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大年初一问话
张鲸回到乾清宫,将情况禀明朱翊钧。 朱翊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过了年再说。 雒于仁上疏的时间本就是在腊月底,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百官照例朝见皇帝。 百官退却,朱翊钧着手处理雒于仁的事。 乾清宫中,左侧站着司礼监的四位大太监,掌印太监张诚,首席秉笔太监张鲸,秉笔太监田义,秉笔太监孙暹。 右侧站着内阁的四位辅臣,首辅申时行,次辅王锡爵,三辅沈鲤,四辅张学颜。 朱翊钧坐在正中。 掌印太监张诚冲着朱翊钧躬身行礼,“皇上,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已经派人传来,现在殿外候旨。” “让雒于仁进来。” “奴婢遵旨。” 最外侧的秉笔太监孙暹应声走到殿门,朝外面挥挥手,“雒评事,皇上召你进殿。” 殿外,左侧是东厂的番子,右侧是锦衣卫,雒于仁就站在厂卫之间。 听到孙暹的传话,雒于仁拱手朝着殿内行了一礼,“臣领旨。” 孙暹回到殿内,重新站到左侧最后。 雒于仁落后孙暹几步,待来到殿内,他跪倒在地,“大理寺左评事,臣,雒于仁,参见皇上。” 张鲸看向朱翊钧,后者对其微微颔首示意。 向朱翊钧微身行礼后,张鲸转身望向跪在地上的雒于仁。 “奉旨问话。” “雒评事,你的奏疏皇上看过了,虽极尽忤逆之言,然,皇上仁厚,不与你一般计较,既没有将你下狱问罪,又没有革去你的官职,故还以官职相称,称你为雒评事。” “你在奏疏中詈骂皇上,如今让你跪着回话,你可服气?” 雒于仁很是平静,“君为臣纲,臣跪君,本就是臣子本分,臣当然服气。” 面对雒于仁如此得体的回答,张鲸挑不出错来,“服气就好。” “你在奏疏中,为何写下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是你自己想博取清名,还是有人在背后指使?” 张鲸的话里带着钩,雒于仁若是咬上,要么是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要么不知会连带出多少人。 内阁四位辅臣的目光,也投在了雒于仁的身上。 “臣在奏疏中写的皆是劝谏之言,不知张公公因何污蔑臣所写的是大逆不道之言。” 张鲸是奉旨问话,代表的是皇帝,雒于仁回话,回的也是皇帝的话,而且皇帝也在场,故称臣。 “纵酒,好色,贪财,尚气,如此詈骂皇上,还说不是大逆不道!” 有皇帝在场,为免惊扰圣驾,张鲸不敢厉声喝斥,但还是不难听得出,张鲸声音较往常要高。 雒于仁既然敢上这个《酒色财气四箴疏》,就说明是有胆色之人,自然不会被张鲸吓到。 “皇上以身体不适为由,久不视朝。然皇上尚未至而立之年,又岂会如此羸弱,想来是有旁因致使。” “臣思来想去,当是为酒色财气所伤。” “臣思圣体,虑圣身,心怀君父,便上了这道《酒色财气四箴疏》,只求能为君父祛病辟邪。” “不知张公公口中所言的大逆不道四字,从何谈起?”“你现在就是大逆不道!”张鲸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我是奉旨问话,代表的是皇上,你却无理蛮横,质问于我。” “雒于仁,你质问我是小事,可现在我代表皇上对你问话,你质问我便是质问皇上。” “为臣者竟质问皇上,你敢说这不是大逆不道!” 雒于仁话到嘴边,却蹦不出半个字。 作为文官,雒于仁自然是看不起宦官的。 可如今张鲸是奉旨问话,皇帝在场,内阁、司礼监的人也都在场,雒于仁但凡有一点不敬,都可以看做是对皇上不敬。 雒于仁不好辩解,更不敢辩解,只好朝着朱翊钧的位置一个头磕下,跪趴在地上,“臣有罪。” 朱翊钧没有过多计较,“接着问。” 张鲸知道皇帝这话是对自己说的,同时心中也在暗自得意。 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那就是皇帝对付文官的一把刀,现在他问住了向来善于狡辩的文官,心中难免不自得。 “雒于仁,你的这一桩罪责稍后再论,接着回话。” “我问你,你上的这道大逆不道的奏疏,是你自己为博取清名上的,还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上的?” “张公公,臣刚刚已经说过了,奏疏所言,是臣为求君父祛病辟邪,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我刚才也已经说过了,”张鲸的声音略带急促,“纵酒、好色、贪财、尚气,以此四状詈骂圣上,便是大逆不道。” “张公公此言,实乃谬论,臣不敢苟同。”雒于仁还是那一套词。 “为臣者担忧皇上龙体,力寻病灶,在奏疏中极力阐明治病之良策,何来的大逆不道?” 雒于仁当然不敢承认自己奏疏中所言是大逆不道。 因敢于谏言而死,这叫死得其所,后世史书上必然会有写上一笔。 因大逆不道而死,这叫死了活该,后世史书上必然会骂上一笔。 孰重孰轻,雒于仁还是分的清的。 张鲸脸上闪过一抹寒色,“少在这绕圈子。” “我问你,那道奏疏是不是你上的?” “是。”雒于仁没有否认,回答的很干脆。 “既然承认那道奏疏是你上的,怎么,敢做不敢认?” “如果是臣做的,臣自然敢认。可张公公说的,并不是臣做的,臣自然不敢认,更不能认?” “好。”张鲸见雒于仁来来回回还是这一套词,便不愿再在这上面多费口舌。 “既然你死不承认,那便换一个问题。” 张鲸本想接着向下说,没想到雒于仁把话抢了过去。 “张公公,并非是臣死不承认,实在是张公公所言,臣不敢苟同。若张公公一味冤枉,臣也只好承认。” 张鲸淡淡一笑,他可不会这么轻易的被雒于仁将军。 “我大明朝律法森严,没有人会冤枉你,更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冤枉你。” “你不必装出一副屈打成招的样子在这惹人怜,冤枉不冤枉,朝廷自有公断,圣上自有公断。” “现在我接着问话,你且听好。” “你的那道奏疏,是你自己为博清名上的,还是有人在背后背后指使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