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

第123章 技术与成本

   技术发展史,便是一部人类的恐惧史。   技术的变革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迁,每一轮技术更替,都会使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旧技术造成的变化逐渐稳态化,被接纳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好不容易适应了变化的人们已经很难有心力和脑力经得起新一轮折腾。   新技术产生以后,最先提出反对的会是什么人?   暨有技术的拥有者,得益者。   必须得承认,新技术带来的浪潮,必然有受益者,也必然会有被淘汰的人。   所以,过去的人们之所以会警惕新技术,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被新技术所取代,比如新型纺纱机发明后,有些作坊的纺纱工就会面临丢掉工作的风险。   但这不能影响范凌恒决心推广新式纺纱机的决心。   现在难题已经摆在杭州这些布商们面前,跟了意义不大,不跟是必然会被淘汰,最起码在棉布市场上会被淘汰。   范凌恒组建棉纺业联合协会便是为了避免价格战或者淘汰的布商出现,出海做远航贸易这个原因现在还没法告诉他们。   无他,现在禁海令的解除刚刚递交到朝堂,做决断还需些时日,在皇帝一言堂的这个时代,不确定的国策还是不要乱讲的好。   至于面前这些布商,多一个少一个的无所谓,若不是看在他们背后的力量,范凌恒才懒得和他们说这么多。   比如那苏家,皇宫里有位嫔妃便是苏掌柜的表亲;再比如那楼家,南京礼部主事便姓楼,诸如此之类林林总总,虽然没有什么大人物或者高官,但就像人类不能只有主动脉而没有毛细血管一般,大明真正能够掌控天下的不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个组织,就像嘉靖和严嵩搭配在一起,表面看来只有他们两个,但他们身后代表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去对抗那些士大夫们。   虽然在正常的逻辑下,纲常伦理的束缚使得臣绝对的服从于君主,但是在明代对于君臣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   君臣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常态,甚至是激烈到引发群臣的集体抗议。   明代的士大夫拥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对于君臣拥有批评的权利,换句话说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制约关系,士大夫的抗争成为了束缚皇权的一种方式。   从制度的根本来讲,明代的君臣冲突拥有很大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就是丞相制度的废除。   自明代起,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机构就再也没有了丞相这一官职。   看似宰相把握了朝政,但是宰相也是一个缓冲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官制,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士大夫的群体抗争指向了皇帝的政策实施,于是乎内阁阁臣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诉求不断的和皇帝进行斗争使得君臣之间的冲突不断的加剧。   就比如于谦、夏言等人最终遭祸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便在于他们作为臣子这个团体的领军人物,代表的并不是皇位上那个人的意志,甚至他们的立场会与皇权相忤逆。   这哪个皇帝能受得了?   所以嘉靖需要一个在能压制大多数臣子,团结少部分臣子的代言人,他选中了严嵩,正儿八经翰林院出身,懂他的心思,又能成功分化士大夫,是他控制朝堂的不二人选。   这代表着范凌恒如果想对整个大明进行变革,他需要有足够的自保之力。   他的自保之力来自于哪?难道是做张居正门下一走狗?利用自己先知的能力抱上大腿再徐徐图之。   不,不,看看张居正死后万历的嘴脸吧。   由于张居正凌越了“人臣礼”这条界限,在张居正去世后六个月,万历就对其进行了清算,夺走了其官位、诰命、赐玺等,还开棺鞭尸。   范凌恒可不想成为“张居正第二”,那么他就需要自己的组织。   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体来讲,永恒的是利益,唯有利益才能成为个体之间最好的粘合剂。   他瞄准的便是这些所谓下九流中的“商籍”,棉纺织业协会只是一个开始。   思考间,有几名布商离开坐席,看来是不打算从范凌恒这里购买新式纺纱机的图纸了,范凌恒也不阻拦,只不过未来他们后悔的肠子都青了,这就不关他的事儿了。   剩下的左看看右看看,要不然家中本就是以棉布为主业,要不然就是类似苏掌柜这种对新式技术感兴趣的人。   “各位同行,我知道大家难免会多想,可在这里,我向各位透漏一个消息。”范凌恒见场地逐渐安静下来,高声说道。   他看了唐顺之一眼,唐顺之冲他点了点头。   “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市舶司最晚将在明年开埠,我想这代表什么不言而喻。”   此话一出,场内某些布商精神为之一振,也有些布商面色不免难看起来。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之前和海盗、倭寇狼狈为奸的士绅们要面临来自国内对手们的直面竞争,出海贸易从之前有关系有渠道才能做的生意成为了谁都可以参与进来的生意。   垄断即将被打破,旧秩序即将被颠覆,新秩序即将到来。   “……我曾经救助过一名弗朗机黑衣传教士……出于感激的目的,他把他知道的信息都告诉了我,而且我还学会了弗朗机语。”   生怕别人不信,范凌恒还给在场所有人表演了一段:“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   嗯……虽然葡萄牙语和英语并不相通,但应付面前这些一辈子连一个外国人都没见过的足够了。   “范公子,这出海的利润高不高啊?”有些布商问道。   范凌恒笑着回答道:“弗朗机人对于咱们大明的商品追求有多么的狂热,我觉得只要和他们接触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咱们的丝绸加价四倍他们都是来者不拒,那么可想而知,他们乘着满载货物的船只回到本土时,这些商品能卖出什么样子的价格。”   “是,使用新式纺纱机后,一匹布的价格落到百姓手里可能只有十几个铜板,看起来是没什么赚头。但如果卖给弗朗机人呢?是不是可以往上翻一倍卖给他们?”   范凌恒看着楼掌柜笑道:“就比如你们家的棉布,一匹现在卖三钱,也就是三十文,可成本在那摆着,少说也得十几文的成本,每天能卖出去的就那么多。”   “可如果咱们把棉布的成本降到十文以下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