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我感觉,宋太宗太追求一个好名声了,之前想要攻打辽国是这样,后来屡次失败,转向文治也是出于这种原因,不然,这文武之间也太过失衡了。” 【至道三年正月二日,赵光义早年所中箭伤的病情加剧,无法上朝,只得改在便殿决事。二十三日,皇太子、诸王、文武群臣因赵炅病重,都到佛寺修斋祈福。三月二十八日,赵炅病危,已不能视朝。 三月二十九日,赵炅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九岁。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对自己的谥号和庙号还算满意,只是决定要提早寻访名医,好延长自己的寿命。 而先前朝代的人对他的谥号都颇有几分疑惑,这谥号为何如此繁琐?没有重点? 要按照找重点来说,简略一下,赵光义就是文武皇帝? 【随后太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 【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个人,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王继恩。】 赵光义眉头一跳,王继恩?在这个时候,他离世太子继位的时候,专门提一下王继恩? 他可没有忘记上一次赵匡胤离世的时候王继恩为什么会被提起。 难道,这个王继恩又想行拥立之功?他可待他不薄! 赵匡胤嗤笑出声,这种习惯了搞从龙之功并从中获利的小人,尝过了一次甜头,自然会想要再来第二次,你待他再好又怎么样?朕待他难道就好吗? 赵光义啊赵光义,终日打雁,叫雁啄了眼吧。 【李皇后内心更偏向于赵光义的另一个儿子赵元佐,想要扶持他继承皇位。】 【恰逢王继恩也有意动,毕竟太子顺当继位他也只是平平淡淡而已,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可要是拥立赵元佐,那就是把被遗弃的人扶上了皇位,其功甚大。】 【于是,李皇后就和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翰林学士胡旦结成了拥立赵元佐的联盟。】 【但是,赵光义托付身后重任的宰相吕端早已想到了可能有人会密谋作乱的问题。】 【赵光义驾崩当天,李皇后让王继恩到中书去召吕端。吕端知道王继恩要故伎重演,就诓骗他去诏书阁取太宗诏书,把他锁在了里面,让人看住他,自己立即进宫。 随后,吕端奉皇太子即位。即位仪式上,太子垂帘召见群臣。吕端立殿下不行君臣跪拜之礼,请卷帘相见,他亲自升殿审视,见确是太子,才下阶与群臣拜呼万岁,真宗终于顺利登位。】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松了口气,还好还好,不管这个太子赵恒到底是自己的哪个儿子,但他总归是自己立下的太子,指定的继承人,而自己显然又没有打算废掉他另立新君的意图。 既然如此,当然还是太子继位最为妥当。 嗯,不过还是排除了一个人选,元佐显然不是太子。 还好有吕端!吕端现在是参知政事,等过段时间,朕就把他升任宰相。现在的宰相吕蒙正,确实不是一个托付后事的好人选。 倒是这个王继恩,真是辜负了他这么多年来的信任和托付。又是给他信任,又还放给他兵权,就连他清扫蜀地动乱时一直停留在益州寻欢作乐自己也没有追究他…… 算了,抹了他的权力,让他该滚哪滚哪儿去自己养老吧。 唐朝,武德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