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华殿巍峨映日边,姬辟方,登九五,威仪万千。龙袍加身承天命,誓将社稷固金瓯。 想当年,周夷王怒,烹煮齐公恨难休。权谋纷争何时了,一朝易主改春秋。 在华夏历 1805 年,周懿王姬囏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然而,他的离去却在周王朝的宫廷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懿王的太子姬燮,生性软弱,缺乏王者应有的果敢和决断。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刻,他的软弱无能让众臣对周王朝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按照周王朝一直以来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姬燮本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可他的性格和能力却让众人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就在这关键时刻,懿王的叔父姬辟方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目光炯炯,浑身散发着一种坚毅和果敢的气息。在周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的治国之策早已心存不满。懿王在位期间,周王朝的国力日渐衰落,曾经的辉煌不再,四方诸侯也渐渐生出了不臣之心。而懿王竟还做出了放弃故都镐京这一令人震惊之举,这对于整个周王朝的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们的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姬辟方深知,若让软弱的姬燮继位,周王朝恐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对治国之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多年的历练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如今,面对王朝的困境,他决定挺身而出,为周王朝的未来奋力一搏。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里,宫廷内气氛凝重。大臣们齐聚一堂,商讨着王位的继承问题。姬燮站在一旁,低垂着头,神色惶恐不安。姬辟方则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注视着众人。 “大王已崩,国不可一日无主。依祖制,当由太子姬燮继位。但如今王朝衰落,外有诸侯虎视眈眈,内有民生困苦,太子性格软弱,实难担当此重任。吾认为,姬辟方王叔能力出众,有勇有谋,可为我周王朝带来新的希望。”一位老臣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话语在寂静的宫殿中回荡。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人赞同,认为应以国家为重,选择有能力的君主;也有人反对,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不可违背,否则祖宗之法将荡然无存。 姬辟方向前一步,拱手说道:“诸位,吾深知此举违背祖制,但吾之所为,皆是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如今局势危急,若不及时改变,王朝危矣。吾愿倾尽所有,重振周室雄风,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诸侯敬畏臣服。” 姬燮此时被吓得抖似筛糠,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叔祖,侄孙无能,愿将王位让与您,只求您能留侄孙一条命。” 最终,在众人的权衡和抉择下,姬辟方成功登上了王位,成为了周孝王。 然而,他的继位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小石子,仅仅激起了层层涟漪。史官们对于这位违背祖制的君主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在史书中对他的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之后再未提及孝王。他们或许是在坚守着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观念,又或许是对这位打破常规的君主不知该如何评价。 姬辟方心中始终铭记着周朝曾遭受犬戎入侵的耻辱。那烽火连天、百哀嚎号的场景,如同阴影般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决心要一雪前耻,重振周朝的威严。 于是,姬辟方即位后毅然下达命令,让申侯率军西征犬戎。申侯,这位申国的国君,在接到王命的那一刻,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与不愿。他深知战争的残酷,那意味着无数无辜百姓和士兵将命丧沙场,两国都将陷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之中。 在王宫的大殿上,申侯鼓足勇气向周孝王进言道:“大王,我的先祖娶骊山氏之女,生下一女,此女嫁与西戎的胥轩为妻,育有一子名曰中潏。中潏因母亲的缘故归服大周。而我的女儿又嫁给了中潏的后人大骆,生下嫡子成。若大王能保证让我的外孙成来继承大骆的嗣位,臣能担保西戎人定会顺服,使我西周西部边境永远安宁。” 原来,大骆有一庶生的长子,名唤非子。非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尤其擅长养马。他所养的马匹个个精良,神骏非凡。有一次,非子前往犬丘贩马,机缘巧合之下,竟撞见了刚刚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见这年轻人精明能干,眼中透着聪慧与坚毅,心中甚是欢喜,便毫不犹豫地把他留在王都,任命他担任主管畜牧的大臣。 申侯深知非子在周孝王心中的分量日益加重,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与他的外孙争位。此番建议,表面看似为了朝廷的安宁,实则是为了自家外孙的前程,为了家族的荣耀与利益。然而,周孝王一心想要解决西部边境的危机,并未察觉到申侯的私心。 周孝王坐在王座上,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他在心中权衡着申侯的建议,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军费的开支也将是巨大的负担。若真能如申侯所言,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西戎顺服,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良久,周孝王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申侯,说道:“若真能如你所言,使西戎不再侵犯我边境,朕便答应你的请求,不会放非子回国。” 申侯心中大喜,赶忙跪地谢恩:“多谢大王,臣定不辱使命!” 申侯匆匆离开王宫,踏上了前往西戎的道路。一路上,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稍有不慎,不仅自己的家族会陷入危机,还可能再次引发两国的战争。 当申侯抵达西戎,见到西戎的首领时,双方的气氛紧张而凝重。西戎首领目光中充满了警惕与怀疑,他大声问道:“申侯,你来为谓何事?难道周朝又要兴兵攻打我们?” 申侯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首领莫要惊慌,我此次前来,乃是为了给两国带来和平。我大周的君王深知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损失,愿意与西戎修好。只要你们答应不再侵犯我边境,我大周可以给予你们诸多好处。” 西戎首领冷哼一声:“好处?你们周朝向来狡诈,如何让我相信你的话?” 申侯赶忙解释道:“首领,我外孙大骆之子成,将继承大骆的嗣位。只要此事能成,我保证西戎与大周将永享太平。我申侯以家族的名誉起誓,若有违背,天打雷劈!” 西戎首领沉默不语,他在心中思考着申侯的话。过了许久,他终于开口说道:“申侯,我暂且相信你。但倘若周朝背信弃义,我们西戎定会再次拿起武器,扞卫我们的家园!” 申侯连连点头:“首领放心,我定会让周朝遵守承诺。” 就这样,在申侯的努力下,西戎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消息传到周朝王宫,周孝王大喜,重重赏赐了申侯。 华夏历 1807 年,阳光洒在西周王朝巍峨的宫殿上,折射出庄重而神秘的光芒。这一年,西戎遣使入朝,队伍蜿蜒如龙,带着百匹良马,一路风尘仆仆。 当西戎的使者踏入王宫,那百匹良马的身影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些马匹高大健壮,毛色鲜亮,步伐矫健,仿佛带着西戎大地的豪迈与野性。周孝王高坐在王座之上,看到如此众多的良马,脸上不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重重赏赐了来使,回赠了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珍贵礼物,以显周室的慷慨与大度。 在西周王朝,马,乃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祭祀之时,马是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圣载体;农耕之际,马能助力开垦广袤的土地;战争之秋,马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然而,周朝的养马业发展却一直迟缓,优良健壮的马匹大多依赖进口,这始终是周孝王心头的一块隐忧。 此次西戎进献的一百匹马,大部分都是母马。周孝王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发展王朝养马业的绝佳契机。他目光炯炯,心中已有了盘算。在朝堂之上,周孝王郑重地宣布,让非子前往汧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 非子,一个满怀壮志的青年,接到王命后,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深知,这是一份无比艰巨却又荣耀至极的使命。孝王为他开辟了专门的牧场,那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水草丰美,是马匹生长的理想之地 非子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踏上了前往汧渭的征程。他日夜操劳,精心照料着每一匹马。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草原,到夜晚的繁星点点布满天空,非子的身影总是穿梭在马群之间。他观察马的习性,研究它们的饮食,调配最适合的饲料,为生病的马寻找医治的方法。 时光荏苒,华夏历 1810 年,非子为王室养马已整整三年。这三年里,他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而成果也是显着的,马群数量大增,一匹匹小马驹茁壮成长,成为了周王室宝贵的财富。 消息传到王宫,周孝王龙颜大悦。他亲自前往汧渭视察,看到那成群结队、膘肥体壮的马匹,心中满是欣慰和自豪。他当场宣布,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建立秦国,号称秦嬴。非子跪地谢恩,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发誓将永远效忠周王室。 在周孝王的治理下,周王朝的马匹供应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对于最终解除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提供了可靠的后盾。同时,这股新兴的军事力量也是对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的一种军事震慑,使得各诸侯国对宗周的权威更加敬畏,加强了宗周的统治力量。 周孝王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中兴周室。他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经济,希望能让周王朝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华夏历 1811 年,周孝王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他中兴周室的大业,便突然身患重病。王宫上下,一片忧虑。太医们日夜守候,用尽了各种办法,却依然无法挽回孝王的病情。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周孝王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满是遗憾。他想起了自己未竟的事业,想起了那些为了周王朝的繁荣而付出的努力。但他知道,生死有命,自己已无力回天。 不久,周孝王薨逝。谥号孝王,葬于毕陌。史书上说“慈惠爱亲曰孝”,故谥号孝王。他的离去,让整个周王朝陷入了悲痛之中。 之后,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前太子姬燮在众人的拥戴下,继位登基。 且说齐国太公吕尚,即姜子牙。这位满腹韬略的贤臣,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他本是一介平民,却心怀天下,苦研兵法,等待着那施展抱负的时机。终于,他得遇明主姬昌,决心辅佐其成就一番大业。 吕尚为姬昌出谋划策,制定战略,广纳贤才,训练兵马。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始终坚信着他们的理想终将实现。姬昌对他言听计从,视若心腹。而吕尚也不负所托,为日后的伐商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姬昌未能亲眼看到商朝的覆灭,便含恨离世。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在吕尚的辅佐下砥砺前行。吕尚深知,此时的时机尚未成熟,还需忍耐和等待。于是,他一面安抚武王,一面精心谋划,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终于,商朝的暴政已让天下民不聊生,各地诸侯纷纷起义。武王顺应天时,率领大军出征。吕尚亲执帅旗,冲锋在前,他的谋略和勇气让敌军闻风丧胆。在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军队土崩瓦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就此覆灭。 周朝建立,吕尚因功勋卓着,被封于齐地,建立齐国,定都营丘。初到齐国,吕尚面临着诸多挑战。齐地风俗与中原不同,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智慧,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 他深知工商之业对于国家繁荣的重要性,于是开放工商之业,鼓励百姓经商。同时,他大力发展渔业盐业,利用齐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逐渐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时光荏苒,吕尚渐渐老去,他的儿子齐丁公吕汲肩负起了齐国的未来。吕汲自幼聪慧,深受父亲的教诲和影响。在继位前,他一直在镐京辅佐周成王,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周成王对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周成王驾崩后,吕汲又辅佐周康王。他尽心尽力,为周王室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当父亲吕尚薨逝的消息传来,吕汲悲痛欲绝。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匆匆回齐国继任君位,同时留其子在镐京继续辅佐周康王,以保周王室的安宁。 吕汲在位期间,齐国的政治地位日益提升。他奉命征讨唐国,展现出了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战场上,吕汲指挥若定,将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获全胜。此役过后,齐国在诸侯列国中声名远扬,成为了政治上的大国。 齐国的繁荣昌盛并未止步,在吕汲之子齐乙公吕得继位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吕得延续了祖父和父亲的治国理念,重视农工商的发展,鼓励创新。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吸引了众多他国百姓前来定居。 在吕得的治理下,齐国的城市日益繁华,乡村富饶丰足。粮仓充实,百姓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齐国的稳定和繁荣,让周边的诸侯国都为之侧目。 然而,齐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些邻国的嫉妒和担忧。齐癸公吕慈母继位后,为了巩固齐国的地位,四处攻伐,扩大疆域。他率领着齐国的铁骑,征战四方,所到之处,无不披靡。 但随着齐国的扩张,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特别是与齐国相邻的纪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纪国国君纪炀侯每日忧心忡忡。他深知,毗邻的齐国日益强大,那虎视眈眈的目光迟早会落在纪国的领土上,这无疑对纪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纪炀侯夜不能寐,在王宫的长夜里踱步思索,决心暗中谋划,试图寻找机会削弱齐国的力量,以保纪国的安宁。而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周王室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周夷王即位后,面对诸侯们日渐嚣张的态势,王室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深知,若要重振王室昔日的辉煌,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来震慑这些不安分的诸侯。 齐国的第五任君主,齐哀公吕不辰,乃是齐癸公吕慈母之子。他在位之时,凭借着齐国逐渐强盛的国力,对周夷王的号令愈发不理不睬,甚至削减或停止了进贡的财物。在他眼中,周王室的权威已如落日余晖,不值得他再俯首帖耳。 纪炀侯瞅准了这个时机。一日,在周夷王召见诸侯之际,他心怀叵测地向夷王进献谗言。他巧舌如簧,绘声绘色地说道:“大王啊,那齐哀公对周王室早已心生怨气,已数年未行朝见之事。如今的齐国兵强马壮,实力强大,若不及时遏制,恐怕将来会成为王室统治的重大威胁。 周夷王听后,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本就对齐国近年来的扩张行为心怀不满,如今又听闻纪炀侯这番添油加醋的话语,对齐哀公更是恨之入骨。他在王宫中来回踱步,双手紧握,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心中暗暗发誓定要给齐哀公一个惨痛的教训。 时光流转,又到了天下诸侯朝拜天子的大会。各国诸侯纷纷带着珍贵的礼物和敬畏的心前来朝见。周夷王高坐在王座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的诸侯。当他的目光落在齐哀公身上时,那眼中的寒意仿佛能将空气冻结。 突然,周夷王猛地站起身来,用手指着齐哀公,大声宣布他的罪状:“吕不辰,你无视王室权威,多年未曾朝见,进贡之物亦短缺。你如此大逆不道,该当何罪!” 齐哀公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惊得不知所措,他试图辩解,可周夷王根本不给他机会。 周夷王一声令下,侍卫们如狼似虎般冲上前去,将齐哀公五花大绑。齐哀公惊恐地挣扎着,大声呼喊:“大王,冤枉啊!”但他的声音在周夷王的愤怒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众目睽睽之下,齐哀公被硬生生地扔进了一口巨大的鼎中。滚烫的沸水瞬间淹没了他的身体,他发出了凄厉的哀嚎声。那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然而,周夷王却不为所动,他冷冷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快意。 齐国的臣子们在殿下伏地痛哭,他们的泪水浸湿了衣衫,却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结局。纪炀侯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齐哀公被烹杀后,齐国举国上下一片哀嚎。百姓们为他们的国君感到悲痛和愤怒,对齐国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悲痛的氛围中,齐哀公的弟弟吕静被立为国君,史称齐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