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什么话都让你说了
雒于仁躲过去大逆不道四个字,但张鲸没有给他继续兜圈子的机会,直接问出最要命的东西。 奏疏,是你雒于仁为博清名上的,还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上的。 内阁四位辅臣的眼睛,再次盯在雒于仁身上。 雒于仁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臣的奏疏,可以说是臣自己上的,但不是为了博取清名,而是为了劝谏皇上。” “臣的奏疏,也可以说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上的,同样也不是为了博取清名,为的还是劝谏皇上。” 朱翊钧倒是来了兴趣,但没有动作,依旧是静静的看着。 张鲸没有再给雒于仁东拉西扯的机会,直接出手奔着死穴点去。 “说的这么含糊,看来是真的有人在背后指使你上这道奏疏。” “说吧,是谁在背后指使你上的这道奏疏。” “臣上的这道奏疏,本是出于公心。既然张公公一口咬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臣上的这道奏疏,臣也只好承认。” 雒于仁认了背后有人指使,倒是把在场的人都弄糊涂了。 糊涂,倒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一时摸不清雒于仁接下来要说什么。 “承认了就好。”张鲸的神情中透着黠笑。 “说吧,是谁在背后指使你上的这道奏疏?” 雒于仁竟有些得意的望着张鲸,“是太祖。” 内阁的四位辅臣眼前精光一亮,就连平日里八面玲珑的申时行都不由得对雒于仁另眼相看。 “放肆!”张鲸不再顾忌,厉声喝斥雒于仁。 “雒于仁,你好大的胆子!” 雒于仁直接怼了回去,“我大明自太祖开国之时就广开言路,鼓励官员直言劝谏。” “为臣者劝谏君主,本是臣子职责所在,无需他人指使。张公公一再逼问臣的背后是否有人指使,可张公公需知,我大明朝的臣子直言劝谏君主,是自太祖高皇帝开国时就立下的规制。为臣者议论君主,实属大逆不道,若不是张公公一再逼问,臣又何至于如此不敬。” 这次轮到张鲸哑巴了。 雒于仁将太祖皇帝扯了进来,而且照他的话说,还是因为张鲸一再逼迫,他是被动的将太祖皇帝扯了进来。 涉及到皇家,本就是讳疾莫深,更何况还是太祖皇帝。 张鲸就算是胸有锦绣,也不敢在这上面多言。 朱翊钧知道,该他下场了。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内阁的四位辅臣,司礼监的四位大太监,听到皇帝的声音,齐刷刷的躬身行礼。 “雒评事。” “臣在。” 这次雒于仁口中称臣,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这次面对的是皇帝,而不是狐假虎威的宦官张鲸。 “你说的不错,我大明朝自开国之时太祖就定下了规制,臣子当直言劝谏。” “朕刚刚念的那句,亦是太祖所言,其背后的典故缘由,朕不说,你也知道。” 大明朝的官员是真的敢说,而且什么都敢说,骂皇帝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到了他们嘴里都有可能是罪大恶极。 明朝皇帝给人留下的负面形象,一多半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明朝官员,尤其是言官。 明宣宗朱瞻基喜欢玩蛐蛐……明宪宗朱见深喜欢的万贞儿祸乱后宫…… 明武宗朱厚照不务正业…… 明世宗朱厚熜一心玄修…… 明朝的皇帝在明朝官员的笔下,本就是各种荒唐,再经过清朝的刻意渲染,明朝的皇帝直接就没法看了。 面对这些所谓敢直言劝谏的官员,收拾他们,既成全了他们名声,又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属于是帮人不利己。 可不管他们,容易让他们蹬鼻子上脸不说,自己心里还不痛快。 如今朱翊钧刚刚着手准备在浙江开设市舶司,正是风起云涌之时,雒于仁的奏疏若是处理不好,就他奏疏中说的那些话,不知还会引起多大的波澜。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做到毫无波兰,但朱翊钧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毫无波澜。 朱翊钧的面对雒于仁,办法就一个,压。凭借皇帝的权威,将话题拉到自己的逻辑中来,绝对不能陷入到对方的逻辑中。 自证永远证不清楚,反而会越描越黑。让别人陷入自证,才是最好的自证方式。 “雒评事。” “臣在。” 内阁的四位辅臣心里替雒于仁捏了一把汗,都这种时候了,皇帝还客气的称呼雒于仁官职,而没有直接喊雒于仁的名字,这可不见得是好事,指不定又憋什么坏水呢。 朱翊钧拿起书案上的《酒色财气四箴疏》,“你上的奏疏,朕看过了,文笔不错,且不失犀利。” “你说朕之病在于酒色财气,朕不否认,也不承认。” “你的《酒箴》中说:神禹疏仪,夏治兴隆。仪狄造酒,传说酒就是仪狄酿造出来的。” “《战国策·魏策》中有言: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殊不知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禹疏远仪狄,使得夏朝兴盛,此言不值一驳。至于为什么不值一驳,你心里清楚。你若是不清楚,翰林院里有的是史书,自己去翻。” “而且,朕不好酒,用不着你开的这剂药。” “你的《色箴》中说:成汤不近女色,享有遐寿。” “传说成汤百岁而崩,确实是高寿。” “可黄帝御女三千,飞升天界,证得长生,又作何解释?” “难不成,你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典故?引经据典到你这里就变成了断章取义?” 雒于仁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不过他毕竟是饱读诗书之人,沉思片刻后,便就想出应答之话。 “回禀皇上,黄帝乃人文初祖,当是仙人,自不能同凡人相提并论。” 朱翊钧点点头,“仙人自当是不能与凡人相提并论,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凡间帝王,有哪些可称贤君?” 雒于仁回答的是寻常读书人都知道的答案,“尧舜禹汤。” 朱翊钧不愿意与雒于仁掰扯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三代以下呢?” “当属汉文帝。” 朱翊钧就知道雒于仁得说汉文帝,毕竟汉文帝确实深受后世所推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这首诗,你怎么看?” “回禀皇上,汉文帝虽有怠政之嫌,但断不至如此苛责。” 朱翊钧语气渐凉,“好的你说好,不好的你说不至如此苛责,真是什么话都让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