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不要忘了,当时出力最大的还是刘襄,结果他却没能够登上皇位。 【刘恒在登基后,为了加恩有功之人,也为了安抚宗室,他封赏了原有的刘姓诸侯王,又新册立了一批刘姓诸侯王。】 【这一些被加恩和册封的诸侯王,也成为了拱卫皇帝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羽翼遍布汉朝各地,有力地对抗着此时骄横自傲的功臣集团,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帮助刘恒稳定了当时的情况。】 【毕竟,在宗法制的条件下,同姓宗族的力量通常而言都是族长的重要倚仗。】 【但是,数量增多的同姓诸侯王带来的,并不只有好处,它的弊端同样明显——这一点在明朝朱棣的事情上体现的就很明显,唐朝李世民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个例子。】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叹息,是啊,同姓诸侯王,给了他宗族上的支持后,同样带来源自同姓的特有问题:谋反篡位,争夺皇位。 若说这个问题在他登基之初还并不明显、他对此也感受不深的话,在神迹降临、展示了大汉之后几个朝代的太宗故事后,就相当明确了。 同样姓刘,凭什么你能够称帝,我不能呢?我的力量,同样不弱啊! 汉朝初年。 刘邦对此也很无奈,他的方案是三方制衡,以此维持大汉的平稳,这套方案相当行之有效——起码在刘盈死之前还是很好用的。 但是刘恒,却不能沿用这一方案,毕竟,外戚的力量他是缺失的,而功臣集团的力量还因为拥立新帝有所上涨,因此,除了同姓诸侯王,他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抽了抽嘴角,讲汉文帝的故事,为什么要把他提一嘴? 不过,这些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倒是没有说错,他在这一点上早早就做了准备,削藩、荣养等手段已经用上了,此时大明的藩王可对朝廷根本做不了什么。 唐朝,武德年间。 李渊再次一口气哽在胸口,上不去下不来,让他胸口生疼。 为什么要再次提起来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再往他伤口上戳一刀? 他难道不知道吗?他不知道给二郎那么多权力、地盘会产生问题吗?他难道没有读过史书、了解同姓诸王的危险吗? 可他有什么办法!二郎那么多功劳,他还能直接无视吗? 虽然他当时确实没有立二郎为太子,但是那不是想着老大嘛…… 【刘恒封了哪几个诸侯王呢?】 【他先是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除去三个皇子外,其他都是刘氏宗室,包括刘恒的兄弟之子。】 【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同姓诸侯王拱卫皇帝的力量提高,但也助长了一部分心怀不满之人的力量,代表人物就是济北王刘兴居。】 【刘兴居是谁?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三子,他的长兄就是当时大有继位希望的刘襄,他的二哥就是被封为城阳王的刘章。】 【刘襄起兵,就是当时宿卫长安的刘章探知到消息后秘密传信提醒的,当时在长安的还有刘兴居,他们都打算拥立刘襄为帝,但却没能成功,反而被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刘恒“摘了桃子”,而刘襄在次年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