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后续战事叙述皆用白话
在那个时代,朝中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能在兵部长久立足,因为面对当时的复杂局势,梁尚书的威望并不足以让他站稳脚跟,他不过是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被临时拉来充数的。 然而,当关内四城被夺回后,他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 尽管私下里,大臣们仍然认为他只是运气好,捡到了周延儒留下的残羹剩饭。 但当陈方极的塘报送到后,梁大人意识到自己兵部尚书的位置已经稳固,短时间内无人能够取代。 陈方极,无疑是个杰出的人物!在塘报中,他被置于明面上,声称是在梁尚书的亲自指导下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 这件事情该如何解释呢? 原本,陈方极是奉命去考核东江军队的将领,而且兵部的高级官员在出差前也必须聆听梁尚书的教诲。 现在这样的说辞,没有人能挑出毛病,因为这是当事人自己承认的。 陈方极对朱樉的背景有所了解,而梁大人知道的更多。 他迅速命令赞画起草捷报文书,梁尚书立刻带着文书前往文渊阁,因为那天正好是首辅值班。 “臣为陛下贺!”首辅和梁尚书在武英殿中郑重地向皇帝行大礼。 按照大明的礼制,除非是大朝会、庆典、祭祀或述职等重要场合,文官是不需要向皇帝跪拜的。 见到两位最受信任的大臣向自己行礼,并且口中说出“贺”字,尽管还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皇帝的脸上已经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先生请起,梁大人起来吧!” 对于重要的臣子和宠臣,皇帝通常会称呼他们为“先生”以示尊重,而称呼他们的职位也有类似的效果。 两人再次重重地拜了一次,然后才起身。 “贺喜陛下,因为东虏在永平遭到重创,臣派步兵武选清吏司主事陈方极去东江核实情况,陈方极在皮岛上极力劝说东江军队进攻东虏,收复失地。 幸运的是,东江的将领们感激朝廷的恩义,决心奋起抗击敌人,现在复州、盖州、岫岩、义州都已经收复,臣特来报捷!” 梁廷栋说完,将塘报文书呈给内侍,又跪下拜了一次。 “哦,快呈上来,快!” 真是喜事连连,精神焕发,刚刚收复了关内四城,祝捷仪式举行得非常成功,整个上午京城各处都回荡着“万岁”的呼喊声,这让接手了烂摊子的朱由检感到非常高兴。 兴奋的情绪还没过去两天,现在又传来了这样的好消息,年轻的皇帝自然忍不住感到高兴。 厚厚的一沓塘报刚被内侍放在御案上,朱由检微微一愣,然后轻轻地掀开了硬壳封皮。 塘报文书在撰写时是一张一张的,但在报送朝廷之前需要装裱,折子、折子,就是将文书装裱在更大的纸张上,然后连成一篇,最后糊在封壳上,用绳子系住,这才是正式的文书。 刚打开第一折,格式和以前一样,先是分析当前的局势,然后是兵部的计划,以及梁尚书的重要指示,接着是对皇帝恩德的感叹,一切都中规中矩。 但是,当看到第三折时,这篇塘报的风格突然变了。 本来朱由检还有些疑惑,为什么塘报这么厚,心里还在奇怪,前面两折之后还能写些什么? 但接下来,皇帝就完全投入了,毕竟他还年轻,今年才二十岁!大明朝是华夏历代以文书治理国家的巅峰朝代,皇帝主要就是通过文书来治理国家的。 朱由检素以勤勉著称,不似其兄、其祖那般怠政,他整日沉浸在公文之中。 继位已逾两载,阅览的文告、文书不计其数,然而如华夏联盟所呈之文书,却是首次得见。 华夏联盟文书有何独特之处?其文风直截了当,李固自身对古文亦不甚了了,岂能强求以古文记录? 华夏联盟之中,多有昔日大明之底层百姓,要他们以古文记载,实不可能。 此封塘报,除了开篇两折遵循大明传统笔法,后续战事叙述皆用白话。 白话文之妙,在于直言不讳,无需费心揣测,且数据、名称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朱由检久观文官文书,多处需翰林侍读解释典故,文臣之风,与皇帝直言不讳者甚少。 动辄在奏折中隐含典故,若不明其出处、情境,实难解大臣之意。 如此一封一目了然的塘报,立刻引起了朱由检的阅读兴趣,“东江参将沈世魁……”如何领军,采取何种策略攻城,兵力如何部署,使用了哪些器械? 年轻的皇帝越读越兴奋,皇帝、太子绝不允许阅读小说、话本,但朱由检曾为藩王,京师流行的话本他亦曾涉猎。 如同习惯了畅销小说的现代人,若从此断绝小说,每日只能阅读各类枯燥公文,那份难受可想而知。 但他身为皇帝,宫中除正史、典籍外,无其他文书可供消遣,文臣的公文常需他解谜,这样的一封塘报令他读来津津有味。 “本兵,这复州位于何方?”看得兴起,不解之处便欲一探究竟。 “陛下,臣请以辽东舆图为陛下展示。” 梁廷栋暗自庆幸自己的机智,对这封塘报亦颇为赞赏,未读几折便命人取来舆图,边读边观。 朝廷各部,除非极为重要,一般不会将下级文书、塘报直接呈送皇帝御览,皆由书办提炼、归纳文书大意,再另起草处理意见,交由皇帝裁决。 然而梁廷栋阅完此塘报,立即决定直接呈送御览,见皇帝看得高兴,他自然也欢喜。 至于他作为兵部尚书,在阅读此塘报时亦忍不住查看舆图,料想皇帝或许亦有此需求,故将兵部舆图带来。 “来人,将兵部的舆图呈上。” 皇帝更加满意,这位兵部尚书甚为称职!两名小内侍急忙从御座旁快步走下。 先向皇帝叩首,再向曹化淳、王承恩、周延儒、梁廷栋行礼,然后左右开弓,展开舆图站在御案前。 “陛下,臣逾矩!”梁廷栋先行告罪,站在舆图一侧,为皇帝指点。 地理位置,有舆图指引,实在简单,但随着塘报内容的深入,皇帝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诸如团牌尺寸、方牌尺寸,云梯高度,需几人架设?刀手装备如何,鸟铳又是何等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