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是一部详尽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八年间宫廷与民间趣闻轶事的珍贵汇编。书名“清稗类钞”虽看似独特,实则源自清初潘长吉所著的《宋稗类钞》,由徐珂巧妙借鉴并赋予新的生命。他广泛搜集并精心挑选了清人及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等众多文献资料,仿照清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的编纂方式,将众多珍贵的史料汇编成册。 这部著作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样,时间跨度从顺治、康熙时期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几乎涵盖了整个清代的历史。全书共分为九十二个大类,收录了一万三千五百余条珍贵的资料。无论是军国大事、典章制度,还是社会经济、学术文化,亦或是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等方方面面,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 徐珂在编纂过程中态度严谨,对资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这使得《清稗类钞》中的许多内容能够补充和修正正史中的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全书的编纂方式也极为合理,按照类别进行划分,再按照年代顺序进行排列,使得分类详细、纲目清晰,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查阅便利。同时,文字简洁流畅,易于阅读,使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到这部清代掌故遗闻大全的魅力。徐珂,原名昌,字仲可,别号繁多,如仲可、仲玉、天苏阁主等,浙江杭州人。他的人生历程丰富多彩,早年于光绪己丑年中举,后官至内阁中书。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政府腐败的困境,他积极支持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成为“保国会”和“保浙会”的坚定成员。 然而,变法失败使徐珂失去了官职,他选择回到杭州,不久又迁居上海,专注于文学创作。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柳亚子等人发起的南社,这一文学团体致力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徐珂的诗词作品,如《金陵杂感》中的“拍遍胡笳拥黛愁,飘零书剑看神州。谁怜穷海归来日,泣对吴陵一片秋”,便深刻体现了南社的理念。 晚年时期,徐珂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为《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重要著作的编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说,徐珂的一生不仅见证了清朝历史的沧桑巨变,更通过他的著作和参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稗类钞》是徐珂这位前清举人和南社知名诗人的代表作。他的文学造诣深厚,作品丰富多样,如《小自立斋文》、《真如室诗》等,但最为人称道的却是这部笔记史料《清稗类钞》。 徐珂精心采录了数百种清人笔记的材料,并参考了部分报章记载,最终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全书共计四十八册,包含一万三千五百多条,约三百万字的篇幅。其内容按类别分门别类,再按年代顺序排列,项目详尽,检索便捷。涵盖了时令、地理、名胜、园林、外交、礼制、教育、兵刑、隐逸、称谓、风俗、方言、工艺、著述、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九十二类,几乎涉及了人文社科的所有领域。这部书于1917年1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至今已逾百年。 关于《清稗类钞》的编撰过程,谢菊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作为同事的徐珂年仅17岁就每天都会给他一些新出版的流行小说杂志,如《游戏杂志》、《小说丛报》等,并要求他抄写其中用红笔圈出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前清的遗闻和轶事。这些资料最终构成了《清稗类钞》的底本。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谢菊曾为徐珂抄写了这些资料,但他对《清稗类钞》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由于民国初年一些杂志为迎合读者口味而故意杜撰内容,而徐珂则因为其内容新颖可喜而兼收并蓄,这导致书中的材料可靠性存疑。然而,这种观点或许只是个人的看法,毕竟诸如雍正夺嫡阴谋、乾隆帝出身海宁陈家等野史杂谈,即使没有录入《清稗类钞》,也会通过其他渠道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