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再造盛唐从扫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148章 禄山称帝

   两人带着手下几百残兵欲与叛军死战。    可惜两人手下的士兵都是由原来洛阳城中的捕快,胥吏组成的,这些人如何有此勇气。    一听要与叛军死战,一个个逃的比兔子还快,最后只有二十多人留了下来。    李憕绝望的看向众人,这时他劝卢奕带着剩下的人离开,此时他已经做好了殉国的打算。    卢奕拒绝了李憕,只是让家人带着自己御史中丞的大印从小道离开。    自己则回到了御史台衙门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十二月十六日,叛军从四门攻入洛阳,封常清无力抵抗,不得不带领残兵退出洛阳,洛阳尹达奚珣投降,洛阳落入安禄山手中。    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皆被安禄山叛军所俘虏。    三人见了安禄山大骂不已,最终三人皆被安禄山所杀。    为了鼓舞士气,安禄山纵兵劫掠,没有撤离洛阳的百姓惨遭屠杀。    整个洛阳以及周边百姓死亡人数不下三十万。    后来李白听说此事后,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古风》第十九首,其中有云:“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    封常清从洛阳败走,到了陕郡,太守窦廷芝已投奔河东,陕郡的官吏和百姓也都逃光了。    他见到驻扎此地的高仙芝,建议退守潼关。他的理由是,敌势凶猛,陕郡无险可守,对长安来说,潼关是目前唯一的屏障。    高仙芝的部下同样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这无险可守之地不堪一击,万一被击溃,贼兵破关而入,那么长安就危在旦夕。    不如引兵进入潼关,作防守之计。封常清对叛军的精骑心怀余悸,在西域的长期战争中,他还没有遇到如此凶猛的骑兵。    随后封常清又向李隆基上书言“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    高仙芝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军急速    回撤,退守潼关。    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做法,是从整个战局考虑,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经过朝廷允许,撤回潼关,与李隆基的整个战略布署不符,擅自行动不说,还丢掉了潼关以东的大片地区,这个罪责谁来承担?    两位将军都以大局为重,关键时刻没有顾惜个人利益。这也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封常清为高仙芝分析敌情时,监军使边令诚便已经准备向朝廷打小报告了。    监军使作为“天子之耳目”,他们的职责就是向皇上打小报告。    情况果然如封常清所料,叛军的骑兵不久就追上来,唐军狼狈奔走,人马互相践踏,死者甚众。    幸好后撤及时,不然很可能被吃掉,潼关也会落入敌手。    敌人追至潼关,高仙芝已命部队做好了守城的准备,贼兵不能入城而去。    得知洛阳失陷,叛军兵临潼关,关中各地皆是人心惶惧。    范阳起兵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将败不旋踵,可是事实却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河北、河南诸郡县望风瓦解,叛军则势如破竹,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向叛军投降的并不多。    夺下洛阳之后,安禄山可谓志得意满。    洛阳以及河南诸郡的僧人、耆老、名士纷纷上表劝进,即请安禄山登基。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即皇帝位。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建元曰圣武元年。    随后置丞相以下官,封其子安庆绪为王,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    其余文武皆有封官,以范阳为东都,免其百姓终身租赋,署范阳城东隅私第为潜龙宫。    就在安禄山继位的第二天,奚人战败,契丹求和以及李恽兵临范阳的消息同时传到了洛阳。    安禄山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赶忙召集手下商议对策。    此时有人提议回军河北,有人提议干脆趁着各镇边军还未抵达关中前一鼓作气攻破潼关,夺取京师长安。    就在安禄山犹豫不决之时。    严庄起身道:“大帅,当年李渊也是暂时放弃河东,夺取长安以及关东如此方才建立大唐,据有天下!”    “如果回军范阳,恐怕将功亏一篑,我等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被他说服了,当即下令集结军队准备继续向西进军。    这时严庄又建议道:“江淮地区乃唐廷的财赋重地,得之则切断了的财路。    失去东南各道,唐廷就失去了战争所需的财富,如此也就无法与我大燕抗衡……陛下可分一支偏师南下江淮。”    安禄山再次听从了严庄的建立,任命张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率一千多骑兵东进,以扩大战果,控制东南。    但进展很不顺利。虽然唐朝郡县官有的望风而走,有的畏惧投降。    但也有坚决抵抗的,东平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太守李随皆起兵抗拒。    那些不愿意投降的郡县都打着吴王的旗号,与叛军周旋。    单父县尉率官吏百姓向南进攻睢阳,杀掉了张通晤。    安禄山任命的河南节度使李庭望奉安禄山之命,欲引军东进,闻说后不敢继续进军而撤还。安禄山向东南扩展的企图遭受挫折。    洛阳陷落,叛军夺取潼关以东地区之后,李隆基内心也是惶恐不安,也,开始考虑退路。    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命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使。    得知郭子仪已经带兵出蜀后,又下诏任命郭子仪为河南节度使。    随后又以颍王李璈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    李隆基的目的是作长安失守时的退路。    同时李隆基还作了令太子监国、御驾亲征的打算。    就在这个时候,李恽朔方军夺取大同,击破奚人,兵临范阳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李隆基大喜过望,立即下诏任命李恽为朔方、范阳两镇节度使。    随后又传来一个好消息,魏郡太守李岘出兵攻破相州,夺回邺郡,切断了叛军退路。    接着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河北诸郡在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带领下起兵反抗安禄山。    颜真卿回到平原郡之后,就开始大势整顿郡中兵马,到安禄山起兵之时,平原郡已经拥有上万团结兵。    不过因为当时叛军势大,颜真卿知道此时如果直接与叛军对抗,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    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以他对安禄山的了解,平原城破之后,必然会被叛军屠城。    因此在并没有选择直接与叛军主力对抗,只是一边秘密派人前往长安通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    另一边却是写信给安禄山向安禄山表达效忠之心。    颜真卿乃是天下名士,安禄山收到颜真卿的信之后大为高兴。    不但没有进攻平原郡,反而把博平郡的七千兵马也给其指挥,让其防守黄河渡口,当然军中安禄山也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    待叛军主力南下之后,颜真卿就开始修城墙,挖城壕,训练士兵,储备军粮,准备起兵反抗安禄山之事。    但因为这个时候,范阳,大同之地还有大量的叛军。    因此颜真卿并没有立即起兵,而是等待着时机。    当李恽攻破大同,兵进范阳的消息传来时。    颜真卿拔剑拍案而起,“时已至也!”    当即下令召集郡中之兵在校场集结。    安禄山安插在军中的几名军官见势不对,欲要反抗,结果很快被颜真卿给拿下。    别看颜真卿以书法闻名后世,但骑马砍杀也是玩的很溜的。    他早就调查清楚军中那些人是安禄山的人,也对今日之事早有准备。    很快他就完成了对军队的清洗,把平原、博平两郡的兵马掌握在手中。    随后颜真卿发布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    “嗟乎!逆贼安禄山,狼戾不仁,包藏祸心。昔为边将,受国厚恩,而乃背信弃义,谋乱中华。    欺君罔上,暴戾恣睢,荼毒生灵,涂炭百姓。    我皇震怒,发兵讨贼,誓清宇内,以正乾坤。    尔等将士,宜秉忠贞之志,怀社稷之忧,奋勇向前,斩将搴旗。破贼之日,封赏有加,永膺爵禄。    安禄山逆天而行,其亡可立而待。望尔等奋勇杀敌,勿使贼徒漏网。    檄文到日,如律令行。大兵所指,望风披靡。诛灭奸邪,以安社稷。天地神明,共鉴之!”    颜真卿起兵之后,其堂兄颜杲卿第一个起兵响应。    颜杲卿杀死安禄山派来的军将,在常山郡组织兵马,与颜真卿互相呼应。    随着颜真卿讨伐安禄山的檄文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抵制叛军。    饶阳太守卢全诚闭城自守,不接受安禄山派来的新任太守。    河间郡司法参军李奂袭杀安禄山派来的长史王怀中;李随派游奕将訾嗣贤渡黄河杀安禄山任命的博平太守马冀。    诸郡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军事上皆受颜真卿之命行事。    此时的局面对大唐极为有利,此时只要唐军能够守住潼关,等到各路边军抵达,那么安禄山叛军要不了多久就能够被剿灭。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李隆基又出昏招了。    ……    安禄山叛军攻打潼关之时,李恽也正指挥朔方大军与史思明展开恶战。    为了夺取界桥,唐军在赵广汉的指挥下又连续对界桥发动了三次攻击。    最后一次进攻结束时已经是丑时了。    眼看着唐军退回营寨,守军不由欢呼起来。    防守界桥的叛军虽然伤亡远多于唐军,但他们还是兴奋不已。    士兵们相互夸耀功劳,畅饮美酒,一个个开怀大笑。    大家觉得唐军也不过如此,这天下迟早是自家大帅的。    牛廷玠留下一些人守位桥头后也非常满意的返回车阵休息。    时间这么晚了,他不觉得唐军在失败三次之后还会继续进攻。    这天晚上叛军睡得很沉,战斗的劳累和胜利的兴奋或许都在起着作用。    就连史思明也受到周围乐观气氛感染,心情放松了不少。    但他始终觉得李恽不应该只有这样,他隐隐约约感到李恽在谋划着什么。    尽管将士们兴高采烈,但自己作为三军主帅一定不能放松警惕。    史思明看来桥梁争夺一定会是明天的重中之重,若是能固守大桥。    那就相当于卡住了唐军东进之咽喉,让他们只能无功而返。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很快来到了卯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人们最疲惫最困顿的时刻。    此时天空夜色如墨,唐军左右两翼部队分别在马汉、李瑄的率领下如同雄鹰振翅,悄然的离开了大营。    右翼的马汉率领军队沿着河岸悄悄潜行,在北面找到一处浅滩后开始涉渡。    冬季的河水寒冷入骨,但唐军将士却是咬着牙,没有发出任何一点声音。    左翼由李瑄率领,向南寻找过河地点,很快他发现这里水深河宽,非舟船无以过河。    李瑄立刻让部下们砍伐树木,紧急建造木排铺在冰面上建造浮桥。    所谓大军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区区河水又岂能阻挡唐军的脚步。    天色渐明,李恽亲率中军向大桥正面挺进。    叛军哨兵远远就发现滚滚来袭的唐军。    “呜呜呜……”    警戒的号角声响彻云霄。    守军士兵从睡梦中被惊醒,一个个在军官的催促中慌慌张张的出现在了桥头。    这边李恽首先下令前锋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牛廷玠则指挥弓箭手用集体快速射击来回应。    望着被弩箭止住的前锋,李恽并不心急。他轻蔑的半抬手臂,下达了新命令。    “攻城营,架炮!”    这个时候攻城营拖出了两门用青铜制作的火炮。    与两名火炮一起的还有上百架床弩。    这两门火炮还有这些床弩都是昨夜,高适命李岫押运过来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万斤火药和数百个火药和猛火油制作的炸药包。    李恽望着那两门火炮,还有绑在床弩弩箭上的炸药包,心中升起期待之情。    “后世将如何记载这一天呢,这将是火药武器第一次走上战场,这可比原历史早了一百多年呢,我这也是创造历史了吧!”    ……    “盾车向前!”    牛廷玠自然知道唐军床弩箭的威力,立即命令后方的士兵把巨大的盾车推到阵前。    “退!”    接着让士兵们退到盾车后面,试图利用盾车阵抵御床弩的攻击。    他的应对并没有什么错,不过唐军这次真正的杀手锏却并非是弩箭。    攻城营忙碌了大约一刻钟,这时终于做好了攻击准备。    “那是什么?”    牛廷玠这时注意到了唐军那两名青铜火炮。    这时唐军这边攻城营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    “开炮!”    随着李恽的命令。    “轰!轰!”    两声巨大的轰鸣声响起。    两发炮弹呼啸着向对岸的叛军飞去。    “轰……”    叛军的一辆盾车被击中。    木屑飞溅,周围的几名士兵被扎伤。    李恽点了点头,对此并不感觉意外,这两名青铜火炮本来就是用来试验用的,所发射的炮弹不到两斤,能有这样的威力已经不错了。    牛廷玠一开始被火炮发射的动静吓了一跳,待他看清火炮的威力后却是长吁了一口气。    不过他开心的太早了。这个时候唐军的床弩也发动了。    百余架床弩同时发射那场面也是很壮观的。    “御!”    牛廷玠才来的及喊出一个字,唐军的弩箭就已经射到了。    “那是什么!”    看着弩箭上绑的炸药包,叛军一个个疑惑不解。    就在这时。    “轰!”    弩箭上的炸药包爆炸了,随着爆炸声响起,原本包裹在其中的铁钉飞射而出。    身披铁甲的士兵还好,毕竟只是火药制作的,威力还是有限那铁钉还不足以破甲。    不过无甲或者身上只有皮甲的士兵就惨了。    一轮爆炸之后,叛军死伤惨重哀鸿遍野。    “换火油弹!”    李恽再次下达了命令。    “发射!”    “轰轰轰!”    很快火焰就吞噬了对岸叛军的防御阵地。    士兵们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般四处躲避。    面对唐军这样的攻击,叛军可谓毫无办法。    “后撤一百步!”    牛廷玠冷静的下达了命令。    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平卢镇边军首先震惊中恢复了过来。    在各自军官的指挥下,他们稍稍后退,继续扼守桥头堡,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不过,河岸边很快传来警告,哨兵发现一部唐军骑兵竟然从北方渡过河。    这是马汉率领的右翼骑兵,他们全部趟过浅水区,绕到了守桥部队背后。    “诸君,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功名但从马上取!”    “杀……”    马汉这一次并没有顾惜马力,达到敌军后方后,立即下令发动了冲锋。    唐军骑兵在他的带领下,排成密集的队形,如同潮水一般涌来。    牛廷玠心中一惊,暗道“不好”,一名命人通知后方大营中的史思明。    一面指挥手中为数不多平卢骑兵对唐军发起反冲锋。    “杀啊!”    平卢骑兵高呼着,勇敢的迎向唐军骑兵。    “平枪!”    唐军骑枪放平,数起了枪林。    枪头的寒光让人望而生畏。    此时双方骑兵的速度都已经达到了巅峰,眼看双方就要撞在一起。    “万胜!”    唐军齐声吼叫着,下一秒两支骑兵就撞在了一起。    短短时间,叛军骑兵就被唐军骑兵所淹没。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