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而就在第二年,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清军终于取得了一个突破性进展:拿下了锦州城外城。】 【如此一来,祖大寿等不了了,他向朝廷上疏求援;而朝中的明思宗也等不了了,他开始催促洪承畴。】 隋朝,开皇年间。 杨坚虽然也觉得明朝现如今估摸着不怎么能够长久的支撑下去,毕竟这么多人驻扎在辽东,人吃马嚼,这些士兵又大多时候是要完全依靠国内的粮草供给,而不能做到只依靠自己屯田自给自足。 而这样的需求,放在明朝这样国内天灾泛滥、人祸四起的地方,那可真是能要了命——要不是朝廷供不起,要不就是朝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扭头对百姓一味地加高赋税…… 当然,洪承畴这样的稳扎稳打、不轻敌冒进的做法,也没有错,毕竟此时辽东的这十三万兵马,那就是明朝赖以生存的根本兵力,要是一次轻敌冒进,全折进去了可怎么办?——当然,皇太极肯定是抱着这样的打算的。 他思来想去,针对这一问题,只能叹口气:“明朝朝廷确实有着支撑不起的风险,而洪承畴也绝对不能轻敌冒进。虽然不能长时间拖延下去,但是明思宗更不能因此就开始着急,乱了分寸。” 不能过长时间的拖延下去不假,但是这不意味着不能稍稍等待一些时间,以掌握主动权;相反,若是一旦明朝中央过于着急,指挥失当,那么才会将整个明朝都送往万劫不复的深渊。 历史上那么多战争案例,有不少明明还有机会,却因为着急或者慌乱而走向了无可挽回的。 独孤伽罗也赞同这一点,但是要说等不及这件事情……“我看明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内部就没有人能够处理那些起义了?” 之前,有洪承畴处理,几乎将这些个头领逼入绝境;但没过几年,居然又走到了这样大的声势?纵使有着天灾等原因在,但是整个明朝朝堂中真的除了洪承畴,就没有人能够比较有效的镇压住了吗? 这完全不合理啊。 又不是有才之士都跑去皇太极那边了,或者都投到了李自成这些人麾下。 杨坚也不理解,按理来说,这么大的一个朝堂,此时还没有倒下,怎么着都应该能找出几个人选——即使不能真正消灭这些起义军,起码也能让他们在这明朝与清军作战的关键时期安分一点吧。 他想了想,又想起来了之前明思宗的一些操作,神情不由得开始微妙:总不能是这些人都被明思宗下狱了…… 【崇祯十四年,崇德六年三月,洪承畴带着大军出发前往锦州,但他依旧不打算直接与清军交战,于是选择先驻扎在了宁远。】 【当然,在到了宁远之后,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还是小规模地派兵与清军交战,以期能够试探出清军的作战水平、相关弱点等情报;而清军方面,面对明朝的十余万大军来袭,也没有贸然进攻,也在进行试探性进攻,并且从多方面探查情报。】 【就在双方互相试探,互相查找情报的时候,清朝内部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一举措基本符合皇太极的想法和计划;明朝内部就不一样了。】 【此时的兵部尚书,叫做陈新甲。陈新甲此人呢,同样是科举出身,不过不是进士,而是举人。崇祯十一年,受到了一个叫做杨嗣昌的人——是的,就是之前那个杨嗣昌——的推荐,成为了兵部右侍郎;等到崇祯十三年,成为了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