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明朝,永乐年间。 “啊。”朱棣不由自主地啊出了声。 这央洲的情况……看起来虽然不能说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这当然不至于,朝廷还是能够控制住央洲的各个地区的,包括那些西北西南的实控地区。 说真的,朱棣非常在意这一点,就是央洲彼时是怎么实现对这几个地区的实际控制的? 神迹只是在讲皇太极的时候,讲到林丹汗的那个联盟,然后又有固始汗参与了这件事情,又带兵进入了西南地区……可以确定,实控的手段之一与宗教有关,但是除了这些,他们还用了什么方法? 他非常希望能够让大明也把这些,其他,周边的领土都实控下来。 他知道在他之后,大明有一定的收缩了,放弃了周边的一些地区;但是如果真的能够实控,情况大约就会有些不同了。 将思路转回神迹上面,朱棣几乎想要再次“啊”一声。 不为别的,就为了央洲此时,虽然确实是没有丧失对地方的控制,但是……但是皇帝事实上也不算是完全掌握——他掌握着地方的大臣,可以决定撤换,也可以收到各方面的消息;但是从作战的角度上,又确实掌控力不足。 而他虽然可以让大臣并不敢违抗自己的命令,但是像是伊农这样的人,虽然不敢直接违抗,但是却一直在不断拖延,拖延到后面就是绞尽脑汁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去敷衍。 ——这种例子确实不算是什么稀奇古怪见不着的事情,但是关键在于,这不只是简单的“皇帝和大臣对战术选择的不同意见”,而是“皇帝和大臣对战争是否进行的不同意见”。 战术选择,是怎么打的问题;战争是否进行,则是从根本上要不要开展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伊农的根本,在于他要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他害怕失败,更害怕失败后自己要付出的代价,放在首位的并不是那种真心实意地为了国家好,真的觉得打不过、比起开战不如和谈——毕竟,他也没有想过将一切摊开来向皇帝说个清楚明白。 他确实是觉得获胜的把握不大,但若是真的想要为整个国家着想,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那么应该将这些情况都向皇帝说明,也算是为国家尽了一份力。如果皇帝还是坚持要作战,那么是另一回事儿。 但是他没有。 伊农从始至终都是在糊弄,先是顺从皇帝的意思,随后就是为了推卸责任,将所有的自己面临的决策都先写到奏折上,等到皇帝决定后自己在继续执行,完全不沾任何决策之事。 这是纯然的明哲保身、为自己铺平后路的举措。 至于说该不该开战这件事……朱棣觉得,海中洲当然还是得拿回来的;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关口那边。 “虽然这伊农不是个好的,但是能够听得去大臣劝谏的皇帝也非常重要啊,”朱棣心有所感,看着朱高炽和朱瞻基到,“幸好,朕还是一个愿意听听优秀建议的皇帝。” 朱高炽和朱瞻基当然是随之点头表态——有爹/爷爷您这样的皇帝,是大明之德,是官员之幸,是天下苍生之幸啊! 不过,这个皇帝确实是存在问题。 大臣想要保住自己的官途性命属于常见之事,并不是每个大臣都能有那种为了天下不顾自身的觉悟的。因此,怎么掌控住大臣们,怎么能够更好地掌握局面,就是皇帝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