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非常能够明白神迹所说的这些情况,他对此也有切身体会。但也正因如此,他同样对央洲此时的情况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之前他知道央洲上上下下居然还觉得莺莺国人不能陆上作战一样。 这种无力感,是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对此无奈且叹息的感觉。 ——他能怎么办?且不说他并非央洲当时的人;就算他是,只要他并非皇帝,他又能改变多少?就算是皇帝本人有所觉悟,又能改变到什么程度? 这不是要改变央洲的武备军械落后于莺莺国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困难;也不是提振军心民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简单;这也不是统一朝堂大臣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让他们所有人都支持战斗到底这一立场的问题。 这是要改变大臣们对一件乃至许许多多件事情的思考方式、判断分析的问题,要让他们不能随意且盲目地就觉得一个敌人做不到什么事情、在什么方面不擅长,并自觉地就认为己方在某一方面非常擅长、在某一方面一定能够超过敌人非常多、觉得敌人的目的一定也和自己所设想的目的相同…… 要让他们能够做到不轻易下盲目的判断,在没有确切的、真实的情报的支撑的时候不会自以为自己非常强大,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分析情报、起码不会莫名其妙就相信了这种说别人“没有陆军”“不会陆上作战”的观点…… 桩桩件件,方方面面,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改变这一大群大臣、士绅们。 ——想让他们短时间内做到一些方面确实不难,但是这只是他们在这方面的事情上会做出改变;而并不意味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在各方面都转变思维。 李世民叹息一声,对着自己、也对着自己的心腹重臣们道:“大唐可不能也落入这样的陷阱之中啊!” 这里的陷阱,并非是指敌人设下的陷阱,而是指像是央洲这样,觉得自己非常优越、对于敌人的情报不屑于认真获取、或者压根就没有能力去获取,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些一看就可信度非常低的说法,并且真的用在了对敌的事情上。 简单说来,就是绝对不能犯下轻敌冒进的大错啊。 一众贞观重臣们也都非常认真地行了一个礼:“臣定会谨记在心!” 大唐当然不能犯下这样的错误了。 从央洲的情况就能够看出来,这种错误一旦犯下,就说明整个朝堂都可能出现了大问题——到了这种地步,必然会迎来一个非常恶劣的结局。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陷入了思考,关于央洲直到这时候,整个朝堂上下对于莺莺国舰队还是这种态度的思考。 所以,别的那些身在京中的大臣们就不说了,为什么同样身在沿海的裕舒也会是这样的想法呢? ——他并不是说他不理解裕舒同样不能挣脱出整个朝堂而发现莺莺国军队同样擅长陆上作战的事情,而是说,既然之前海中洲、二山门等地央洲都最终战败,并且这些战败的消息并没有被完全隐瞒过去,裕舒也同样知道了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