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同时,为了更好地处理与蒙古的关系和相关事务,皇太极设立了“蒙古衙门”,这一机构在崇德崇德三年七月,改名为理藩院,在后来的清朝之中,成为与诸多边疆其他部族打交道的专门机构。】 【当然,八旗制度依旧在持续运作之中,皇太极的这一套制度实际上是与八旗制度并存的。】 金朝,天会年间。 完颜晟对于皇太极的改革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虽然大家都不认为彼此之间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到底都是从东北方进入中原、并有心想要在中原建立一个长期稳固的统治的。 那么,如何构建相关的制度,如何安抚和拉拢汉人、特别是汉人中有威望和能力的人,以及如何稳住打江山的女真传统力量团体,就是一系列重要的、需要细致处理的、且长期的事情了。 皇太极……仿照明制,建立相关的机构,这是常态做法;而在这些机构中又加入了汉人官员,也是正确的常态做法;而鉴于后金本身的情况,他又加入了蒙古人。 倒是八旗这一制度看起来将会在未来长期存在下去。不过,如果按照皇太极的风格,以及后金的情况,八旗制度也应当会有一定的改变吧? 最起码完颜晟觉得,伴随着中央制度的种种变化,八旗制度是需要改变的。比如,把汉人也纳入进去? 完颜杲对于皇太极的改动评价很高:“他这么做,算是既完成了自己的改革目标,又没有让后金发生什么太大的动荡。”虽然这样的做法,也让那些贵族和贝勒们实际上还拥有不算小的权力,依旧能够左右后金的一部分政策以及影响皇太极的决策…… 但是,对于后金而言,这总是要比直接大跨步改革,然后可能导致四分五裂来得好。 明朝再怎么腐朽,再怎么衰落,也到底还是明朝,也到底还是拥有着广袤疆土、充裕人口的王朝。不提其他经济、财赋、官员等方面的情况,单纯的人口和疆土,就是一个国家力量的关键要素。 ——更别提,后金看样子是有着不算多么稀少的内部分裂想法甚至能力在的。 【而在仿照明朝进行改制、任用汉官拉拢汉人的同时,皇太极在招降方面也有着极大的渴求。】 【在进攻明朝京畿的己巳之变中,皇太极攻下了滦州、迁安、遵化和永平四城,他当即便积极招降这几座城池中的官员将领。】 【为了昭示自己的招降诚心,他还设宴于自己的汗帐,款待明朝降官,以金杯向当地的官员如副将孟乔芳等人赐酒,并这么说道:“朕不似尔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 饮食也。”】 【也因此,后来阿敏的屠城而走,让皇太极暴怒。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威望和权力的挑衅,这还对皇太极本人对日后的规划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皇太极还在后金内部大力推行读书学习。】 【是的,推行读书学习。】 【努尔哈赤时期,他认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便组织人手去创制属于女真、后金的文字——原本女真是有文字的,但在金国灭亡之后,中原的女真人高度汉化,东北的女真人又长期受到蒙古的影响,最终,女真自己的文字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 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 【努尔哈赤组织人手,创立了在后来被称为“老满文”或者说“无圈点满文”的文字,并加以推广。】 【但是,在此之外,他对于让后金众人加强读书学习,却并没有什么举措。】 【而皇太极则深刻地发现和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去认识文字、懂得写字就够了,他需要后金日后能够出现一批批真正读过书的满洲人。】 【加之阿敏在永平的事情,让他对诸贝勒发表了这么一番话:“闻诸贝勒大臣,有溺爱子弟不令就学者,殆谓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独不思上年我兵之弃滦州,皆由永平驻守贝勒,失于救援,遂致永平、遵化、迁安等城,相继而弃。岂非未尝学问不明义理之故欤?”】 【因此,天聪六年,他令满、汉官员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就学读书。】 【同样是在天聪六年,皇太极又命巴克什达海对老满文加以改进,加上了圈点,也就是新满文。】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再度感到了抓狂的情绪——“朕不似尔明主”,朕不似尔明主! 大明当时究竟在干什么?皇太极搞出了这么多事情,这个什么孟乔芳眼见着八成就要归降这个后金了! 皇太极……改革制度,集中权力,创设机构,收拢汉人,招降大明官员,改进文字,推动满洲后辈读书学习……干了这么多事情,这才几年! 这样的人,落在了与大明敌对的后金那里。我大明的人才在哪里?! ———— ———— 皇太极吧,真的干了不少事,对于清朝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