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况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带兵造反却半路退缩,跟随起兵的士卒们也会产生动摇,士气不利。 汉朝初年。 刘邦对撤军也不赞同,不过,“关中啊,入主关中,这个目标很好。”虽然看起来隋朝时期的关中与他当年的关中已经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意义还是一样的。 别的起义军现在还在各个地方辗转,李唐若是能够抢先控制关中、都城,那可是领先了不止一步。 【当然,李渊最终没有退兵,退了,可能就没有日后的唐朝了。】 【得知李渊等人商议是否退兵之时,李世民极力劝阻:“"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而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退军,那跟随我们一同起义的人恐怕就会直接溃散。而如果我们就想着守卫太原,那和普普通通的贼子又有什么区别!”】 【李渊并没有采纳他的话,仍旧打算撤军。】 【于是,李世民在帐外嚎啕大哭,哭声很大,传到了李渊的帐中。】 【李渊只能把李世民叫进来,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趁机输出观点:“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胜,退还必散……我哭,是因为死亡近在咫尺啊!”】 唐朝,贞观三年。 面对神迹中自己大哭不止的画面,李世民面色坦然。 没错,朕确实是有时候喜欢哭,这有什么?这不是大家、准确的说是他的心腹重臣和亲近之人们都早已知晓的事实吗? 反正,他哭也不是什么虚伪矫饰、做作假意,他的感情都是真实无比的。 而且,很多时候,确实也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不是吗? 长孙皇后在一旁轻笑。 武德九年。 神迹中李世民这一哭,让李渊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 二郎的确有些喜欢哭,每次哭的时候都感情无比充沛,感染力也很强,简直恨不得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为之恸哭。 那次犹豫是否撤兵的时候,自己也确实是被他的帐外大哭惊到了。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看点:“这个唐太宗的性格很有趣啊。”想看后续。 【有了李世民的劝谏,李建成等人不赞同退兵,李渊最终决定继续进军。】 【八月,阴雨停息,李渊开始攻打霍邑(山西霍县)。李世民率领轻骑奔到城下,激怒宋老生,诱其开门出战。】 【宋老生率领领三万人马出城,背靠城而扎阵。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结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结阵。战斗中,李渊率军稍稍后退,宋老生乘势攻击、离开城池。 此时,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散了阵势,从背后夹击宋老生。 最终,李渊获得大胜,斩首宋老生,挥兵登城,攻克霍邑。】 汉朝初年。 看着整个作战过程,刘邦不由愣了愣:“这个李世民的打仗风格……怎么感觉又是一个喜欢带领骑兵,然后自己带头往上冲的?”先前那个明太宗朱棣也有点这种风格。 明太宗是哪怕登基后御驾亲征了,还要带着骑兵自己冲的;而这个唐太宗呢,虽然这才是初期战役,可他又是自己先带轻骑直冲城下、又是带着两千骑兵冲向敌阵截断后路,这怎么看怎么又是一个骑兵冲锋的风格。 嗯,你们能打仗的太宗都是这种风格吗? 从这一战隐隐约约看出来李世民的作战风格的人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