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次的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会觉得自己的政策还存在什么问题的,他压根不会想到这方面,也不会承认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的——如果等到后来情况发展不如预想,那么他绝对会先干一件事情:干掉几个大臣。 这一次,林石麟等人不就被坑掉了么。 但是,问题在于是甲还是乙。 甲,乙,区别就在于皇帝还会不会派人专程前往处理后续……皇太极还是并不觉得也不希望这个皇帝做出甲的选项的。 因此,他按下了【乙】。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暗自摇头。 静安这个直隶总督,虽然看出来了当时央洲与莺莺国的一些差距,这确实不假,但是他还是没有意识到莺莺国的意图和打算,还是没能从过往的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这倒也不奇怪,过往的思维方式坚固无比,确实不是能轻易挣脱出来的。 但是,他没有挣脱出来不假,但是却也没有将实情上报啊! 你挣脱不出来旧的思维方式,这不怪你,毕竟实在太困难,没有种种情报和信息的话简直就像是要求圣人再世;但是,你居然对皇帝的奏报是大量的含糊其辞,压根没有将真正能够代表莺莺国这些人的表现的情况上报上去。 …… 李世民又叹一口气,这怎么说,应该算是神迹之前的那句话——大臣们虽然不是没有理想,但也不是奔着丢官甚至下狱而来。 所以,静安不想因为种种可能的冒犯之词或者可能的莺莺国的行为而让自己被皇帝罢官免职甚至押解进京。 所以,为了自己不至于招致什么风险,面对皇帝的怒火,静安选择了能够大致表达一部分实情的含糊其辞,以此缓和用语,进而让皇帝知道商谈的结果,也让皇帝不对自己产生不满甚至还能获得赞许。 这种娴熟的应对方式,显然不是什么没有经验的人能做得到的——不过,能够做到直隶总督,静安怎么讲也应该对朝堂上大臣们都懂得的一些方法心知肚明。 所以,在整个朝堂、起码是爬到高位的大臣们都秉持着这一种躲避风险的做法的情况下,皇帝还能否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情报信息? 若是好事,大臣们夸大也好,不夸大也好,总归是好事儿,皇帝看的时候自己挤挤水分也就行了;但若是坏事儿,或者其他涉及到一些难言的事情,大臣们这么尽可能地进行掩饰,皇帝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就算皇帝知道这些人都有所隐瞒,但是这不像是好事儿一样能够挤挤水分,到底隐瞒了什么,并不能够完全确定——特别是如莺莺国这样的全新的敌人的时候。 加之皇帝本人又是这么个性格…… 【在与莺莺国的舰队达成一致、去往关口之后,皇帝任命了静安为新一任的钦差大臣,专程前往关口负责后续的谈判进程。】 【而在任命了静安之后,皇帝还对他表示了自己的要求:不能够失了上国的体面,也不能够再次引发边衅。】 【当然,这个要求简直就和之前他提出的那些条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不太符合实际,也一样的对受命的大臣非常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