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人生大落大起太刺激
“难道我真是第一名会元?”夏华心念激烈地转动着,“不,别这么自信,太自信只会被事实打脸,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这次的会试可是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高手,就算用了那么多‘弯道超车’的手段,也只是让我有希望不落榜而已,以为这样便会名列前茅,未免太过于自大了。可是,卢泰他们考得都不错呀,杨江一口气冲到了第十九名,袁可立更是第九名,连卢泰都考了第七十三名,由此可见,我们的考试策略是正确的,我没理由落榜,莫非…我文章用力过猛了,结果适得其反?”他越想越感到心乱如麻、六神无主。 因为夏华的会试结果迟迟没出来,所以卢泰五人就算成功考上贡士,包括原本认为自己希望渺茫的卢泰,都没了欢庆的心情,院子里的鞭炮烟花也都没点,没人说笑,整个驸马府一片静谧,所有人都心神不宁,就连午饭都没人有心情有胃口吃。 整整一个白天,所有人都被煎熬得外焦里嫩,但没有报喜官差再来驸马府,到了这地步,没人还会自欺欺人了。 “我去放榜处看看!”卢泰突然跳起来就往外冲去,卢文、卢武、卢勇、卢猛急忙跟上。 秦良玉走到一直神游太虚、老僧入定般枯坐着的夏华身边,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 杨江、刘时俊、胡世赏、袁可立都不敢看夏华。 “没关系!”夏华忽然站起来,他满脸笑容,说话也是中气十足,“我忽然想通了!诸位,我没考上没关系的,你们不是都考上了吗?我们可是一个集体!我的理想也是你们的理想呀!没了我一个,还有你们呢!再说了,我好歹是个举人,也能当官的!你们努力跻身朝堂之上,我在地方上扎根一隅,大家遥相呼应,照样一起前进、一起实现我们的理想!” “说的对!”杨江大声应道,“不管怎么样,我们以后仍然会听公玉兄你的,我们在前台,你在幕后,你依旧还是我们的核心,是为我们这个集体出谋划策、总揽全局的军师!领头人!” 刘时俊、胡世赏、袁可立都连连点头,都表示他们虽然成了贡士,但仍然会唯夏华这个举人马首是瞻。 夜幕降临时,卢泰垂头丧气地回到了驸马府,他在门口徘徊了很久才进去,因为他实在不忍心把坏消息带给夏华。 一看卢泰这副报丧的样子,众人就心里有数了,直接不问了。 卢泰骂骂咧咧道:“也不知礼部那帮人搞什么鬼,说录取榜单明天才会正式张贴出来…”他看向看起来若无其事实际上每个人都看得出正陷入深深的怅然若失中的夏华,苍白无力地安慰道,“榜单毕竟还没出来呢,还有希望…” 夏华笑了笑:“没事的。”他已经完全放弃了。 卢泰还想说些什么,但意识到自己此时说再多都是废话,只得长长地叹口气,不住口地痛骂阅卷考官有眼无珠。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哎哟,原来夏公子你住在这里呀,让我可是一番好找呢!” 夏华顺声看去,立刻认出了来人,是王安。 “王管家,”夏华勉强打起精神、在脸上挤出笑容迎上来,“久违了,大驾光临有何贵干?” 王安笑眯眯地道:“来向夏公子你道喜呀!” “什…什么喜?” “你还不知道么?你是这次会试的第二名呀!” 两个多小时后,紫禁城,启祥宫。 万历帝看着回来的王安,一脸恶作剧得逞的“奸笑”:“王伴伴,那夏华当时是什么样子?” 王安已经揣摩到万历帝的心思,所以故意夸大其词:“奴婢过去时,看到夏公子他就跟丢了魂似的,痴痴呆呆地傻坐着,脸色苍白、表情呆滞、两眼无神,据说一整天没吃没喝了,奴婢叫了他十几声,他都没有回过神来,奴婢跟他说话,他魂不守舍,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说了小半会儿的话,他还一脸没睡醒地看着奴婢问奴婢是谁,奴婢告诉他得了第二名,他也是迷迷糊糊的,愣了半晌才真的回过神来。” 万历帝听得心情舒畅快意无比:“那么,他在知道他得了第二名后有没有欢喜得疯掉?” 王安眉开眼笑地配合着万历帝:“差点儿就疯掉了,要不是那秦姑娘把一盆冷水泼上去,他欢喜得都能窜到天上去。” “哈哈哈…”万历帝心怀大开同时得意洋洋,“你小子再能又怎么样?朕还不是想怎么折腾你就怎么折腾你?叫你大落就大落,叫你大起就大起!” 夏华六人都通过了会试,成功地从举人晋级为贡士,接下来还有一场终极的殿试,也叫廷试,但他们都满不在乎、毫不紧张,因为殿试结果是板上钉钉没悬念的事。科举五场考试,第一场童试的难度是“稍难”,第二场院试的难度是“较难”,第三场乡试的难度是“非常难”,第四场会试的难度也是“非常难”,至于第五场的殿试…难度是“极低”。为何呢?因为殿试一般情况下不会淘汰考生,录取率是百分之一百,只要你不在参加殿试时做出作死的事或在考卷上胡说八道乱写一气,你就肯定被录取。通过殿试就是进士,进士贡士基本上是同义词。 殿试主要是象征意义,在皇宫里考,由皇帝亲自出题和亲自阅卷,通过殿试的考生从此就是“天子门生”,意为皇帝的学生,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 还有一点能说明殿试只是一个“走过场”的仪式:参加过殿试成为进士的考生们的名次跟他们先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的名次是基本上没变化的,说白了,你在会试后是第一百名的贡士,那你在殿试后就是第一百名的进士。 明朝一届会试、殿试大约录取300至350名贡士、进士,其中,进士分为三个级别即“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予“进士及第”,二甲七十人左右,赐予“进士出身”,三甲二百几十人,赐予“同进士出身”。 在这场会试中,夏华考了第二名,袁可立考了第九名,杨江考了第十九名,刘时俊考了第四十名,胡世赏考了第四十九名,卢泰考了第七十三名,按照他们的名次,如果不出意外,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都会在殿试后位列第二甲,得到“进士出身”头衔,至于夏华…他是第二名,按理会是殿试的榜眼,但却不一定,因为殿试前十名虽然肯定就是会试前十名,但“内部名次”会发生变动,皇帝会在前十名里钦点出状元、榜眼、探花,不是说在会试中考了第一、第二、第三名就肯定会是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会试第十名也可能在殿试中后来居上地成为第一名的状元,因此,考了第九名的袁可立跟夏华一样也有机会竞争前三名。 对袁可立,夏华很佩服,牛人就是牛人,换个大环境还是牛人,他在历史上本来就非常厉害,如今又在夏华这里得到“很多超越历史的东西”,科举路更加势不可挡。 夏华在会试中考了前十名,那他在殿试里肯定会是前十名,但是,跻身前三名才会是“进士及第”,落到第四至第十名的话,他就跟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一样是“进士出身”。 虽然都是进士,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 进士及第肯定能进翰林院,进士出身有机会进翰林院,同进士出身很难进翰林院。何为翰林院?翰林院就是此时朝廷专门用于培养储备高级干部的地方,历来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换而言之,如果想以后成为手握大权的朝中重臣,基本上必须是翰林院出身的,否则,一辈子撑死了最多四五品,能当上四品以上官员非得祖坟冒青烟不可,至于一品大员,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于是乎,夏华六人里,杨江、刘时俊、胡世赏、卢泰是真真正正的满不在乎、毫不紧张,因为他们的殿试名次已经固定了,肯定是进士出身,竞争前三名没希望,袁可立虽然有机会竞争前三名,但他看得很淡,夏华有点紧张,他是前十名,但前三名和后七名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如果在殿试中被列为第四名,那他恐怕要懊恼遗憾死,既有更进一步的机会,谁会无动于衷呢? 回顾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科举路,夏华不得不感到阵阵侥幸,考秀才,那是不在话下的,扎实的学识功底加上一些见识就行了,考举人,赢得很险,要不是考前及时获悉这次科举的大方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并做好准备、对症下药,加上西南文风不如东南,竞争对手没那么多、那么强,他很可能要么混个贡生要么直接落榜,刚结束的会试,他再次赢得很险,押题押中了,又充分地发挥他的“超越历史和时代的智慧及见识”,写出的那些根除大明朝各种沉疴痼疾的治国良策和赚大钱发大财的法子都结结实实地写进了万历帝的心坎里,若非如此,他绝不是东南地区那些能把文章写得灿烂如花、芳香扑鼻的学霸高材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