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汉永存

第265章 两大杀招

大汉永存 朕不帅 5160 2024-05-03 16:48
   云台殿内,刘秀正在翻阅奏章,阴丽华走了过来给他倒了一杯水,“陛下,你先休息一会儿吧。”   “不用,等朕先把这些看完。”   “一会儿再看。”阴丽华抢过他手中的竹简,直接把奏章放到一旁,把水拿给他,“喝点水!”   刘秀一只手端起水杯,一只手还想去拿奏章,阴丽华拉着他的手臂,“我的好陛下,如今乱世已定,陛下对待百姓能宽则宽,能减则减,不轻易征发徭役。   百姓已经感受到皇恩浩荡了,治国兴邦安民这些事情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做,何必急于这一时呢?”   两人相视一笑,刘秀瑶瑶头,端着杯子往嘴里送,眼看要喝到水了,手在颤抖,“啪嗒,”直接掉了下来。   这一下阴丽华很慌张,“陛下,你怎么了?我去宣太医,刘秀连忙拉住她,“没事儿,朕只是有些疲劳罢了,碍事的,不碍事的。”   “不行。伱歇一会儿吧,我去宣太医。”   刘秀固执的说着,“我不能歇,我不能歇,我还有好多好多事情没有去做。”   说着,拿着颤抖的手又想去拿竹简,阴丽华很是伤心,连忙劝解起来,“陛下什么事都没有身体重要啊,歇一会儿,歇一会儿,来,休息一下。”   说着,用玉手轻轻的给刘秀按头。   而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刘瀚,他可是经过好几次监国的。   “看来得把那东西提前弄出来了。”   于是他找到刘秀,“父皇,目前朝中职位空缺,正需要贤能知识来辅助,儿臣苦思冥想,想了一个办法,精简机构,改革朝政。”   “什么办法?”刘秀对于刘瀚是越来越看重了。   “当年,秦朝一统天下后,该分封为郡县,并且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高祖定天下后,基本继承了这些制度,没有多少改变,只是他奉行郡国制度,但当时异姓王的存在很影响稳定,他便斩白马,非刘姓不得封王。   但分封必然有弊端,导致尾大不掉,封王野心膨胀,便有七国之乱,武帝的推恩令封国越来越弱,再无法抗衡中央。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   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虽然改名了,但三公九卿的框架是没有变的。   后面,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   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   武帝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开始又改革,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相当于削弱相权,从此之后,丞相、太尉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随着刘瀚的娓娓道来,刘秀不住的点头。   “吾儿聪慧,不错,不错,那你的想法是什么,加大尚书台的权力?”   其实刘秀已经在准备干这个事情了,他后期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职无不统。《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甚至后期,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我估计父皇后面会加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力,三公更像是名誉象征。”   刘瀚这话一出口,刘秀猛抬起头看向他。   “你之才智远远超过父皇,未来好好做,必然名流史册,是千古名君。”   “比不得父皇,开天辟地,再一统天下,重开大汉天。”   “好啦,好啦,怎么就不相互拍马屁了,你定然有自己想法,说说吧。”   “父皇圣明,儿臣的想法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   反正是后世的,刘瀚直接张口就来。   “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刘秀疑惑。   “所谓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咱们之间将相权一分为三,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分,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   比如,咱们如果要做一个事情,首先是商议,然后是决策,最后是执行。   中书省负责商议,商议出结果了,起草诏书。   门下省的职责是负责审议和决策,他们审核皇帝本人或朝臣们廷议出的政令,以及签署章奏,另外还有封驳诏令、奏章的权力。   最后是尚书省,和目前的尚书台类似,主要负责决策,下面有6个部门,就是那六部。   六部分别为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   户部是六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大部,掌管全国的钱粮、税收和统计工作。   吏部是负责管理全国官员的部门,有着官员任免、升迁、降职、调动等权利……”   随着刘瀚的解释,刘秀眼神越来越亮,似乎在某个瞬间,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好好好,强儿,你当真是让朕眼前一亮,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制度的?”   刘秀是开国皇帝,在历代皇帝里面的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他立刻就觉察出了三省六部制度的优点。   “你过几日,将这些写一份详细的奏章给朕,朕和大臣商议一下,到时候实行。”   “谢父皇。”   “是父皇应该谢你,对了,三省六部制度说了,那科举制度呢?那是什么?莫非和三省六部制度一样?”   “科举制度是人才的选拔,目前我大汉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径很多,如军功、任子、赀选等,但主要的是征辟和察举。   所谓征辟是由父皇您或朝廷直接聘请名士任官,这些名士均是所谓志行高洁、博学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艺卓绝超群的学者、私学大师,也有的是学富五车却淡泊名利隐居民间的名士。   他们一经征辟,无须考核即被授予高官,这些人固然才学渊博,能力强,但被征辟的人数量极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汉的需求。”   “对,这一点强儿说得有道理呀,而且有的人即使父皇再三征辟,他们也都拒绝,比如子陵,他即是父皇的同窗,也是父皇的好友。   当年在长安求学的时候,父皇和他喝酒,谈天说地,那是何等痛快,他的学识远远超过父皇。   父皇称帝后,知道他的才华,多次延聘他,他始终不同意,这也是父皇一大遗憾呀。”   刘秀说着,似乎想到过往,唏嘘万分。   刘瀚不得不感慨很多时候,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承认严子陵有才华,但不一定远远胜于刘秀。   “父皇,人各有志,都随他吧,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这是他的追求。   只是他算不得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老人家还致力于治国,想给天下百姓谋福利,他倒是躲着,这么些年书,没有读透……”   “你呀你,这张嘴,父皇都说不过你,要是子陵听到,不得气得骂人。”   刘秀笑了笑,说道:“你继续。”   “遵命,征辟制度说完,再说察举制,它是由公、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经过考察,将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荐出来,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这多数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   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一般是由皇帝亲自策问,然后择优录用。   察举始于汉文帝,汉文帝即位的   随着发展,察举制到汉武帝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完善:   其一是举贤良对策成为定制;其二是扩大了察举的科目,新增设了举孝廉、举秀才、举明经等科目;其三是规定举孝廉成为岁举的常行科目……”   “哈哈,吾儿了解得非常透彻呀,朕心甚慰。”   刘秀一边听,一边扶胡须,一脸的欣赏。   “这有优点察举只重才能品德,不重出身,这是开明的平民政策。荐举人对被荐举人有充分的信任,因而合作起来比较顺利。   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派系。   其二,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真不好看,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毕竟人心隔肚皮,比如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许多人都说他是在世圣人,以为他会超越霍光,成为一个辅佐天下的一代圣人,但最后他却是包藏祸心,篡汉自立,以至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其三,随着发展,特别是王朝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   甚至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那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刘秀皱着眉头,“当真会这样?”   “也许会,也许不会,但父皇看看王莽篡汉之前就知道了,想必父皇经历过的。”   “所以,你说的科举制度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察举制度的?”   “父皇,当真是英明。”   刘瀚随即把科举制度缓缓道来……   刘秀听完站起来,“统一考试?糊名?”,随即走来走去,“不错,不错,这是颠覆性的,可不考察忠孝和品德了?”   “父皇,这如何考察,人心易变,还隔着肚皮,只能日久见人心,多监察了,一旦发现贪官,就剔除出去,而且父皇,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刘秀喃喃自语:“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他说完,看向天空,随即又看向刘瀚,内心千头万绪,恍如昨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