠商人运输提供,久而久之,这些商人就会渗透甚至控制住军队的命脉,历史上明末时,军商勾结、将领军官经商堕落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商团偷渡境外搞走私资助敌对势力,边境明军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九边千疮百孔自此时起,海疆更是如此,明末郑氏集团就是海盗洗白的典范。在杨家军、卢家军、马家军这里,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因为夏华本人就是一个大商人。 杨、卢、马三家军合计万余兵力,上战场参加实战后,肯定会不断地产生阵亡、残疾等,打光了怎么办?这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军队必须要有造血能力。杨、卢、马三家军的军人们基本上可算职业军人,培养成本十分高昂,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补充制度,打仗时大量损失,只能招募新兵再训练,等于从头再来,不但耗费巨大,并且效率低下。如果种子军人都没了,军队的实战经验和战斗力将会断崖式下降,由此又会造成另一种恶性循环:越打仗,兵越少,兵越少,军队战斗力越弱,只能消极避战,军队越消极避战,大局就越恶化,最后全局崩盘。这一点连戚家军都不例外,也是募兵制的最大问题:一次性军队。 干大事是不能脱离民众的,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也不例外。光靠募兵来养军,消耗太大,夏华现在养着万余兵马还能维持,但他的理想注定他以后起码要有十万大军,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标准和方式,他肯定破产,所以必须军民结合。怎么个结合法呢?正是从曹操到朱元璋一贯的做法:屯田。 对此,肯定会有人感到诧异和疑虑:明朝的卫所制不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不成功吗?诚然,卫所制有很多缺陷,不然不会仅持续几十年就衰败了,但不可否认,该制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夏华要做的,是对其进行“前所未有的质的升华”。远到曹操招募军士屯田,近到后世的建设兵团,屯田就是华夏人的传家宝,百废待兴时用了都说好。那么,屯田和夏华的新兵制有什么关系?如何不重蹈卫所制衰败的覆辙?夏华身为后世人,非常清楚近代军队的成功关键。古代其实并不缺乏精锐部队,就以眼下的十六世纪举例,华夏的戚家军、波斯和奥斯曼的近卫军,如果装备补给一致,哪怕对阵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列强军队也不会落入下风。波斯近卫军训练用火绳枪在一百米外射击苹果,戚家军在八十步约等于一百二十米外立人形大小的标靶,规定鸟铳三发二中为精,这个标准放在十九世纪初也不差甚至更好,那时候的滑膛枪都在五十米**击还经常打不中,英军线列步兵甚至要在十八米**击。然而,这些士兵都是“一次性产品”,打光了拼光了就没了,剩下的尽是老弱病残,靠这样的军队打仗是没有未来的。 近代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制式化、标准化、量产化。夏华在眼下的明朝想要实现这几点,仍然要因地制宜地把练兵和屯田结合起来。明朝募兵制虽然给银子,但别的都让军人们自己准备,这肯定不利于军队的制式化和标准化,所以夏华还要吸取卫所制的长处,除了给银子,还分田地,军人们的一切都由官方提供,这正是近代军队的标志之一。 招入军队的士兵必须是淳朴的良家子弟,戚公在组建戚家军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他老人家漏掉了另外重要的一点,也是募兵制的局限性:军人家境良莠不齐。军人的家境最好达到中产水平,但华夏此时九成以上的人口是贫苦农民,怎么办?就必须要给军人分田地了。成家立业的男人在心智、精神、毅力上比当兵只为吃皇粮的无家无业者坚定无数倍,这样的军人及其家属还有邻居受过训练,天然具有服从性,正是最好的预备役军人,这就是“源源不断造血”的秘诀。光靠发银子想要形成体系强军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与屯田有机结合起来。 夏华现在直接掌控的地盘就是新安县,开垦新安县境内的荒地分发田地给杨家军几千人是没问题的,那他以后假如有了十万大军,哪来这么多的土地分给这么多的军人?按照华夏历史传统,他只能造反了,抢万历帝的土地分给他的部下,这显然是他不会做的,他会效仿此时同样面临这个大麻烦的丰臣秀吉:走向海外,抢夺别国的土地。大明之北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大明之东的东瀛列岛,大明之西的中亚西域,大明之南的南洋,还有南洋之南的澳洲…海外的土地是近乎无限的。夏华就算手握百万大军,也会有足够多的土地分给部下们。 听起来,夏华的这套新兵制体系很类似于秦汉旧制,跟唐朝的府兵制也非常相似,好像换汤不换药,但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区别是有的,还很大,一是夏华军队的武器装备物资等都由官方即夏华提供,唐军的则都由军人自己解决,二是秦汉旧制本来就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动员能力的巅峰,官府对社会底层的掌控力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极致,甚至比起后世都不逊色,这种组织动员能力是每个近代国家最重要的特点,秦汉以后,包括同期的罗马,历朝历代的社会组织力反而在下降,原因很多,无需细谈。 纵观历史,近代西方国家和军队无一不是经过该流程、在战火中走出中世纪的,也只有搞好农业,才有触发工业革命的基础,只有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工人,才能支撑起近代的国家,国民的高素质正是近代国家力量的源泉。从屯田营操做起是最基本的,先从屯丁做起,平时营操屯田,遇战即应召入伍上阵。 从屯田开始还能形成专属于新安一地的商业集团。夏华从屯田开始,再进行贸易,挑选值得信任的商家展开合作购买外地的各项物资,从粮食到油盐布药等等,互通有无,新安县未来肯定会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盛产优质器械,这些交纳了投名状的“友商”就是最好的商业伙伴,负责向各地推销新安县的产品,久而久之,雪球会越滚越大,这些“友商”将会成为夏华掌控的华夏版“东印度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西元1600年也就是十年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紧随其后成立于西元1602年,夏华完全可以比他们更早,成为他和华夏对外开拓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