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内,刘秀高坐,左边是阴丽华,右边是邓禹,还有郭伋、杜诗、侯霸、韩歆、欧阳歙等一些重要大臣。 “诸位爱卿都看了吧,这是太子说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你们以为如何?”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吃惊。 邓禹沉默片刻,站起来,“太子聪慧,竟然想出这样的制度,秦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虽然好,但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甚至有的皇帝还没有完全控制用人权力,比如前汉,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了世家大族把握做官权力、形成门阀实力,比如王莽所在王家,累世公卿,最终篡汉,导致天下大乱,幸亏陛下天人在世,带领我们重开大汉…… 而太子的三省六部制度,使得朝廷官僚制度得到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它还能防止宰相权力过大,抑制相权,使皇权大大加强,不会出现王莽篡汉的情况。 集思广益,杜防某个人水平不足出现的失误,也可以杜绝权力集中造成贪腐,以免出现个人弄权,祸害国家。 特别是六部的出现,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兵部,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了朝廷办事的速度……” 不得不说,邓禹打仗确实一般,不是六边形战士,但对于政务的处理,宏观的把控,还有远见都挺厉害的,甚至某些方面超过刘秀。 他算是非常早追随刘秀的,当年,刘秀昆阳大战的捷报传来,邓禹当即敲定了自己的选择,干大事还是只有跟着老大哥刘秀才靠谱,于是收起行囊、聚拢家财,前往投奔刘秀。 后来的形势风云突变,邓禹还没来得及去投奔刘秀,便听说刘秀被任命为大司马前往河北招抚各地方势力了。 于是,邓禹带着自己的家财和队伍马不停蹄地往北赶,最终在邺城追上了刘秀。 刘秀看着这个相识已久的风尘仆仆的小学弟,内心十分感动,便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伱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表示,“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 然后就势向刘秀阐述了自己的治安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当时邓禹认为,更始政权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的武装势力犬牙交错,这些势力既不会服从于更始政权。 而且更始政权自身的领导能力又有限,他们迟早是搞得天下分崩离析的搅屎棍。 刘秀虽然辅佐绿林军登上了大宝之位,但是要想继续安定天下,恐怕也难成大业。 还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取悦民心,自己单干,以刘秀的德行和才能,大事可成。 不得不说,邓禹见识卓绝,更始政权果然自己内斗,见识浅薄,分崩离析。 邓禹不光在政务方面惊才绝艳,而且他在慧眼识人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经他看中推荐的人才,像云台将中的吴汉、贾复、陈俊等,后来都成了刘秀政权的顶梁柱,为刘秀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的江山终于安稳下来了。 刘秀再次对那些与自己的浴血奋战的老兄弟进行了封赐,邓禹被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为了体现自己对学弟邓禹始终高看一眼,刘秀还封一送一,把邓禹的弟弟邓宽也封为明亲侯。 “嗯,仲华说得很有道理,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这个时候,一旁的郭伋开口了,“陛下,此事还要慎重,毕竟三公九卿制度延续了几百年,必然有它的道理,这可关系到国家大事。” 他如今都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身体佝偻,但眼神又力量,估计还能活十几年。 郭伋的高祖父叫郭解,在汉武帝时期以仗义行侠而闻名。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任蜀郡太守。 郭伋少年时便胸有大志,汉哀帝、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后担任渔阳都尉。 王莽时期,郭伋担任上谷大尹,后升任为并州牧。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郭伋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郭伋多次向光武帝进忠言谏诤。 这个尚书令可了不得,位低权重。 汉初,尚书令名义上是少府的属官,实际上直接听从于皇帝,平日侍从皇帝,职位低下,没有定职,也没有实权。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削弱相权,汉武帝在宫墙之内设立了中朝,开始让尚书令参与朝政,和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员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自此,决策机构由原来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变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内朝。只不过中朝创立不久,尚书令的权利还比较小。 起初,汉武帝任命宦者来担任尚书令,称“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担任“中书令”的宦者往往熟悉法令、典籍惯例、擅于上奏请示。 汉宣帝后,尚书台还可以任命地方官,考察朝廷大官。一般来说,尚书台负责任命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而丞相则只能任命二百石到四百石的官员。 汉成帝时,“中书谒者令”的职权和属官进一步扩大,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再选用宦者,而是由士人担任。此时“中谒者令”的职权主要是处理宫内的日常事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越来越重要的,像是霍光,王莽都干过这样的职位。 “陛下,臣认为轻易不可改,目前大汉天下初定,以稳固为主,若是制度再改变,怕又是王莽旧事,还是依照大汉旧列吧。” 说话的是韩歆,此人为南阳名士,一开始投靠更始政权,被更始刘玄任命为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太守,牧守一方。 更始二年(24年)秋,刘秀率领大军在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一带击败农民军之后,乘势进入河内郡,收取各县。 韩歆得报,直接闭门坚守,以抗刘秀。当时,岑彭被任命为颖川郡太守,但因为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当时被刘茂占据,不能上任,他只好跑到河内郡来投奔韩歆。 岑彭感恩刘縯的不杀之恩,所以极力劝说韩歆归附刘秀。可是韩歆却拒绝了岑彭的劝说。 不久,刘秀率领军进至怀县,韩歆见刘秀兵强马壮,知道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然而,当刘秀得知韩曾想带兵抵抗自己时,勃然大怒,令人将韩歆捆绑起来,按在门外鼓下,准备斩首。 幸得岑彭求情,说韩歆是南阳名士,可以为刘秀效力。刘秀才赦免韩歆,让韩歆到邓禹军中做军师。 后来邓禹西征失利后,韩歆继续随刘秀征战,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为扶阳侯,并先后被任命为尚书令、沛郡太守。 如今调回京城,准备委以重任。 但刘秀不是非常喜欢这家伙,一是当年想抵抗自己,二是这家伙很直,有啥说啥,很多时候往往弄得刘秀下不来台。 “王莽旧事?扶阳侯以为朕是亡国之君?”刘秀冷冷的看了他一眼。 韩歆沉默了片刻,他也不傻,连忙说道:“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兴亡一念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臣认为陛下应以稳妥为主。” 刘秀不想跟他说了,看向了侯霸,“大司徒,你怎么看呢?” 这也不是常人,侯霸为人矜持严肃,仪容庄重。虽家财千金,却不事家产。 潜心好学,师从九江太守房元,研究《谷梁传》,做房元的助理讲经人。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期,侯霸担任太子舍人。 王莽在位初年,五威司命陈崇因侯霸品德好,举荐他升任为随县县宰(即县令)。随县土地广阔,靠近江湖,而亡命之徒多有在此做强盗的。 侯霸到任后,立即立案诛杀豪强,派兵全面清剿,分捕山贼。此后随县境内秩序得到稳定。 侯霸因此升任为执法刺奸,负责监察官员贪腐。而侯霸在查问有权有势的人时,也毫无疑忌畏惧。 后来升任淮平郡大尹(即太守),治理政事很有名声。到王莽失败时,侯霸则修城坚守,最终保住全郡。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召侯霸和自己相会于寿春,任命他为尚书令。 当时东汉政权建立不久,整治措施还不健全,朝廷内懂得法令典章的人又很少。侯霸通晓典章制度,收集遗漏文献,逐条奏呈前代好的政策法令。 对当时有益处的,全部获得实施。为了医治战争创伤,缓和阶级矛盾,繁荣社会经济,巩固汉室政权,光武帝刘秀多次发布善政。而每年春天赦免罪犯的诏书,一年四季,适应农时,颁布诏令,劝课农桑,这些都是侯霸的建议。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一月初一日,侯霸代替伏湛担任为大司徒,封爵关内侯。 侯霸在职期间,明察事理,坚持正义,奉公无私。 只是他年纪大了,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差了。 “咳咳!”侯霸咳嗽了一声。 “大司徒注意身呀。”刘秀关心起来。 “谢陛下,臣会注意的,三省六部也些类似三公九卿,但也区别,六部职位划分明细,这三省就没有必要吧,有三公就行了。” 他这是同意了一些,但没有完全同意,毕竟自己是大司徒,没有三公,那这大司徒还有必要吗? 这不是间接削弱他的权力吗?没有人想自己手上的权力变小。 “陛下,臣认为,还是不变的好,三公九卿这套制度已经很不错了,轻易动不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呀。” 说话的是欧阳歙,勉强算得上是当世大儒,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县宰,后投更始帝刘玄,任原武县令。 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鄱阳侯,出任汝南太守,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 好家伙,除了邓禹,大多是不同意的,他其实预想过会有阻力的,想不到阻力这么大。 刘秀其实非常聪明,他获取江山又开始一个新的征程——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病根! 而这项工作的难度,对他来说,一点不比打江山容易。他非常明白,解决这个病根,他必须向士族豪强集团下手,而这些人恰恰是他建立东汉帝国的功臣。 更可怕的是文官集团与功臣豪强集团有相互渗透的倾向,而且文官集团死守道德教条,阻碍了刘秀政策的推行。 “好啦,这一件事情,朕会仔细考虑的,明日大朝,太子也来,倒是再和百官商议一下吧,那科举制度你们怎么看?” 刘秀有些头疼,连忙转移话题。 “臣,认为是极其好的,若是一个个召集来,问策,陛下没有这么多时间,若是都让地方推荐,又怕地方相互勾结,推荐庸才,所以又国家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那是相当不错的,也推广到地方,全部考试,还有这个糊名,几人统一审阅,能够很好的杜绝作弊……” 说话的还是邓禹,他是非常支持刘秀的,这大概也是他能在刘秀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郭伋、杜诗、侯霸几人都认同。 只是欧阳歙有些犹豫,开口道,“方法是好的,可是若是不考察品德,万一选拔的人品德败坏,那对国家的危害就大。” 韩歆也点头,“欧阳所言很有道理呀。” 刘秀却是不同意的,“太子说,以前的察举制,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很重要的,但这不好看,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明确的评价,毕竟人心隔肚皮。 人的德行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正确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改变。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几人嘀咕这句话,感觉很有韵味,好有道理。 “陛下所言有理呀,可这德行又不能不看吧?” “自然是要看的,只能在为官过程中考察了,太子说可以加强监督,增强设御史台和谏院,御史台相当于御史大夫,应多设立官员,主要是监察百官,谏院相当于谏议大夫,主要是仗义执言,弹劾贪官污吏,甚至指出皇帝的不足……” “陛下圣明。”几人一听,感觉很有道理。 “可是这统一考试,是不是太耗费钱财和人力了?” “这件事情,强儿说他会想办法解决,好啦,就先这样吧,后面的事情,等明日早朝再说。” 刘秀有点心累,他感觉这比打仗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