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毕竟,皇帝的暮年,除了继承人的问题,还能有什么惊变?不是废立太子,就是退位变成太上皇。 (李渊:……) 关键就在于,这个皇帝的暮年惊变,是否是导致大汉走向衰亡的一环。不然的话,惊变就惊变吧。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启喝了口水,也在思索同样的问题。 他的情况他自己清楚,必然没有太长的时间;而朝中也尽在掌握,同样不可能有能力搞出来什么突变让自己感受惊喜。 莫不是后世的哪个子孙,让朝堂脱离掌控了? 不说别的,他顿时就想到了后面那几个已经控制不了豪强的皇帝们。 东汉,建武十七年。 与刘邦他们不同,刘秀倒是推断出来了这一部分彩蛋的主人公,就是孝武皇帝。 毕竟,大汉这么多年,能够排的上号的暮年大事儿,打头的就是孝武皇帝的惊变,卫太子轰然倒塌,朝堂动荡,幼主托孤。 他更关注那个“终成恶龙”,这难道不是说天子吗?他将大汉有史以来的天子全部想了个遍,都没有对上号,那大约就是他自己之后的事情了。 明朝,洪武年间。 想到汉武帝晚年的变故,朱元璋也是唏嘘不已:“汉武帝与卫太子之间,实在太过阴差阳错了。”刘据诞生之时,刘彻的喜悦之情是无法掩饰的,作为他期盼已久的、年近而立才得到的长子,他怎能不喜爱? 而他将刘据立为太子的时候,也同样必然怀抱着一腔期盼和喜爱之情,那既是一个皇帝对于自己继承人的期盼,也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期盼——即便汉家天子向来刻薄寡恩,汉家太子的位置也向来不好坐,但对于怀抱真情立下的太子,到底还是有着感情的。 朱元璋自认为是能够体会到武帝当年喜得儿子、又立为太子时的感情的,当然,他可不能、也不打算理解后来父子相残的感情。 宋朝,开元年间。 赵匡胤感叹:“汉室天家的亲情啊……”不可否认的有,但到底有多少? 【汉景帝刘启驾崩后,他的太子、曾经的胶东王刘彻登基,时年十六。】 【而对他怀有充分父爱、且又为汉朝考虑的刘启,在驾崩十天前,还强撑病体为他行了冠礼,使他能够亲政。】 【刘彻登基后,锐意进取,及至真正掌握朝政,便开始消解前代外戚、列侯功臣的权力,一方面疏远、处死一些外戚代表人物,一方面,任贤不看出身,打破了非列侯不得为丞相的惯例。】 【经过一系列措施,刘彻将权力收归手中,并且再次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但是,登基已有十余年的刘彻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皇子。】 汉朝初年。 刘邦愣了:“没有皇子?他已经快三十了吧?”身为天子,有没有皇子,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若没有皇子,即便有宗室子可以过继,但也必然会引发大量的动荡和争斗,何况,他们大汉还是有着众多封国在。 更关键在于,天子能够甘心过继一个宗室为嗣、继承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吗? 但是,刘彻已经差不多三十岁了,而在这个时代,三十岁可不是一个年轻的岁数了。纵使刘邦自己起兵之时已经年近五旬,但他也不会认为大汉的天子们都能有这般的岁数。 吕雉平淡道:“你觉得,景帝刘启寿数如何?”上一位天子驾崩后,继承人才十六岁,都没有到真正的冠礼年龄,还是提前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