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节 兵发济州岛(1)
宝岛虽然面积不算太大并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但农业潜力是比较可观的,岛上约五分之一地区是可耕地,四片主要平原合计面积超过6600平方公里,若全部开垦,可得良田千万亩,不容小觑,加上当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所以很适合农作物生长,特别是稻米、樟脑、甘蔗和各种温热带水果。 只种粮食作物的话,宝岛人顶多过上小康-生活,难以发家致富,所以要广种经济作物,代表正是甘蔗。甘蔗可制糖,糖,也是这年头华夏出口的大宗产品之一,能赚取巨额的利润,郑成功当年退守宝岛时的经济支柱之一就是制糖出口糖。根据史料记载,明末和清朝前中期,亚洲产糖区主要在华夏、孟加拉、暹罗和印尼部分地区,其中,华夏的糖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在东亚基本上是一家垄断,单说倭国,从明朝后期到鸦片战争前这二百余年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华夏糖销往倭国,倭国的糖高度依赖从华夏进口,单在西元1**4年即明朝灭亡这一年,从华夏运到倭国长崎的糖就包括黑砂糖近85万斤、白砂糖近49万斤、冰糖近8万斤,数量不可不谓之庞大。华夏的糖让华夏从倭国等国赚到了滚滚的利润。 宝岛既很适合种甘蔗,完全能成为华夏的又一大产糖地。须知,宝岛的大陆移民此时不过几千人,即便到清初明郑时期,宝岛的大陆移民也不过二十万人——人这么少,郑成功反清复明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宝岛此时最缺的就是人。 除了农业、制糖业,宝岛还可以发展商贸业,因为宝岛的地理位置跟新安县一样优良,华夏进行对外海上贸易大可以宝岛为中转站,这也能刺激宝岛的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宝岛的发展基础是很好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这就看主持开发宝岛的人有没有这个头脑和眼光…以及雄厚的资本,夏华两者戒备,虽然万历帝这个大老板不想掏太多的钱,但夏华也不一定在资金上出大头,民间资本亦大有可为,比如先前的潮汕商团,借着朝廷解除禁海和跟新安市舶司展开合作可是赚了很多银子。开发宝岛,看起来投资巨大、为国家打白工,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夏华算了一下,救助中原灾区灾民并借助这场大灾移民开发海南和宝岛,朝廷会投入一二百万两,基本上是用于救灾的,不会用于移民开发二岛,万历帝本人会投入二三百万两,其中二百万两是用于移民开发二岛的,至于夏华…他估计要扔进去六七百万两,当然,不是一下子就扔进去的,会在二三年里陆续扔进去。 夏华赚钱如百川入海,花钱如开闸泄洪,他每年捞那么多银子都去哪里了?答案就在这里:用在这些国家级的大工程、大项目上了。既是国家级的大工程、大项目,花的钱都是百万两级的。有的行业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夏华赚钱花钱是“辛辛苦苦捞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领导做事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否则会像诸葛亮那样活活累死,在救助中原灾区灾民并借助这场大灾移民开发海南和宝岛这几件大事上,夏华只需给卢泰、汤显祖、马鸣毂等人下达命令、交给他们完整的大纲计划书、交代好各方面的细节外加拨款就行,他们会尽全力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不需要夏华过度过问和操心。领导嘛,一方面要知人善用,另一方面要相信手下的人、尽量放权给部下、让部下有发挥自己才干的空间。 尽管只是遥控指挥,夏华还是专门为这几件大事忙碌了差不多一个月。 五月底,夏华离开汉城,从仁川坐船,去了济州岛。 刚到济州岛附近海域,夏华就感到一阵阵欣喜振奋,因为海面上战船如梭、旌旗如云,凛凛的海风中,浪涛声和明军水师官兵们的操练呐喊口号一起响彻海空,足有约三百五十艘中大型的军用船只在此集结汇聚,进退航泊,井然有序,大部分是运输船,战船的主力正是二十艘威风凛凛的蜈蚣战船,另有数十艘安装了各种水战武器的大型运输船也能作战。船队里的运输船有的是征调来的民间商船,有的是本土各造船厂赶工建造的。 “我华夏海军总算要复兴了!”夏华感到心驰神往。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奥斯曼、波斯等国的船正在满世界航行着,做生意、掠夺殖民地把殖民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爆发海战争夺海上霸权…华夏的船岂能落后? 华夏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虽有很多独到之处、先进之处,但在整体上不能说是世界领先,相比于欧洲人、西亚人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华夏自古以来是个陆地大国,对海洋兴趣不高,缺乏远洋航行的需求,就连郑和船队也是近岸船队,不信的话,可以看看郑和船队的航线,基本上是贴着海岸线的,没有深入远洋,欧洲人、西亚人因为有这个需求,所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得很迅猛、很高。 跟欧洲的、西亚的船相比,华夏的船比较显著的一大优势就是坚固耐用,秘诀是桐油。华夏漆器发达,离不开华夏的天然特产——桐油,桐油是用油桐树的果实榨取加工提炼出的,油桐树则是华夏独有的一种树,所以,全世界的油桐树几乎都在华夏,也使得桐油几乎只有华夏出产,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桐油可不只是用于做漆器,在造船上更是大有用途。早在唐朝时,华夏人就开始提炼和使用桐油了,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官办的“桐园”大量种植油桐树,这跟他强力推广种植棉花一样,都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为朱元璋,华夏的油桐树种植面积急剧增加,桐油产量节节攀高,桐油的应用也被华夏人摸索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造船业上,桐油和石灰按照一定比例搅拌混合后粘度极佳,刷在船体上不但能长久防腐,还能提升船体强度,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华夏船的质量。 当第一个从西方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首次见识到船身上涂着桐油乘风破浪的华夏船的雄姿时,大为惊叹和艳羡,在葡萄牙人带动下,西方人开始争先恐后地从华夏大量进口桐油,以致于桐油跟丝绸、瓷器、茶叶等华夏特产一样,都是华夏外贸的拳头产品,赚到了外国人大量的钱财。 “公玉!”“公玉!”“夏大人!”“夏大人!” 隔着老远,夏华就看到一艘正向他座船驶来的蜈蚣战船上有好几个人兴高采烈地一边大声呼喊他一边向他招手,基本上都是熟人,为首三员战将正是陈璘、邓子龙、杨文,还有欧阳四海,另有一名年近六旬、气度不凡的从二品高官。 “陈大人、邓大人、杨将军!”两船缓缓地靠在一起后,夏华登上对面的船,笑呵呵地跟众人逐一行礼打招呼,又特地向那位从二品官员行礼,“许大人,您怎么从福建来这里了?” 这位许大人抚须爽朗一笑:“灭倭大计即将拉开序幕,本官岂能不亲自过来亲眼看看?” 夏华也爽朗一笑:“是的,许大人您很快就能看到我华夏是如何铲除倭奴这帮野心狼和白眼狼的了!” 这位许大人名叫许孚远,是现任福建巡抚。话说福建前任巡抚金学曾是一位于国于民有大功的名臣,历史上的他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把番薯从海外引入华夏,极大地提升了华夏本土的粮食产量,活人无数,二是策划灭倭大计,可以说,他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想要灭亡倭国的人,跟金巡抚相比,许巡抚毫不逊色,他对金巡抚的灭倭构思极力赞同,他同样认为倭寇之患的根本祸源不在海上,也不在高丽半岛,而在倭国本土,大明王师应釜底抽薪、直捣黄龙,征服倭国本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倭寇之患。金巡抚卸任后,其继任者许巡抚很好地延续了金巡抚在任期间制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在福建积极地打造战船、操练水师、招募勇士向倭国本土派去间谍搜集倭国的情报等等。 海军即便在海上活动,也不能没有后方基地,否则就是无本之木,陈璘、邓子龙麾下水师目前以济州岛为基地,但他们的后方基地在国内,正是广东和福建,船队里大部分船只是粤闽二省提供的,许巡抚是出了大力的。 夏华没去过福建,更没在福建当过官,但他跟福建颇有渊源,关系很深。当初的广东粮荒曾波及福建,金巡抚在束手无策之下前去新安县向夏华求助,夏华慷慨解囊,对比江南豪强们的囤积居奇、坐地起价,夏华和潮汕商团在救济福建民众这事上可谓不遗余力,从而赢得了福建官民极大好感,加上粤闽二省自古一家亲,就像苏浙二省的关系,所以许巡抚等大部分福建高层和广大福建民众都很亲近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