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 ———————— 唐朝,起码唐初的时候,民间的参军热情真的是很高,朝中包括读书人的参军热情也很高 按照百科上的年份(应该是阳历),李世民生于599,死于649,这样算应该是五十岁,但很多地方都是五十二岁,应该是按照虚岁计算 汉朝,元狩四年。 看着唐朝在贞观年间的辽阔疆域,刘彻心旌摇荡,目眩神迷,他血液中本就拥有的对领土的向往被进一步唤醒,上一次他有如此感受的时候,还是明太宗的故事中神迹的“世界地图”时候。 “铁器,马匹!”他喃喃,李世民虽多有征伐,但动用兵力每一次却并不算很多,仅仅依靠精锐士卒取得一场又一场的大胜。除去士卒的操练水平外,和唐朝掌握的冶铁技术、战马数量有着密切关系。 大汉也必须更加重视这两个方面——况且,冶铁水平提高,哪怕不制造兵器,也能有利于工程建设,更有助于粮食增产。 至于唐朝的各项制度,虽然看起来确实不错,但大汉并不能够随意尝试,还需要仔细考虑考虑。 “只是,”天命源自民吗?在切切实实看到李世民的辉煌功业后,刘彻再次想起了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面对“天命”理念混乱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对于这一套的逻辑是赞同的,可现在想来,难道天命真的是因为“民”吗?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彻只是心上思索一下,也就放弃了,可真正在重构自己的天命观的,是东汉的建立者、汉室的复兴者,刘秀。 “所以,朕原来的想法是错的吗?” 与已经在九重宫闱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对天下真正的情况缺乏了解的那些皇帝们不同,刘秀虽有汉室血脉,却是实打实生活在市井民间,自然对民情民生非常清楚。 但,这样的出身并没有让他摒弃掉汉室的天命观,甚至反倒让他更加坚定——若非天命在身,自己如何能够成就帝位、光复大汉? 他并非对民众残暴不仁,只是并没有将民纳入到天命体系中。 但是,既有神迹认可,又有切实功业打底,所以,“民”才是应该在天命认定中占据关键位置的吗? 汉朝,前元年间(汉文帝)。 刘恒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的太子:“第七代皇帝,是你的儿子,朕的孙子……” 被他盯着的刘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他自己同样被这个消息占据了所有心神,什么唐太宗和他的辉煌功业,都被扔到了一边去。 “也不知道是哪家的女子能够诞育这样的继承人……”刘恒喃喃,此时他迫切希望神迹能够把这个好孙子的母亲姓甚名谁、家住何方都统统说清楚,他好给太子定下,到时候早早让他们成婚生子。 【天可汗的称号并非完全是对李世民歌功颂德的结果,在唐朝皇帝的位置上,李世民对待各族归附唐朝的百姓确实态度颇为平等。】 【而各个异族也确实是真心奉李世民为天可汗,愿意为了这一个天可汗浴血奋战,成为了唐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的对外征战中,异族将领,如贞观年间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再到开元年间的高仙芝、哥舒翰……对唐朝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而随同唐军作战的番兵同样作战勇猛,不仅对外出击,同时还协助朝廷稳定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