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但从这个说法出现开始,就还有一个版本,也就是三传约——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后,赵光义应该传位弟弟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给太祖之子赵德昭。】 宋朝。 赵光美恍然大悟:“怪不得两年以后我就死了,还是忧悸而死,原来我是一直害怕哪天二哥你就问我是不是要当皇帝啊。” 赵德昭则是关心金匮之盟:“爹爹,这个金匮之盟是真是假啊?而且,赵普六年以后才拿出来就算了,二叔为什么要那时候公布天下啊?”不管是真是假,你都登基六年了,突然跑出来公布一个金匮之盟,图什么? 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感觉自己的脸已经僵了,牙都要咬碎了。 他借口让大臣们稍事休息,自己匆匆离开正殿,来到了后殿。此时,他满心的怒火不再压抑,瞬间释放了出来:“朕怎么不知道有那么多人喜欢研究史书?宋氏一介深宫妇人,怎么有这么多人关心她的事情?还有赵普那个老东西……” 王继恩跟在他身边,赶忙跪下:“官家息怒,您要保重龙体啊!” 见赵光义狐疑地看过来,他笑着开口:“官家,不管那些小人如何搬口弄舌,您可都是太祖的正统继承人啊!太祖殡天之际,您是宗族中官职爵位最高的,而且您还担任京尹呢!” 赵光义怒火稍减,细细思索,不由喜上眉梢。没错,不管怎么说,当时他就是他大哥的正统继承人,且按照五代传统,也是正经皇储! 他赞许地对王继恩点点头:“王大伴有心了。” 解决了一部分心事,赵光义觉得自己可以重新面对那些朝臣了,于是他抬步往正殿走去。毕竟,总要搞出说法来,才能止住那些流言。 秦朝。 始皇帝对赵光义到目前为止的种种作为表示瞧不上眼。就连搞政变都做不周全,还有什么用? 他一个处在后面的王朝,又不是没有政变的例子可以借鉴——后面的朝代不说,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个国家搞出来的政变可不少见——居然还搞成这副结果,不是无能又是什么? 秦朝。 始皇帝的目光扫向了近年来颇受自己信重的赵高。 虽然这个赵光义蠢,但他也还是有点贡献的——皇帝身边的内侍是个关键因素,矫诏、篡位之类的,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他之前还在想,李斯一个人难以成事;何况,朕对李斯已经够好了,权力、地位、荣耀一个不少,他会主动想起更改继承人吗?可这赵高就未必如此了,他有野心,有强烈的野心。 嬴政让赵高退下,然后召来另一亲信:“去查赵高近日有做过什么,与何人相近。” 退出内室的赵高莫名有些心慌:为什么总感觉有不妙的事情发生了?难道说我之前干的事情被陛下发现了? 后周,显德五年。 此时还是后周将领的赵匡胤顶着柴荣似笑非笑地打量,战战兢兢地跪在殿内,只觉如芒在背。 虽然神迹中只说了宋太祖赵匡胤,没有提这个“宋”是如何建立,但事实如此明确,谁又看不出来?加之五代十国中,不知道有多少皇朝就是如此起家,倒不让人十分意外——赵匡胤,篡夺了后周。 赵匡胤惊恐地跪倒,苍天可鉴!现在的他真的还没有这种篡权夺位的心思啊!现在的情况他觉得已经不错了,皇帝信任他、让自己跟随南征北战、屡建功劳,而皇帝本人也是一代英主,神武雄略,既能统兵作战,又能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