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儒学学院
... 这并非刘夏看好朱樉,为他考虑。 而是如果能带着朱樉的书信和礼物回去,朱元璋和马皇后肯定会非常高兴。 皇上和皇后高兴了,他这个跑腿的内侍,自然也能获得上级的赞赏和奖赏。 顺便还能承朱樉这个大明亲王的人情。 如此一举两得,利人利己之事。 刘夏又怎会拒绝。 因此,刘夏听到朱樉的话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容满面:“不麻烦,不麻烦,王爷能用得上小人,小人高兴还来不及,怎会觉得麻烦。” “只是请王爷注意时间,毕竟小人也不能在闽南停留太久,万一耽误了回京的时间,肯定会受到陛下的惩罚。” 刘夏说完,还不忘提醒一声。 毕竟像他们这种传旨太监,都属于公务出行,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如果在外面耽误太久,就不仅仅是扣工资那么简单了。 朱樉对此也很清楚,自然明白刘夏的顾虑。 “刘公公放心,本王绝不会让刘公公为难。” 朱樉言毕,侧首向旁侍立的家臣王贵吩咐:“王家臣,为刘公公预备居所,务求刘公公心满意足!”家臣王贵听命,迅速回应:“殿下宽心,老臣知晓。” 言罢,王贵转身向刘夏等示意:“刘公公,请随我来。”朱元璋赐予朱樉的密令颇为简洁。 即是彻底审查整个闽南地区的府学、县学,以及所有中小学校的情况。 用现代的话说,即是对闽南地区的所有教育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圣上此举何意,难道有意对儒学学院采取行动?” 面对这样的密令。即便是机智如赵敏,一时之间也难以揣摩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只能将目光投向朱樉,期待听到朱樉的见解。 “不至于此!” “父皇虽对程朱理学有所不满,对朝中儒士亦不甚欣赏,却也不会在此时对儒学采取行动。” 朱樉摇头,否定了赵敏的猜测,继而说道:“若我所料不错,父皇应是有意大规模推广官学。” “大规模推广官学?”赵敏有些困惑,不解“大规模”究竟指的是何种程度。 “正是,大规模推广官学!” “实际上,此事早在洪武二年便已发生。” “洪武二年十月,朝廷下诏,要求各地府县共建学宫,并设立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职,以教导学生。” “学生专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分科教授,并学习《大明律令》。”朱樉参照自身记忆与前世史书记载,缓缓道来。 最后,他还不忘总结道:“显而易见,父皇对现有的府学和县学并不满意,有意增加公立学校的数量。” “而且,此次密令中既然提及私塾。” “那么本王有理由推测,父皇此次已不满足于府学和县学,而是有意从最基层的私塾着手,将私塾也纳入朝廷的公立学校体系。” 谈及公立学校,朱元璋无疑是历史上的先驱。 然而。在朱樉的前世历史中,朱元璋是在洪武八年时,才下令各地府县设立社学的。 社学,即大明的初级学府,相当于现代的私塾。 唯一的区别在于,朝廷设立的社学是免费的。没错,就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由此便可窥见朱元璋对大明教育问题的重视。可惜,朝廷的政策虽佳,却难以抵挡人心的贪婪。 在洪武十六年之际,朝廷再次颁布诏令,恢复了社学,并规定“民间自设社学,聘请儒士教授子弟,官府不得干预!”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间接的让步。 然而,这样的安排使得基层的社学再次落入儒家学派的掌控之中,受其影响。 朱樉结合自身的记忆和前世的历史知识,迅速洞悉了朱元璋发布密旨的真正意图。 无疑,朱元璋意在提前推广社学。 不必追问为何要提前,原因很简单:朱元璋现在财源充足。 得益于东瀛和海上商帮的慷慨解囊,朱元璋的国库充盈,不再缺钱。 既然财政无忧,朱元璋自然想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是无奈之举,因为当前大明的人才缺口实在太大。为何大明至今未能恢复科举? 并非不愿,而是实在等不及科举的举行。 朱元璋几乎年年都会颁布选拔人才的诏令。不仅朝廷内外的官员可以推荐人才,而且被推荐者还能继续推荐他人。 甚至“允许任何有才能技艺的军民自荐”。 换言之,天下任何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自荐。 为了将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选拔上来,朱元璋还设立了多种推荐类别。 例如“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 由此可见,大明朝对人才的需求是何等迫切。 当然,需求归需求,朝廷并非来者不拒,尤其是朱元璋。 一旦官员出现问题,朱元璋的处置是毫不留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明洪武年间官员的稀缺,正是朱元璋亲手造成的。 他杀起官员来,不是一个个地杀,而是成千上万地杀。整个洪武年间,直接或间接死于朱元璋之手的官员可能多达二三十万。 按照这样的杀戮速度,如果不重视教育,天下的官员真的可能会被朱元璋杀光。 朱樉想到这些,心中不禁有些讽刺。 他抑制住心中的杂念,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当然,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极为困难。” “毕竟,很多人都不希望底层百姓读书识字,学习《大明律令》。”朱樉意味深长地说。 实际上,底层官员真正反对的并不是建立官学。 他们反对的是底层百姓学习《大明律令》。 然而,考虑到朱元璋的性情,朱樉明智地打消了那个想法。 无奈啊! 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越活跃,下场往往越悲惨。 即便朱樉因为身份特殊,不至于被朱元璋所害。 但被囚禁或流放的命运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原因无他!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大明的太子非朱标莫属。 也只能是朱标。 几日之后。 在闽王府的后花园里! 朱樉与悟本禅师结束了一场棋局。 “阿弥陀佛!” “王爷真是才智超群,老衲自愧不如!” 悟本禅师望着眼前的棋盘,苦笑着摇头,选择了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