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不过一定要说的话,那确实还是古皖市这边的守军没有及时注意到鄫城生以及他的潇军的动向,没有能够提前进行一些阻击或者干扰。此时,潇军已经兵临城下,并且完成了包围圈的布置,此时古皖市再想要做出什么动作,就相当困难了。 毕竟,古皖市这个地理位置对于太上天平国而言分外重要,这是太上天平国在西线的重要屏障,也应该同时还是粮食的产地,这样的一个地方,守军再怎么注意都不为过。 赵光美也有些咂舌:“所以,李文寿和陈藤丕他们为什么能够失约?” 按理来说,李文寿也好,陈藤丕也罢,这两人在如今的太上天平国已经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同时,这两人也有着大量的战争经验,并不是那种毫无经验、同时也没有什么朝政见解的毛头小子。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古皖市对于太上天平国的重要性?又怎么会不知道,对于军队而言,按期进展、按照计划行事的重要性? 在明白古皖市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在所有人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要围魏救赵——通过进攻湘北省的重要地区,来给潇军施加压力,迫使围攻古皖市的潇军撤退……而执行这个任务的军队,共有五支,还都是从之前的战场上专门调集过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藤丕和李文寿两人,怎么就会突然失期未到,没能依照作战计划行事呢? 要知道,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机会,特别是在这种围城和解围的作战之中。只要解围的时间早一天,那被围困的城池的压力就小一点,士气就高一点,前来解围的援军面临的困难就小一点——时间越短,围城的军队进行的各种布置就越薄弱、越不完全;而时间越长,围城的军队的各种布置也越发坚固、越加完善。 等到时间拖得一长,想要解围成功所要面临的难度,就要比之前高出不知多少。更不要说一旦迟迟不能解围,那被围困的城池迟早会弹尽粮绝。 李文寿和陈藤丕这两个主要将领,这两个曾经率军进攻央洲朝廷的两江大营的将领,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所以……究竟这两路军队发生了什么? 明朝,永乐年间。 对于莺莺国国内此时的烦恼和不满,朱棣也确实非常能够理解:“是啊,想要在一个地方维持驻军,每天都要流水一般地花银子出去……” 要说朱棣本人,那也是一个非常想要在自己打下的地方派驻军队维持有效占领的皇帝;甚至可以说,如果有条件,基本上大部分皇帝都是会想要这么做的。 那些决定从某些地方撤军、不在一些地方驻扎军队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脑子有问题、或者说思路异于常人之外,剩下的那些皇帝们,完全都是因为认为花费抵不上收益、投入抵不上产出,经过种种分析发现这种驻军完全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而并不能获得什么收获,最终,才选择了撤军…… 虽然,有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些地方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收益,但是实际上有一些更重要的收益——并非直接的金钱财富,而是战略价值,完全不应该从这些地方撤军;但是有时候吧,国库确实是没钱了。 要是有足够的资金,谁不想要在打下的地方驻守军队? 朱棣就很想,他非常想,他特别特别想。同时,他不仅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尽量地做到了实践,比如,在北方地区派驻了一部分军队,比如,在南洋地区的一些据点派驻了一些人手,比如,在南面某个新获得的地方派驻了一定时间的军队…… 只是,看起来,大明并不能够长期地维持这么庞大的开支。 【皇帝十年年底十一年年初,太上天平国再度发动了解古皖市之围的军事行动。这一次,不仅是陈藤丕和李文寿依旧要出战,就连原本一直负责处理各方面政务的虹谦吉,都不得不带兵上了战场。】 【只不过,这一次,太上天平国还是没能突破潇军的各处阵线,没能成功解了古皖市的困局。】 【而在离开金京出征之前,李文寿还给留守在金京的人下了一道命令:开始储备粮食吧!】 【作为将领,李文寿对于战争各种可能的发展将会带来的影响都看得非常清楚。】 【如果古皖市的困局成功解除,那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太上天平国成功脱困,又跨过了一关,能够接着走下去;如果古皖市的困局一直没能解除,那么古皖市最终当然会落到潇军的手中,而到了那时,金京就必将“不保”!】 【如果情况发展到这个地步,潇军开始进逼金京,金京不保的话,那什么都是虚的,储备好粮食,不论是进行长期作战,还是准备保全自身,都是粮食最有价值。】 【那么,对于古皖市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后续影响,李文寿的判断是不是正确的呢?】 【是的,他的判断确实是正确的。】 【如果古皖市解围成功,那么一切无需多谈;但是,如果古皖市没能脱离困境——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那么,潇军就突破了太上天平国、金京在西边的屏障,而接下来要面对危险的,就是太上天平国的核心地区,金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