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启也微微摇头,他同样不看好如今这位皇帝能够做出什么破釜沉舟的壮举,毕竟从前面这一系列被大臣们糊弄,还自觉自己“为了王朝安稳”进而在明明察觉到隐隐不对的情况下选择了放任妥协…… 要搞清楚,为了王朝安稳,没错,这毕竟是自家江山,当然不能随便霍霍;但是,如果他脑子足够清醒的话,就应该明白,正因为要为了王朝的安稳,所以才不能这么放任大臣们在这些重要事情上糊弄过去。 ——糊弄了,放任了,才对王朝的安稳威胁更大。如果通过正确的、高明的手段来追究处置的话,反而能够推动进一步的安稳。 虽然央洲的情况属于是非汉人王朝,理论上那些同为非汉人的大臣们会自觉自己的利益与王朝更加紧密一些。但是,这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王朝的利益与他们本人和家族的利益并不冲突。 在两方的利益真的发生冲突的时候,谁还会管什么王朝和自己大家都不是汉人,应该关系紧密、利益相连呢?他们只会更加凶猛地从朝廷身上撕下一块儿肉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更甚者,还会撕咬地更加凶猛,因为他们清楚朝廷和他们联系紧密,那么,如果决定扔掉朝廷了,那自然要在还能从朝廷这里捞取利益的时候尽可能多捞一点——以此来弥补可能与朝廷关系断裂后自己会遭受的损失。 刘彻非常明白这个问题,毕竟大汉可还有一堆王侯军功群体的:“皇帝的脑子有点不太清醒。”还是那句话,自家的江山,最在乎的只能是你自己。 “不过,上面的这五条大约还没有写到最重要的部分,”刘启对已经呈现出来的五条“虑”进行了总结,“能够让皇帝最为担忧的,并不是莺莺国舰队本身,而是央洲自己的情况。” 还是那句话,皇帝并不真的清楚莺莺国舰队的战斗能力究竟如何,他本人也缺乏这方面的天赋。且,他、乃至整个央洲上下,其实对于莺莺国这个国家的需求和逻辑也并不清楚,因此,皇帝此时对于莺莺国对央洲能够造成的威胁的感知,实际上还是有些雾里看花之感的。 但是,央洲本身的情况,他却是能够知道的——最少,一切也皆有先例存在。 比如,南北粮食运输问题……比如,调兵遣将这么长时间以来花费的钱粮问题……比如,曲江等沿海地区的治安问题…… 这些,即使皇帝本人再没有天赋,即使皇帝再没有亲眼目睹情况,但是史书上都有鲜活的例子,都是可以照抄的作业。 【第六点问题,刘玉汶提到了一个皇帝也好、整个朝堂也罢,甚至不少士绅等都会担忧甚至恐惧的问题:莺莺国舰队对百姓施以小惠,收买民心,让百姓们接受了他们的存在,民众由此不再和朝廷同心一致、同仇敌忾了。】 【刘玉汶的这一条内容,并不是他一开始的观点。】 【在交战早期,他随同各个钦差大臣组织沿海地区建设防御工事的时候,就曾在奏折中赞扬当地百姓们的同仇敌忾,对百姓们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工事建设、抵抗莺莺国舰队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