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一目了然

第39章 轻徭薄赋

一目了然 李一振 3814 2024-12-19 03:19
   “侍中黄权何在?”曹睿的声音继续从殿上传来。   蒋济起身返回队列之时,不经意间侧过头来、瞄了一眼正在向外走出的黄权。   既然自己刚刚被命为扬州刺史,而豫州此时也同样有缺。   那么,轮到黄权来做刺史了?   曹睿看着黄权从队列中走出之时明显有些犹豫的样子,不由得轻笑了一下。   四位侍中性格各异,虽比较起来也有上下高低之分,但不同的人总是能派上不同用处的。   刘晔机敏洞察,却意图专信。   辛毗清正刚直,可短于奇谋。   陈矫精通庶务,但不善大略。   黄权质朴有物,却总是患得患失,思虑过重。   “黄卿,”曹睿笑着看向黄权:“此番南征之时,朕就多次和你讨论过民生之事。”   “黄卿的见解每每让朕深以为然。”曹睿说道:“以你之见,当下的豫州治理起来有何要务?”   黄权站在堂中犹豫了两瞬。   曹睿倒也不急,静静的坐在殿上看着黄权的身影。   黄权低头不动,眼睛左右瞟了几眼。稍稍抬头之后,虽然离皇帝较远、看不起殿上皇帝的面貌,但此时黄权却感觉到皇帝的眼神在注视在自己的身上。   不能再顾及许多了!   黄权微微咬牙,出声开始回应皇帝的问题。   “禀陛下,”黄权拱手说道:“臣以为豫州当下应做之事也有三点,一为农事、二为屯田、三为人口。”   曹睿轻笑了一下,看来黄权也基本上通过了自己考验。   黄权此人虽然犹豫,但若给他逼到墙角,这种臣子也是真会把事情做好的。   “黄卿也有三点?细细说来。”曹睿说道。   “臣遵旨。”黄权声音洪亮,直起腰杆在殿中朗声说道:“臣以为,国事当以农桑为本。豫州东临扬州、西接荆州,乃是要地。”   “兴修水利以及劝课农桑,乃是豫州支援扬州、荆州的根本。”   曹睿轻轻点头,但没有说话。   农桑是根本之事。虽是治理一州最本分的政务,但也不必在朝堂上多说。   “其二乃是屯田。”黄权继续说道:“自建安元年大魏首创屯田之后,各州郡中都设置屯田官,让流民居于土地上屯田积谷。从而让王师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但旧的屯田制度,现在却需要根据新的时势,重新加以调整了。”   黄权话音刚落,殿中的大臣们便察觉到了一丝不对的风向。   屯田的政策已经有了三十多年了,哪个州、哪个郡没有军屯和民屯?   要改?怎么改?屯田能改么?   殿中的大臣们或是相互对视、或者小声说话,又或者是质疑黄权的说法。   可是曹睿从高处看去,却只觉朝堂之上充满了嗡嗡的噪音,听起来并不悦耳。   曹睿抬了抬手,太尉华歆见状走到最前,环视着殿中群臣,用沧桑但威严的声音高声说道:“肃静!”   有人组织秩序了,便再没人愿意出声来做出头鸟,黄权也终于得以继续陈述。   黄权继续说道:“屯田的流民历来负担极重,按照国朝法度,若屯田户自有耕牛,则一年所得按照官五民五来分。若屯田户使用官牛,则所得粮谷按照官六民四来分。”   “除了缴纳粮食以作税赋之外,屯田户还必须承担徭役。建安、黄初年间战争频仍,连年不断的徭役已经令民众极为疲惫了。”   “因此,臣建议,”黄权大声说道:“先择一州之地来为屯田减负,将屯田户所缴税赋下调一成,以彰大魏太和之德。”   “用私牛之屯田户,官五民五改成官四民六;用官牛之屯田户,官六民四改为官五民五。”   华歆刚刚喝止住了朝堂中的嘈杂声,此时这种讨论又继续蔓延开来了。华歆无奈之下,转身看了看皇帝,曹睿却微微摇头示意华歆稍待。   有一大臣出列奏道:“陛下,若将屯田赋税从五五改成四六,各州郡官府所得赋税所减少可不止一成,恐怕会令各地缺粮。”   紧接着还有一名老臣奏道:“陛下,这是武帝年间的制度,已成定制了,不能更改啊!”   曹睿说道:“黄卿,有大臣反对你的意见,你又怎么说?”   “臣自然有说法。”黄卿也是被逼到墙角了,转身说道:“官五民五之时,许多屯田民户一年所得之粮,也只堪堪作为第二年的口粮罢了。”   “如今陛下在淮南大胜,东吴叛贼数年之间不敢窥边。”   “减少屯田赋税、适当与民休息,不仅可以增加民众所得、彰显太和德政,还能蓄养民力、以备日后战事。”   “在下请问诸公,就这么不愿让百姓多得这点粮食吗?”   曹睿在殿上笑着摇了摇头,黄权竟也被逼出急智来了,人的潜力当真值得挖掘。   方才黄权所说话语,将减少赋税与‘德政’、‘大胜’绑到一起了。如果按照黄权的逻辑,减少赋税的原因有两条。   其一,因为东吴被陛下打服了,不敢擅起边衅、不敢进犯大魏,所以不需要那般多的粮食。   若有人还是觉得需要五五分成的征粮比例,那么是在质疑陛下没有将东吴打服?那刚刚这场大胜怎么算?   其二,减少赋税乃是陛下改元‘太和’之后的第一项德政。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乃是符合儒家的价值观的。   若连陛下的‘德政’都要否的话,难不成是要造反吗?   太尉华歆对着黄权说道:“黄侍中无需言辞这般锋利,陈述事情即可。”   钟繇钟太傅已经无法上朝了。华歆作为三公之首,维护朝堂秩序乃是分内之事。   “在下知道了。”黄权冲着华歆拱手示意,接着说了下去。   “禀陛下,”黄权继续说道:“臣所言的第三点,乃是清查隐匿人口、并且将清查出的人口用以屯田。”   黄权此语一出,朝堂上一片寂静。先前的屯田之事还有人反驳几句,面对清查人口的提议,连个出声的人都没有。   能在大魏的朝堂上混下来的,几乎没有傻子,个顶个的都是人精。   如果说大臣能够做到不触犯皇帝的任何忌讳,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名大臣早就知道所有会触怒皇帝的点了。   自汉末以来,无数想有所作为的太守或者刺史,都在和隐匿人口一事斗争不休。   建安年间,不知多少州郡之中,为此事杀的人头滚滚。   什么叫世家大族?什么叫豪强?田地、庄客、佃户,这才是豪强的根本所在。   自武帝晋位魏王之后,大魏已经许多年没有清查过人口了。   原因或许有很多。外敌当前、不欲让国家动荡也好,收拢人心、安抚各地士族也罢,总之清查人口一事,已经在大魏停滞好多年了。   黄初年间的先帝曹丕,对这种事情更是提都没提过。   如今黄权又将此事提出来了,莫非是皇帝示意……?   当然是皇帝示意的了。   曹睿的声音从殿上传来:“黄卿说的好啊!”   “减少赋税、与民休息,这才是积蓄国力的正道。”曹睿说道:“朕在南巡之时,与出身豫州、扬州的兵士、与各地服徭役的民夫,也都亲自去一一问过。”   “用官牛的屯田户,官六民四的赋税,到了岁末几乎都没有余粮了。”   “官五民五还能好些,但所得的粮食连换取全家所穿的衣物都不太够。”   “朕要问问诸卿,诸卿家中可有五铢钱吗?”曹睿缓缓说道:“朕在民间了解到的是,州郡百姓以及屯田民户之中,五铢钱几乎已经不流通了!”   “为什么民间没有钱币流通?还不是过于贫困了!赋税过多、所得太少,还需要什么钱币呢?以物换物就足够了。”   曹睿摇了摇头:“不是有大臣说朕略像汉文帝吗?汉文帝之时积谷满仓、穿铜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民间也如大魏百姓一般贫苦吗?”   “前任的豫州刺史贾逵,被朕派到皖口带兵去了。豫州刺史一职,现也已经空缺了下来。”   “黄卿。”曹睿看向站在殿中的黄权。   皇帝说话之时,众臣尽皆沉默。黄权孤零零的站在殿中,仿佛一株在风雨中矗立的树木一般。虽然挺立,但也难掩忐忑之心。   如今得了皇帝召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安稳片刻了。   “臣在。”黄权躬身行礼。   曹睿点头:“朕命你为豫州刺史。即日起,朕要以豫州一州之地作为试点,减少屯田赋税。”   “朕给你三年之期吧。百姓收成更多、国力才能增加,国家与百姓之间,从来不是什么竭泽而渔的道理。若是做的好了,再向其余各州推广开来。”   “黄卿能做好吗?”曹睿并没有像问蒋济一般去问黄权,而是直接下了命令。   黄权语气坚定的说道:“陛下若托付给臣一州之任,三年之内,臣定然会为大魏、为陛下做好此事。”   “请陛下观臣之效,若未能做好、臣甘愿领罪。”   曹睿满意的点了点头:“豫州乃国家重地,政策推行起来若遇到问题,自然可用来找朕求助。”   黄权拜谢:“臣领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