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画地为牢困武吉
武吉干咳一声,打破了沉默。 “我叫武吉,你如何到此偏僻之地?” 武吉拍了拍身上的木屑,又直言不讳说道: “飞熊之名,非等闲之辈可称。 古人如风后、老彭,皆是胸有沟壑,腹藏珠玑之辈。 观你日日垂钓溪边,无所事事,如何配得上这等名号?” 说着,他指了指子牙那简陋的钓竿,上面只系着一根直针,无饵无曲。 子牙又接着缓缓说道: “你言之有理,却未窥其奥。 此针变钩,诱鱼上钩,乃世俗之法,老夫所图,非池中之物。” 说罢,他轻抚手中钓竿,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那钓竿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显得格外古朴而神秘。 武吉见状,嘿嘿一笑,眼中闪过几分好奇与不信, 他站起身,走到子牙身旁,仔细打量起那钓竿来。 “嘿,你这钓竿,看似平凡无奇,莫非真有玄机不成?” 言罢,他伸手欲摸,却被子牙轻轻挡下。 “玄机不在竿,而在心。” 子牙淡然一笑,继续说道, “老夫垂钓,钓的是时运,候的是天命。非直中取,非曲中求,乃是顺应天地,静待时机。” 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超脱与淡然,仿佛已超脱于尘世之外。 武吉闻言,更是捧腹大笑,手中的柴刀在地上敲得咚咚响: “你这老儿,还想钓王侯?瞧瞧你那模样,倒是像极了山间的野猴,哪有半点王侯之气!” 子牙老瘦,外形是像那瘦猴,可也不妨碍他的道行。 子牙想在昆仑还是没有学到修仙之术,仙风道骨。 最后还得来人间历练,主持大局。 能救百姓于水火,也是天命所归。 子牙也不生气,反而笑得更加开怀: “你笑我像猴,我却笑你未识真章。 我观你气色,左眼泛青,右眼泛红,今日进城,恐有灾祸临头。” 武吉一听,脸色骤变,怒目圆睁: “你这老儿,好端端的怎地咒起人来了?我与你无冤无仇,何故如此恶毒?” 子牙摇了摇头,语重心长: “非我咒你,实乃天数难违。 你若信我,今日进城务必小心行事,或许能避过一劫。” 武吉将信将疑,但心中已生警觉, 他望了望子牙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眼睛,终是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今日我便听你的,绕道而行。” 说罢,他提起柴担,转身欲走,却又似想起了什么, 回头道:“老儿,你若真有那么灵,日后若有难处,可来西岐找我武吉,我定当相助。” 子牙微微一笑,目送武吉远去,心中暗自思量: “此人虽粗犷,却也不失为性情中人。 或许,他日真能助我一臂之力。” 溪水潺潺,微风拂面,子牙依旧静坐溪边,手执直针,心向青云。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世事的淡然处之。 “我今日进城会打死人,这……这究竟是何意?” 武吉一路这样想着,还是不明白,自己这么忠厚老实的人怎么会犯事。 武吉肩上挑着沉甸甸的柴火,步履蹒跚地朝西岐城南门走去。 阳光斜洒在他的脸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干燥的地面上,瞬间蒸发不见。 他心里只想着快些将柴卖掉,换得几文钱给家中老母添些米粮。 行至南门,人潮涌动, 原来是文王今天突然想起,驾车正缓缓驶向灵台, 随行的文武百官,身着华服,神情肃穆。 两边侍卫甲马御林军,手持长枪,威风凛凛,不时大声喝道: “千岁驾临,闲杂人等速速回避!” 声音在狭窄的市井间回荡,震得人心头一紧。 武吉见状,有些惊慌,怎么就没有绕过嘞,往日不是这个情景。 连忙将沉重的柴担换肩,想要避开这浩浩荡荡的队伍。 不料,道路狭窄,思绪混乱,脚下一滑,尖担瞬间失去了平衡。 一头猛然塌下, “碰”的一下, 不偏不倚,正好夹在了门军王相的耳门上。 只听“哎哟”一声惨叫,王相瞪大了眼睛,身子一软,便倒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四周顿时一片哗然,人群如潮水般涌来,将武吉团团围住。 武吉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只见有人倒下,又有大量的人围过来。 有人高声呼喊: “有人打死了门军!” 随即,几个侍卫冲上前来,不由分说地将武吉拿住,押往文王面前。 文王端坐在马上,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的一切。 他见武吉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怜悯。 然而,国法无情,他沉声问道: “此是何人?为何打死王相?” 武吉跪在地上,颤抖着声音答道: “小人名叫武吉,是西岐的百姓。 只因道路狭窄,躲避大王车驾时不慎将柴换肩,误伤了王相,实非有意。” 文王闻言,眉头紧锁,缓缓说道: “王法如山,武吉既打死王相,便应依法抵命。” 随即,他命人在南门就地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囚禁于此。 四周百姓见状,无不唏嘘不已。 他们知道,在纣王时代,画地为牢乃是西岐独有之事。 东、南、北三地皆有禁狱, 唯有西岐因文王精通先天术,能预知祸福,故而人民不敢逃匿。 文王此法,虽显严苛,却也使得西岐之地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武吉被囚禁在南门之下,心中五味杂陈。 他想起家中年迈的老母,无人照料,定是倚门而望,焦急万分。 想到这里,他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起来。 哭声哀婉凄凉,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围观。 就在这时,上大夫散宜生恰好路过南门。 他见武吉哭得伤心欲绝,心中生疑,便上前询问缘由。 武吉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散宜生,并恳求道: “小人只盼能回家见母亲一面,了却心愿后再来受罚。” 散宜生闻言,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 他知道武吉并非有意伤人,且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若真让他立即偿命,未免太过残忍。 可以回去安置老母,再来复命。 于是,他决定为武吉求情,希望文王能够网开一面。 然而,此时的文王已经前往灵台占验灾祥之兆, 散宜生只能先将武吉的情况记在心里,待日后寻机再为武吉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