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秋,汴梁城内暗潮汹涌。 一场特别的御前会议正在进行。司马光带领七十多位大臣联名上书,列举新政的种种弊端。 \"陛下,\"司马光掷地有声,\"青苗法表面是惠民,实则是与民争利!均输法看似平抑物价,却扰乱了市场秩序!至于那些检法官,更是无法无天,草菅人命!\" 韩琦紧接着说:\"更严重的是,新政已经动摇了军心。将兵法一推行,边境将领人心浮动。如今辽国虎视眈眈,我们岂能在这个时候内部动荡?\" 神宗皇帝听得眉头紧锁。这些老臣的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但王安石丝毫不慌:\"陛下,他们说的这些所谓弊端,不过是暂时的阵痛!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坚持?\"文彦博冷笑,\"王大人,你可知道现在民间怨声载道?光是这个月,就有十几个州县发生了民变!\" \"民变?\"王安石反唇相讥,\"分明是有人在背后煽动!那些世家大族,害怕新政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处心积虑地制造事端!\" 朝堂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新政的官员与反对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声音响起。 \"臣有话说。\" 众人回头看去,说话的竟是苏轼。这位年轻的文人自从被调到京城后,一直保持沉默。但今天,他选择了站出来。 \"苏轼,你有什么要说的?\"神宗皇帝问道。 苏轼整理衣冠,朗声道:\"臣以为,变法的方向没错,但方式方法值得商榷......\" 这番话,既没有全盘否定新政,也没有一味支持,而是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朝堂上一时安静下来。就连一向强硬的王安石,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苏轼继续说道:\"臣在密州任上,亲眼目睹青苗法的实施情况。表面上看,农民得到了低息贷款,但实际上......\" 他详细描述了基层官员如何利用青苗法中的漏洞谋取私利,以及这种做法给农民带来的负担。 \"最关键的是,\"苏轼说,\"新政推行太急,基层官员还没有准备好。与其强行推广,不如先在部分地区试行,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王安石听得脸色阴沉:\"苏轼,你这是在否定新政的根本!\" \"非也,\"苏轼不卑不亢,\"臣只是建议调整推行的节奏和方式。就像行舟,顺风时可以扬帆急进,逆风时就要调整航向。\" 这番话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就连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章惇,也若有所思。 神宗皇帝突然开口:\"王卿,苏轼说得也有道理。朕看不如......\" \"陛下!\"王安石打断道,\"变法岂能畏首畏尾?如果因为一点阻力就退缩,那还谈什么改革?!\" 吕惠卿立即附和:\"相公说得对!那些反对的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更应该加快改革步伐!\" 司马光冷笑:\"加快步伐?王大人,你可知道现在地方上已经......\" 争论再次激烈起来。朝堂上剑拔弩张,双方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报:扬州、常州等地再次发生民变,规模比之前更大! 朝堂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神宗皇帝,等待他的决断。 这位年轻的皇帝深深叹了口气:\"退朝!容朕好好思量。\" 散朝后,王安石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必须尽快处理这些民变,\"他对吕惠卿说,\"传令检法官,彻查背后的煽动者!\" \"那苏轼......\" \"暂时不用理会他,\"王安石冷笑,\"等新政大功告成,自然会让他心服口服!\" 而在司马光府上,反对派也在总结今天的得失。 \"苏轼这番话说得不错,\"韩琦说,\"既不偏激,又切中要害。\" 司马光点头:\"不错。这样的建议,比我们直接反对更有说服力。看来要改变策略了......\" 深秋的风吹过汴梁城,卷起阵阵落叶。这场新旧之争,才刚刚开始。 夜色渐深,王安石的书房内灯火通明。 \"相公,\"吕惠卿递上一份密报,\"查清楚了,这次民变的背后果然有人指使。扬州几个大族暗中煽动,还有当地官员推行新政不力......\" 王安石冷笑:\"我就知道!这些人表面上说为民请命,实则是想借机生事!来人,拟旨革除扬州知府职务,派检法官彻查此事!\" 章惇在一旁迟疑道:\"相公,苏轼今日的话,倒也不无道理。或许我们可以考虑......\" \"子厚!\"王安石打断他,\"你怎么也开始动摇了?要知道,改革最怕的就是优柔寡断!\"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司马光等人已经开始联络地方大族,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反对行动。 \"哼,\"王安石冷哼一声,\"既然他们要玩真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传令三司条例司,加快起草新的人事调整方案。凡是推行新政不力的官员,一律调离要职!\" \"相公,\"章惇担忧道,\"这样会不会激化矛盾?\" \"激化?\"王安石站起身,踱步道,\"现在已经不是讲究和气的时候了。这些人既然要阻挠新政,就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而在司马光府上,反对派也在连夜商议。 \"诸位,\"司马光环视众人,\"今日苏轼的一番话,给了我们新的启发。与其直接反对新政,不如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韩琦点头:\"不错。这样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认可。\" \"而且,\"文彦博补充,\"我们要联合更多的地方势力。只有形成更大的声势,才能迫使朝廷重新考虑新政。\" 就在这时,有人送来一个消息:王安石已经开始准备新一轮的人事调整,准备清洗反对新政的官员。 \"看来他是要孤注一掷了,\"司马光叹息,\"那我们也不能再等了。传信给各地的同道,是时候发动总攻了!\" 深夜的汴梁城,两股势力正在暗中较量。一场足以改变历史的大战,即将全面爆发。 而此时的苏轼,正在灯下写下这样的诗句: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于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实为可叹!\" 他知道,自己今日的发言已经得罪了王安石。但作为一个文人,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天色将明,神宗皇帝却久久无法入眠。 今日朝堂上的争论,以及各地传来的民变消息,都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深深的困扰。 \"陛下还未安寇?\"宦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召王安石来。\"神宗沉声道。 片刻后,王安石匆匆入宫。 \"王卿,\"神宗开门见山,\"苏轼今日所言,你怎么看?\" 王安石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苏轼年轻气盛,不懂变法之艰难。如今新政已经开始,若是半途而废,反而会前功尽弃!\" \"可是各地民变不断......\" \"陛下!\"王安石语气坚定,\"这正说明我们动了某些人的奶酪!请陛下明鉴:当年汉武帝变法,不也是遭到群臣反对?但历史证明那是正确的选择!\" 神宗沉默片刻:\"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 \"臣建议,要趁此机会大刀阔斧地改革!\"王安石掷地有声,\"调整人事,清除阻力,坚决推行新政!\" 正说着,又有奏报送来:扬州的民变已经平息,但各地依然暗流涌动。 \"陛下,\"王安石说,\"这更说明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请陛下准许臣调整官员,肃清反对势力!\" 神宗深深看了王安石一眼:\"你要当心,别把事情做绝了。\" \"臣明白。\"王安石躬身告退。 走出宫门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王安石抬头看着渐白的天色,喃喃自语:\"变法之路,本就是一条不归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往无前!\" 而此时的司马光府上,一场秘密会议刚刚结束。反对派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除了继续收集新政弊端外,还要发动地方势力,制造更大的声势。 \"事已至此,\"司马光对众人说,\"我们也不能再手软了!\" 秋日的晨光照在汴梁城的屋脊上,为这座千年古都镀上一层金色。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王安石的府邸。 \"曾子固?\"王安石有些意外地看着多日不见的老友,\"你不是请辞了吗?\" 曾巩神色凝重:\"安石,我是来劝你的。\" \"劝我什么?\" \"变法的方向没错,但方式太过激进了,\"曾巩叹息道,\"你看看现在朝野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这样下去,只怕......\" 王安石打断他:\"子固,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在范公门下时的理想吗?那时我们都说要改变这个腐朽的制度。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你却要我退缩?\" \"我不是要你退缩,\"曾巩正色道,\"而是希望你能采取更稳妥的方式。苏轼今日的建议就很好,为什么不考虑呢?\" \"又是苏轼!\"王安石冷笑,\"子固,你就这么看重这个学生?\" \"安石!\"曾巩急道,\"你现在连老友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吗?\" 王安石沉默片刻,突然说道:\"子固,你走吧。从今以后,我们各行其是!\" 看着曾巩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心中五味杂陈。但很快,他就收拾心情,继续投入到变法的工作中。 在他看来,为了改革,就算失去几个朋友,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