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削藩可以,但不可以将北方边防一并带累!】 【那怎么办?派将领前往?当然不行。边塞重镇,控兵无数,一个搞不好,就会重现唐朝藩镇之乱。不管?更不行。变相削弱了边军战斗力,是想变成宋朝吗?】 【没办法,只能皇帝自己亲自上了!】 【皇帝亲自坐镇北疆,固然边防压力会骤然增大,但这不就没有边军被削弱的风险了吗?边军和中央军合二为一,保证了高战斗力,也避免了军队失控。】 【皇帝在这里,皇子皇孙在这里,皇陵在这里,朝廷重臣也在这里,没有人可以不对自己的安全重视,这不就皆大欢喜吗!】 明朝,洪武年。 周王朱橚看着他四哥,有点恍惚:“四哥,你这想法还真是……” 朱棣耸肩:“确实起作用了不是吗?看神迹的意思,应该达成了我这方面的目标。” 武将们都微妙地看着朱棣,没想到燕王还有这样灵活的脑袋瓜。不过确实,虽然防守压力会增大,但好处也会有很多。 比如,皇帝等皇室都不会像历史上的一些朝代一样对边防漠不关心,朝廷官员们同样如此,只要他们跑不了,就不会对军队瞧不起、过度打压,军饷兵器起码可以有基本的保证。而这些情况可以持续到明朝彻底崩坏之前。 想到这里,他们面色一僵,呸呸呸,胡思乱想什么呢!大明自然会千秋万代,绵延不朽! 重新回想神迹,朱棣先发现了问题:“三哥病逝了?我成了北方边防的支柱?不对,二哥呢?二哥也去世了?” 朱元璋身形一顿。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都是他封到了北方,如果他们不死,朱棣不会成为边防支柱。他在老妻离世、失去了心爱的标儿以后,还要失去两个年长的儿子吗? 一时间,不由老泪纵横。所有人都走在他的前面!只留下他一个人…… 永乐十六年。 永乐帝朱棣看着儿孙,面色肃然:“俺迁都,就是为了让皇帝担起这个边防的担子,为了稳固大明的边疆。这是铁训,日后儿孙断不可有所更改!” 唐朝,贞观三年。 看着神迹讲述朱棣的想法,他们确实赞同,但又有点不解。藩王就罢了,派遣将领又如何?只要适时轮换…… “唐朝……藩镇之乱!?”李世民猛地站起身来,这个朱棣顾虑的问题,难道就是大唐后来衰弱、皇权式微以致太监掌握大权的原因? “藩镇,是藩,是镇,”房玄龄从名字开始推测,“边防重镇,变成了藩属之地吗?” 程咬金也开口:“不是藩王,那肯定是将领,俺知道了,是将领掌握了边疆的军队!” “不止,恐怕军队政治经济等所有方面都落入了地方将领之手。”杜如晦摇头,只是不知道这将领是如何获取这么大的权力的。 “臣认为,”魏征开口,所有人下意识看向他,“既可用‘乱’字形容,大约不止一处边防重镇,恐怕……”大唐所有的边防重镇都不在中央手中了! 李世民只觉得似是寒风刺骨,一瞬间,他的背上就渗出大量冷汗。 【当然,历史证明了,在这个理由上,他的选择是对的。】 【大明历史自朱元璋建国到结束,共计276年;自朱棣迁都后,北京作为首都224年。】 【这224年中,北京从未被攻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若金汤。没有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逃,没有宋朝数个国都,皆为南逃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