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别人不知道,他自己还不知道吗?早年的连年征战,对他不是没有影响的!而这些年他也没有歇着,还在御驾亲征。二十二年驾崩,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郑和下西洋,并不仅仅是作为象征作用、或者只是单纯的使节。】 【他还承担着为大明在南洋布下一个个据点的责任。】 【比如,第三次出行时,已经对南洋局势基本了解的郑和,在斯里兰卡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个举动看起来是个纪念、示好,但实际上却是在打击当时当地的主要势力泰米尔人,帮助弱势的信奉佛教的僧伽罗尔人。】 【这样做,显然是有政治目的的,那就是在当地建立一个更加服从大明的藩属势力。】 【于是,在当地爆发武装冲突后,郑和带领部队冲入王宫,将国王带回了明朝,并将其关押直到死亡。而朱棣也顺势命令当地重新选出国王。】 【这样一来,僧伽罗尔人就此复国。】 【而这样的地方当然不止一个斯里兰卡。如,郑和带领军队除去了旧港的陈祖义,扶持施进卿成为了新统治者,并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岛上的最重要藩属——旧港宣慰司。】 明朝,洪武年。 看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脸上也带出了几分满意。 不错!这样的屡次出使西洋,自不能仅仅是为了让那些撮尔小国来向我大明朝贡,当然要有更多的举措、有更关键的任务!海上有如此广阔的地方,虽然咱看不上,但也得有点据点才是!就像北边一样,这样才能让大明更好地展示上国的威严!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看着郑和在南洋诸国建立一个个据点,推动一个个心向明朝的势力发展,不由心旌摇荡。 这么做,似乎很有效的样子…… 大汉能不能也这么做?不在西洋,而是在西域诸国……让他们亲近大汉,让他们变成大汉的基地、为大汉服务…… 说起来,前些年那个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的张骞到底如何了?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官方的唯一一次出使西洋活动。郑和之后,再无他人。】 【停止下西洋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财政的难以负担。】 【出使西洋并不是完全无利可图。第一次、第二次,郑和带领船队都带回了大量中原缺少的香料、珍宝,如胡椒等,这些金银财宝支撑朱棣进行了大量建设活动;但由于船队庞大,带回的香料等物数量过多,导致香料价格开始下降,及至后来,香料等的价格便使得出使西洋成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另一个方面,是官僚和皇权的博弈。郑和出使西洋,带来的珍宝等大多是直入皇帝私库。大臣们分享不到出使的利益,反而有时要被损害利益,如当胡椒降价后,直接被当成了俸禄按原价发放。而倘若停止官方出行,而改为私人商贸,他们便可获取更多的利益。】 【朱棣之后的皇帝,大多并没有多少强烈的出海欲望,加之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所以日后官府出海一事不了了之。】 【那么私人出海呢?实际上,偷渡出海屡禁不绝,特别是大商人、沿海一带的富商巨贾们。】 【那官府开海禁呢?这其实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皇帝打算正式开放海禁时,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此时各个利益集团也已经有所成型。开放海禁,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出海,这对于垄断出海贸易的顶尖商人、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官员们是没有任何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