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烘炉记

第149章 李少君蛊惑刘彻 汉武帝逼死王恢

烘炉记 一棹碧涛 7159 2024-11-25 17:40
   词曰:   仙风烈,吹嘘方术言奇绝。言奇绝,长生虚幻,梦终烟灭。丹砂金鼎空言说,秦皇汉武皆心切。皆心切,世情如梦,妄言休涉。   风云变,王恢谋败身名断。身名断,汉庭论罪,奈何长叹。边戎烽火犹思战,筹谋失策终成怨。终成怨,马嘶人去,史留遗叹。   华夏历2563年,汉武帝刘彻,为巩固边疆安宁,外调飞将军李广和大将程不识至边郡。一时间,边境的烽火与宫廷的权谋相互交织,奏响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乐章。   与此同时,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自此,《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经典经书,成为了官方规定的必读书籍,儒家思想的光辉开始在大汉的每一寸土地上熠熠生辉。   华夏历2564年,一个神秘的人物——李少君,悄然走进了汉武帝的视线。李少君凭借祭祀灶神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进见武帝,武帝对他的到来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给予了他极高的尊重。   李少君,原是深泽侯的门客。他的身世如同迷雾一般,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成长的地方。多年来,他凭借着那神秘莫测的方术,周游于诸侯之间,行踪飘忽不定。令人称奇的是,他竟没有妻子儿女,仿若超脱尘世的仙人,孑然一身,只为追寻那长生不老的奥秘。   人们听闻他能驱使鬼物,还能让人长生不老,纷纷慷慨解囊,赠送财物给他。李少君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人们怀着敬畏与渴望,将自己的财富奉献给他,希望能从他那里求得一丝长生的希望。他的居所内,常常堆满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而他本人,却总是显得云淡风轻,对这些身外之物似乎并不在意。   李少君不事生产,却生活富足,每日锦衣玉食,逍遥自在。他的神秘身世和不寻常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测。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来自何方,这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人们在疑惑与好奇之中,对他的信任愈发坚定,争着侍奉他,希望能得到他的青睐,传授那长生不老的秘诀。   李少君善于巧妙地猜测事情,并且常常能猜中。这使得他的名声愈发响亮,人们对他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有一次,李少君陪武安侯宴饮。这场宴会,可谓是高朋满座,光是九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足以彰显其规格之高。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少君突然开启了话匣子,说起了和在座老人们祖父一起游玩射猎的地方。   老人们听着李少君的描述,起初只是觉得新奇,然而,当李少君越说越详细,甚至提到了一些只有他们祖父才知晓的隐秘角落和独特标记时,老人们的神情逐渐从疑惑转为震惊。他们那昏黄的眼眸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这些老人,小时候大多跟着祖父,对那些久远的回忆仍有模糊的印象。如今,李少君的话语,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那片树林,祖父曾在那里打下过一只罕见的白鹿!”一位老者激动地站起身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没错,没错!还有那座小山丘,祖父说那里藏着一窝珍贵的灵芝!”另一位老人也忍不住附和道。   满座的人都被这神奇的一幕所震撼,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目光紧紧地锁定在李少君身上,仿佛在看着一位从天而降的仙人。   李少君微微一笑,神色从容淡定,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轻抿一口美酒,继续讲述着那些遥远的故事,声音如同穿越时空的回响,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   这场宴会之后,李少君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对他的敬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有人将他视为神明的使者,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   李少君面见武帝,言辞恳切而神秘地说道:“陛下,祭祀灶神便能招来鬼神,招来鬼神而后朱砂就能化为黄金,如此一来,可延年益寿,更能有幸见到蓬莱的仙人。见到仙人,举行封禅大典便能长生不死,黄帝便是如此成就仙道。”武帝听闻,龙颜大悦,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李少君继续说道:“臣曾经在海上游历,有幸见到过安期生。那安期生乃是神仙,他赐臣枣吃,那枣竟像瓜一般大。安期生往来于蓬莱仙境之中,若与他投合便能得见,若不投合,他便隐匿不见。”武帝被这一番话语深深吸引,心中对那神秘的仙境和长生之道充满了向往。   于是,武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神,那庄重的仪式,香烟袅袅,弥漫在宫廷之中。他又派遣众多方士到海上去寻求蓬莱仙人安期生之类的神仙,同时大力支持将丹砂等药物化为黄金的活动。宫廷内外,一时之间,为求仙之事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过了很久,李少君竟一病不起,最终病死。但武帝坚信李少君是成仙离去,而非真正的死亡。在他心中,李少君已然踏上了长生不死的仙途,这更坚定了他追求仙道的决心。   而沿海一带燕国、齐国那些怪诞迂阔的方士,听闻武帝对神仙之事的痴迷,纷纷前来。他们各怀心思,有的妄图借此获得荣华富贵,有的则真心相信自己能助武帝寻得长生之道。一时间,宫廷之中,方士云集,各种奇异的法术和传说充斥其中。   就在此时,亳地人谬忌来到了长安,向武帝奏请祭祀太一神。他一脸虔诚地向武帝阐述自己的方术:“天神之中,最尊贵的乃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辅佐神是五帝。”武帝听闻,觉得此说新奇,又满怀期待,遂下令在长安东南郊建立了太一神的祠庙。   那太一神祠庙,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每逢祭祀之日,香烟缭绕,钟鼓齐鸣,人们怀着敬畏之心,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雁门郡马邑县,有一位豪绅名叫聂壹。此人颇具胆识,心怀家国天下,对匈奴的屡屡侵犯深感愤慨。   一日,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得以向汉武帝进言。在那庄重的宫殿之中,聂壹慷慨陈词:“匈奴刚与汉朝和亲,如今对边地之民尚有亲近信任。此时,正可利用利益引诱他们前来,而我方提前预设伏兵,趁机袭击,此乃必定能击败匈奴之良策。”武帝闻之,龙颜凝重,即刻召集公卿大臣,共商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肃穆。王恢率先站出,拱手说道:“陛下,臣闻在战国全代时期,北方有强大匈奴为敌,内部又连连受中原军队侵扰,然其仍能供养老人、抚育幼儿,按时耕种,粮仓常能充实,匈奴亦不敢轻易侵犯。如今,陛下威势震天,天下一统,可匈奴的侵犯抢掠却从未休止。究其缘由,无他,只因他们不惧怕我大汉。臣私下认为,应当攻打匈奴,以扬我大汉国威,保边境安宁!”   王恢话音刚落,韩安国便出列反驳道:“王大人此言差矣!臣闻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七天未得食物;待解围返回都城之后,却未有愤怒报复之念。圣人胸怀广阔,不因个人私怨而损害天下大业,故而派遣刘敬去与匈奴和亲,至此已为五世带来和平之利。臣私下认为,此时不应攻打匈奴,而应继续维持和亲之策,保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王恢眉头紧皱,再次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韩大人,非也非也!高皇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刃,征战几十年,他不报复平城被围之怨恨,并非力量不足,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能获安宁。可如今呢?边境之地,多次受到匈奴惊扰,我大汉士兵伤亡惨重,中原地区运载死亡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此情此景,难道不是仁人志士所痛心疾首之事吗?所以,应当攻打匈奴,一雪前耻,护我大汉子民!”   韩安国神色坚定,毫不退让:“王大人,战争岂是轻易可启?一旦开战,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这岂是吾等所愿见?和亲之策,虽非万全,但多年来边境尚得一时平静,百姓尚可安居乐业。若贸然动武,胜负难料,倘若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王恢目光炯炯,直视韩安国:“韩大人只知求和之安,却不见匈奴之贪婪无度。和亲不过是权宜之计,匈奴从未真正遵守约定,屡屡犯边,抢夺财物,杀害百姓。如此下去,我大汉威严何在?难道要永远忍辱负重,任其欺凌?”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武帝端坐龙椅,默默倾听着大臣们的激烈辩论,神色严肃,陷入沉思。   此时,王恢再次言辞恳切:“陛下,臣深知战争之残酷,但如今匈奴的嚣张气焰已严重威胁到大汉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若不予以反击,匈奴必将更加肆无忌惮。此次预设伏兵之计,精心谋划,定能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让他们知晓我大汉之威,不敢再轻易来犯。”   韩安国道:“陛下,切不可冲动行事。战争一旦开启,便如洪水猛兽,难以控制。且匈奴游牧为生,居无定所,作战勇猛,我军未必能轻易取胜。还是应以和为贵,徐图良策。”   韩安国神色严肃,向前一步,再次拱手说道:“陛下,我听闻用兵打仗之理,乃是让自己军队吃饱以等待敌军饥饿,严整自己的军队以等待敌军混乱,安营扎寨以等待敌军疲劳。唯有如此,一旦交战方能歼灭敌军,攻打敌国方能摧毁城防,经常安坐便能役使敌国,此乃圣人的用兵策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如今,若轻易地卷起铠甲,轻率地发兵长驱直入,实难取得成功。行军随从过多,必然会被敌军逼迫威胁;若是孤军行军,则会被敌军中途截断。快速进军,粮食必然短缺;缓慢进军,又会错失有利时机。行军未及一千里,人马就会缺乏粮食。《兵法》有云:‘把军队送给敌人,就会被敌人擒获。’故而,臣认为不应攻打匈奴。”   王恢听罢,立刻站了出来,反驳道:“韩大人此言差矣!我现今所说的攻打匈奴,本就不是要发兵深入敌境。而是要顺应单于的欲望,引诱他们到边境来。我们挑选勇猛的骑兵和壮士暗中埋伏并且设好防备,谨慎地守住险要的地方作为警戒。我们的部署已然确定,有的在敌军左翼,有的在敌军右翼,有的在敌军前方,有的截断敌军后路。如此精心谋划,单于定能被擒获,此战我们必能大获全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韩安国眉头紧皱,看向王恢,说道:“王大人,战争之事,岂容如此轻率?匈奴向来凶悍,其骑兵来去如风,若是我们的计谋稍有差池,那便是万劫不复之境。”   王恢毫不退缩,回应道:“韩大人过于谨慎了。此次作战计划乃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非贸然行事。只要我们准备周全,定能一举破敌,扬我大汉国威。”   朝堂之上,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赞同韩安国的保守之策,认为应以稳妥为重;也有人支持王恢的主动出击,觉得应当抓住时机,给予匈奴沉重打击。   武帝坐在高位之上,面色凝重,陷入沉思。他深知匈奴的威胁已久,年年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若能一战取胜,不仅可保边境安宁,更能彰显大汉的威严。但韩安国所言也不无道理,战争的风险巨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王恢再次进言:“陛下,匈奴屡屡犯边,掠夺我大汉百姓的财物和生命。如今我们有机会给予他们致命一击,若错过此次良机,匈奴必将更加嚣张。臣愿以性命担保,此次作战计划必定成功。”   韩安国道:“陛下,切不可冲动行事。战争并非儿戏,一旦开战,无数将士将生死未卜,国家也将承受巨大的负担。还望陛下三思。”   武帝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听从王恢之策。”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韩安国无奈地叹息一声。   同年夏,六月,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汉武大帝刘彻端坐在朝堂之上,目光坚定而锐利,他的心中酝酿着一场对匈奴的惊天谋划。   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一时间,汉军的营帐中,军旗飘扬,士气高昂。三十多万的战车、骑兵、步兵集结于此,他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刃,眼中燃烧着战斗的渴望。   在汉军的营帐内,一个秘密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名叫聂壹的普通汉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将踏上前往匈奴的危险旅程。聂壹此去,是要作为汉军的间谍,深入敌营,诱使匈奴单于进入汉军在马邑设下的埋伏圈。   聂壹怀揣着紧张与坚定,逃到了匈奴的领地。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机智,终于见到了单于。聂壹拱手作揖,恭恭敬敬地说道:“尊敬的单于,我能杀马邑县令、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城中全部财物。”单于瞪大了眼睛,审视着眼前的这个人,心中既有贪婪的欲望,又有几分怀疑。然而,财物的诱惑终究占了上风,单于点了点头,答应了聂壹。   聂壹回到马邑,迅速展开了行动。他斩杀了一名被判死罪的囚犯,将囚犯的头颅悬挂在马邑城下,以此作为给单于使者的信物。当单于的使者看到那颗鲜血淋漓的头颅时,聂壹说道:“马邑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赶快前来!”使者急忙快马加鞭,回去向单于禀报。   单于听闻此消息,大喜过望,率领着十万剽悍的骑兵,向着马邑疾驰而来。他们穿过茫茫的草原,越过险峻的山岭,一路气势汹汹。当他们距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时,只见广袤的原野上,牲畜成群,却不见一个放牧之人。单于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勒住缰绳,眉头紧皱。   “这情形甚是古怪,怎会有如此多的牲畜无人看管?”单于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谨慎的单于决定先攻打附近的亭堡,一探究竟。在激烈的战斗中,汉军的雁门郡尉史不幸被俘。匈奴士兵将明晃晃的弯刀架在尉史的脖子上,威胁着要取他性命。生死关头,尉史为了保命,将汉军埋伏的秘密全盘托出。   单于听后,大惊失色,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好险!我本来就有所怀疑,果然有诈!”他怒喝道,“速速撤军!”   单于率领着他的骑兵,如潮水般迅速退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而在边塞的汉军,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当传递消息的士兵带来单于已经离去的消息时,汉军将领们心急如焚。他们追到边塞,望着远去的匈奴军队,知道已经追之不及,无奈之下,只好都撤兵回营。   在代郡负责出击匈奴辎重的王恢,此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听闻单于返回,且匈奴兵多势众时,心中的勇气瞬间被恐惧所占据。他深知自己所率领的兵力难以与匈奴大军抗衡,几番挣扎之后,也不敢贸然出击。   大汉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武帝刘彻面色阴沉,目光中燃烧着熊熊怒火,直直地盯着堂下的王恢。   王恢心中忐忑,但仍强自镇定,辩解道:“陛下,起初约定匈奴进入马邑城,我军与单于交战,而臣打算趁机袭击他们的辎重,如此定能获得胜利。如今单于没有到达就退兵了,臣凭借三万人的军队实在不能抵挡,若强行出战,只会自取耻辱。臣本就知道回来会被斩首,但能够保全陛下的三万士兵,臣以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武帝猛地一拍龙案,打断了王恢的话:“住口!几十万大军集结,耗费无数钱粮,只为这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却因你之过错,功亏一篑!”   王恢冷汗淋漓,他深知武帝的愤怒已到了极点。此时的他,满心惶恐,只能寄希望于最后的一丝生机。   下朝之后,王恢咬了咬牙,决定向丞相田蚡求助。他备下千金厚礼,秘密送至田蚡府上。田蚡看着眼前的千金,心中犹豫,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直接向武帝求情恐引火烧身。然而,又不好驳了王恢的面子,毕竟这千金的诱惑着实不小。   于是,田蚡想了个迂回的法子,他来到后宫,向太后进言:“太后啊,那王恢首先谋划了马邑之事,如今事情没有成功,陛下却要诛杀王恢,这岂不是在为匈奴报仇啊。”   太后听了,微微颔首,觉得此事或许有可以转圜的余地。   不久,武帝前来朝见太后。太后便将田蚡的话告知了武帝。武帝一听,脸色更加难看,他拱手向太后说道:“母后,首先提出马邑之事的是王恢,所以儿臣征发天下几十万大军,按照他的建议做了这件事。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所率领的部队攻击匈奴的辎重,也还多少可以慰藉将士们的心。如今不诛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太后见武帝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王恢得知自己求生无望,满心绝望。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悔恨与无奈交织在心头。最终,在绝望之中,王恢选择了自杀,以此来结束这一切的纷争与耻辱。   王恢的死,并未让匈奴有所收敛。从此之后,匈奴彻底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他们将愤怒与怨恨化作了对汉朝边境更加猛烈的攻击。匈奴的铁骑如同狂风一般,席卷着交通要道上的关塞,常常侵入汉朝边境抢掠,财物、人口,损失多得无法计算。   在那辽阔的边疆,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困苦之中。烽火连天,田园荒芜,曾经宁静的村庄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然而,尽管匈奴如此肆虐,他们还是贪图在关市贸易,喜爱汉朝的财物。而汉朝为了维持边境暂时的安宁,也不关闭关市,用丰富的物资来满足他们的心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