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从三皇建立千年世家

第二章 三个抉择

   康王好色乖戾,卫后无所出,妃嫔生三子,暗地互相较劲争位。   直到长子元昌认了卫后为母,这正统性才高出两个弟弟。   但是次子丁野心勃勃,并不放弃,反而勾连大臣,让康王有了改立之心。   不想卫后去年去世前,对康王留有遗言,就是让元昌为继承人。   竟让康王回心转意,驱逐了几位大臣,为元昌今天的继位排除了障碍。   虽然华帝把部落联盟变成一个国家,但这个国家非常粗糙,残留大量原始公社的习惯,国家制度还处于草创。   在盆地内分内外服,内服占据最肥沃的平原,拥有最多的人口,分王畿内外,畿内包括蜀都及周围由王族华氏直接管辖,畿外诸氏是华氏的同姓亲族。   外服是臣服于华邦的其他部族,华人部族称氏,羌族以外的部族称方。   为了管理这些氏方,创立了四牧八伯的制度。   四牧由华帝的叔兄侄庶担任,世代代表华邦镇守四方,调停各方各氏的矛盾,组织军队,管理公共事务。   八伯由早期华氏的盟友担任,辅佐四牧,是地方实力部族   王子丁的舅族有韬氏就是八伯之一。   寺人为什么要说“逃”,这先王刚御龙归天,做为王子不想着守丧,竟趁众人松懈,急急忙忙的出了宫门。   按照以往惯例,这不是要起兵夺位是什么。   可不能让他走了。   随着新君的一声大喊,朝臣中主管宫城军事的郎正率先反应过来,冲出大殿,召集人来一面封锁外城门,一面誓要抓到王子丁。   元昌冷静下来,让朝臣如常处理先帝后事。   等到下午,郎正大搜全城,弄得人心惶惶。   到晚上还没有抓到,元昌不得不开始考虑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   于是问朝臣:“要是皇子丁携有韬氏反叛,可有何法应对?”   多亏康王,朝中倾向皇子丁的大臣都被他驱逐了,留下来的大臣,虽然谈不上死忠,但也不至于反叛。   六朝臣为四太两正,皆为畿外诸氏中的能人。   太宰:众臣之首,负责下达王命,宣布政令,下情上达,征求意见。   太啬:管理日常民事,征收农业赋税及。   太卜:掌管祭祀,刑狱,调解诉讼。   太史:掌管记事和册籍。   郎正:掌管军事力量。   工正:管理手工业,畜牧业,工匠,工程营造。   太宰上奏道:“有韬氏为北左伯,可通知北牧和北右伯节制。”   郎正补充道:“应召畿外诸氏拱卫王畿!”   元昌问郎正:“武库还有多少兵器?”   郎正面露难色道:“犀甲不到二十,铜戈一百,铜钺一百……”   又问工正:“城内匠有多少?郊外民有多少?”   工正道:“工匠还有三百多户,畿内民有四千户。”   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本朝兴盛时,仅蜀都城内工匠国人就有二千户,方圆千里内的畿内农人也有二万户,能武装起一千着犀甲,手持长戈,腰悬斧钺的精锐。   几次动乱,蜀都财富和工匠都被劫掠,竟破落至此。   几位朝臣目光更加暗淡。   元昌又问道:“那畿外还能征多少卒?”   郎正低声道:“畿外诸氏死伤无数,能征者少……”   畿外都是华氏的亲族,在对其他氏族时,还会维护华王的权力而出全力,但王室的动乱,已经造成整个内服的人口凋敝,三户去其一,贵族都不能幸免,能征之兵寥寥。   更何况又是王室的内斗,谁赢都能代表华氏,可能更不上心。   而召外服之兵是最坏的打算。   元昌道:“那就只能尽快召畿外诸氏入京朝会。”   畿外诸氏各有城邑领地,和工隶平民。这些领地一部分是华氏取得权柄后,把击败的异姓氏族驱遂出富饶的平原,然后分封亲属的,其他更多是之前就存在的氏族。   他们在各自封地上有完全的权力,华王亦不知道有多少人力。   这和分封制完全两码事,更多的是每个氏族就是个独立邦国,为了共同利益才会帮助同姓中最大的邦国。   朝会在此时还有原始民主议政的残余,内服更像是被血缘信仰绑定在一起的邦联,召集朝会就是争取诸氏的支持。   这是元昌下的第一个决断,所以扫视众人,观其反应。   六朝臣面无表情,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这时太卜又进言:“陛下,王子全如何处置?”   王子全不过十岁,母族也弱,元昌思考片刻,朗声道:“就先禁养在宫中吧。”   又扫视众人,观其反应。   见四臣还是面无表情,也不反对,郎正微微摇头,独见工正看过来又低下头,似乎若有所思。   元昌将众人表情一一记下。   于是等众人退去,命人单独叫工正至偏殿问道:   “工正卿刚才是有什么话不方便讲吗?现在四下无人,你只和朕说。”   工正踌躇几秒,想下了什么决心,大胆上前奏道:“禀陛下,我也是有所耳闻,不能确定,北右伯高氏世衰,北牧赤氏与有韬氏联姻……”   元昌暗道不妙。   工正又道:“恐不能节制,反而要同谋啊。”   元昌问道:“这事确定吗?”   工正又不再言语,看来另有隐情。   太宰的说法又没错,四牧八伯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互相节制的。   如果工正说的是假的,那太宰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要是工正说的是真的,那这些消息其他大臣怎么不知道,如果知道又为什么不说出来。   元昌在房间来回踱步,想到一种可能。   那就是几人都不觉得他这王位能坐稳。   只因近百年来,王室动荡,兄夺弟位,侄夺叔位,叔嫂通奸,父子相残。   外番不享,一副王朝末路的景象。   像他这般舅族弱小,没有强援的,怕也是要仓皇出逃。   是了,所以最开始六朝臣不过装装样子,说些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上派不上用场的方法。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元昌做的第一个抉择就是不杀皇子全,固然让四位大臣觉得优柔寡断,但是也让向往秩序,希望恢复和谐的工正看到一丝希望。   元昌帝心中有了一丝头绪。   五天后,康王被匆忙下葬,但也比三十四代丰王好太多了。   二十年前,丰王为夺其兄晏王之位,引未开化的甘方入畿内,攻破蜀都,烧杀劫掠,大半个内服化为白土。   丰王召三川氏驱逐甘方后,为修蜀都,不与民休息,虐民如草芥,终于引起国人奴隶暴动,攻进内城,丰王化做寺人欲逃,被人群践踏而死。   一月后,等内服诸氏寻到内城时,尸骨都找不全,只凭一块玉佩做了衣冠冢。   晏王之子康甲被诸氏寻得,强推上位,但康王在外巡狩十年不敢回蜀都,五年前才在被卫氏派兵送回来。   眼见除了元昌的生母,其他未生育的妃嫔都被反绑双手,身上还穿着孝服,哭哭啼啼的就被武士推着要往土坑里殉葬。   元昌不忍,出声阻止道:“住手!”   朝臣小臣都不解的望过来,这可是祖宗规矩,新王这是要干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