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突破镜像

第90章《鬼索白藤》陶瓷中国人

突破镜像 作家区欠弓长 5440 2024-09-21 00:20
   马文庸听了说:“白居易曾经做过一首诗:’交亲过浐别,车马到江回。唯有红藤杖,相随万里来。‘他当时用的一定是云南的赤藤。”   谈到文化又关心价值的包天喜马上说:“你们知道吗?到了宋代,浙江天台的红藤更是备受推崇,有记载说它很值钱。只是它没有那么长呀。要想做一根完整的直径十到十五米的蔓藤球,可能不够长啊。”   郭振虎说:“现在看来,这里最合适的就是白藤!”   听他这么说,曲木戈武几乎跳了起来:“对呀!那又粗又长的鬼索白藤,既轻便,又坚固,还有很好的韧性,防潮防雨。”   “鬼?”苗苗的眼中闪出奇怪的目光。猴子孟阳安慰说:“那不过是它的一个外号叫鬼索。说的是它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脚下绊人而已。”   大家决定上山,寻找白藤。   丛林中,又有很多奇异的植物,让植物学家曲木戈武目不暇接,他不断用超意记录这些植物的特点,样貌,心想,一定要带回去一些样本。   戈武发现了一株熟悉的植物,水龙骨,只见它倒悬在树干上,就像一个鸟的巢穴生长在枝杈间,而在那些高大树木的下部,附生植物更数不胜数。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兰科植物早已随处可见。   苗苗发现了一处悬崖上生长着的虎头兰,正在迎风开放着黄色的小花,样子十分幽雅,她露出了十分留恋的神情,戈武看着她羡慕的样子问:“喜欢吗?”   小豆子点点头。   只见戈武借助功夫抓像猿猴一样很快爬上了悬崖,信手拈来,飞身落下。   苗苗感激地接过鲜艳的小花,爱不释手。她忽然问:“戈武哥,我想问问,你脸上的伤疤是怎么弄得?”   曲木戈武见问有些不好意思:“这个,是上山采药遇到了山熊,没路可逃,只能从几丈高的悬崖跳下去。”他嘿嘿地笑着,“命是捡了一条,结果留下了这道疤。”   “真是够危险的!!”苗苗表现出关心的样子。   一旁的猴子孟阳看见,心说,这黑不溜秋的家伙还真会讨好女人,就这点本事还在我面前显白。   孟阳想着,就问苗苗:“丫头,你看那高处有一个更好的你要不要?”说着他抬手一甩,一张扑克牌就飞了出去,立刻将山头的小朵花击落下来。   大家都知道他好赌成性,善变魔术,常出老千,而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本领是牌技,这种技法主要体现在手眼身法上,传说可以用扑克牌做任何事,甚至能百步杀人,但谁也没见过。   看着飘飘落下的花朵,戈武着实吃了一惊,陈苗苗更是惊讶地赞美道:“猴哥,你真棒!”   孟阳听见了有些得意:“这不算什么,以后我给你看更好的。”   苗苗说:“猴子哥,以后也教我一两个魔术吧。”   孟阳满口答应。   戈武也说:“猴哥,好手法,什么时候也教教我。”见孟阳没反应,他也不在意,跟着苗苗和小雨边走边说,“苗苗、小雨,有时间请你到我家乡去参加彝族的插花节。”   “好呀,什么是插花节?”郝小雨高兴地问。   “插花节这是我们彝族对万物崇拜的一种信仰。”戈武解释说。   小雨又问:“我怎么没听过?什么时候?”   “就是每年的4月份,也就是在农历的二月初八,我们彝家大山中的马樱花就会盛开,我们那里的村村寨寨都会插满鲜花,不但姑娘们要戴鲜花,甚至自己家的生畜头上也要戴上鲜花。”戈武说。   “有那么多的鲜花吗?”一旁的陈苗苗不信。   戈武正色说:“当然有!我们从山里采来鲜花装饰家园,编扎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还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甚至在牛羊的角上插满鲜花,同时大家也互相赠花,祈福吉祥如意,寄托和顺安康。为的就是图个吉利,盼着日子像鲜花一样红红火火。”   “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小雨问。   戈武有点八卦地说:“说来有点巧合,插花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彝族姑娘咪依鲁的。可你想,咱们龙山寨不是有一位眯鲁吗?是不是有点谐音?”   “什么?咪依鲁?”几位女士都有些吃惊。   “对,眯鲁,咪依鲁。”戈武肯定地说。   苗苗感到新奇:“真的很像啊!你不会是少说这个传说故事就是出自龙山人吧?”   戈武解释说:“当然不是,因为她们的年代相差太远了,我只是说谐音,但也说不好,是我们后来的人崇拜英雄,才起这样的名字呢。”   高欣欣听见插话说:“你这种说法跟飞哥的说法有点像。”   “他是怎么说的?”戈武问。   欣欣说:“他说这是后战争文化。”   “什么是后战争文化?”戈武感到新鲜又问。   高欣欣说:“就是英雄崇拜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大理白族姑娘的头饰,一般说是:风花雪月。飞哥说,其实应该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后战争文化。”   “怎么讲呢?”苗苗问。   欣欣把当初鹤云飞说的又说了一遍,并说很多古人的装饰物都有可能从远古狩猎者的伪装演化而来的。   马文庸说:“这倒是新的提法,很有意思,可怎么理解呢?”   高欣欣十分高兴,她表示,简单地说,就是古代族群里的战士从获得食物到赢得生存空间,所表现出的英雄情结,被他的爱人,亲人,以及后人羡慕,以至于爱屋及乌,把他们身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诸如:兽皮呀,羽毛呀,甚至捕捉野兽时的伪装呀,当作赞美和仿效的对象,从而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即所谓的战后文化。   马文庸说:“真是深刻,这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存观的审美取向。就像以前一段时间喜欢戴军人的帽子感觉威武和自豪一样,都是对英雄的崇拜。”   戈武说:“还真是这样,也许咪依鲁的名字就是从古代眯鲁的名字延续下来的。”   郝小雨高兴地说:“也就是说,将来眯鲁一定是龙山人的崇拜的族巫了?”   “太有文化了,等回到咱们的世界,我一定去参加插花节。”陈苗苗被说动了。   大家在茂密的丛林中摸索前进,不知不觉走进一条阴暗的山谷,这里的森林出奇繁茂,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顶。   郭振虎感觉非常奇怪,周围实在是太安静了,怎么在这茂密的丛林中竟然没有任何动物?   常兴想,是不是我们的出现把动物们都吓跑了?   正走着,忽然有什么紧紧抓住了陈苗苗,不知道是刺扎得疼,还是害怕,她竟然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郭振虎赶紧跑过来,只见刺伤苗苗的是一根看上去十分粗壮的藤条茎干,差不多有水杯口那么粗。   大家抬头沿着它的生长走势看去,藤条从茎的上部直到茎梢,生得又长又结实,上面长满了弯弯的硬刺,就连生长在藤干顶端的一束羽毛状叶子也长满了尖尖的小刺,就像是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当它碰上可以攀爬的物体时,就紧紧的攀住不放。   郝小雨正要上前帮助陈苗苗,另一根藤条忽然向她缠来,吓得她连忙跳开。   郭振虎和孟阳飞快抽出匕首,迅速割断束缚苗苗的刺藤,众人将她救出来。   苗苗看见郭振虎的两条胳臂已经被藤条上尖锐的倒刺划伤,鲜血直淌,就带着哭腔喊:“小雨,小雨,快来!烟袋郭会不会中毒啊?”   小雨连忙过来给郭振虎涂抹创伤药,振虎却用手直接拔掉扎在胳膊上的藤刺说:“没事儿。”   “苗苗,别怕,没事的!”包晓彤也赶过来安慰小豆子。   苗苗说:“它抓住我不放,还用扎我。”   这时,植物学家曲木戈武也赶过来,他仔细看了看那根缠绕苗苗的藤条,惊讶地喊起来:“这不就是白藤吗?”   因为他在云南思茅的孟连大黑山上遇到过这种藤蔓植物,只是它太长,太大了。   大家抬头看去,只见这根白藤顺着树干不断向上攀爬,竟然一眼望不到头,足有好几百米长。   郝小雨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爬那么高?还长这么多刺?”   戈武说:“这还不是为了争夺阳光吗,长满倒刺就是为了攀爬呀。”   “这可怎么办仨?”陈苗苗叹息道。   只见那白藤虽然长了这么长,但向上的劲头并没有减弱,它一直到达了树冠也没不停下来,还继续伸向天空,好像是要登上天庭,直到它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攀援了,那长长的茎杆才不甘心地逐渐坠落下来,在大树的周围缠绕成无数的怪圈。   戈武高兴地说:“如果完整的取下来,这根藤蔓就可以制成一个完美的安全舱了。”他决定就地取材,就是这条白藤了!   大家一听都来了精神。   因为要尽量保持它不被破坏的状态,所以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斩断和移除了一切阻碍这条藤蔓的植物和障碍,终于把它完整地运到了制作地点。   后来大家陆续发现了几个类似的白藤。   作为安全舱的外部材料,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土法进行加工,见到大家又是弯曲又是烤直,想尽办法让它合乎自己的弯度要求,马文庸想起了《劝学》中的:“木直中绳,还能曲者,柔使之然也。”   一个类似毛线球似的巨大藤球开始被编织,与此同时,包天喜带着人们也开始准备用红藤编织内胆。   老大忽然宣称这设计有缺陷,因为人家宇航员的返回舱都有隔热层,虽说穿越无所谓隔热和寒冷,但落地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一定有一个较为坚硬的保护罩。   云飞问他怎么办?天喜提议,在这两种藤蔓植物之间做一个既坚固,又隔热、防冷的保护层。   可选什么材料好呢?   包天喜毕竟是见多识广的收藏家,他想起了龙山人的土陶。于是说:“兄弟,这里没有工业化生产,我觉得可以试试龙山人的土陶能不能烧成高瓷。”   “就那个泥巴做的陶罐吗?”曲木戈武不相信地问。   “可别小瞧那陶罐,它可是我们中国后来生产的精美瓷器的祖先呢……”马文庸说。   “领导,我知道你又要讲中国瓷器为什么叫a了。”陈苗苗说。   马指导说:“那当然,当年我去土耳其,那里的人实际上就是突厥人,他们是从中国北方过去的。你们猜,他们叫我什么?”   郝小雨问:“还能叫什么?中国人呗。”   “他们叫我‘秦’。”马文庸看着她笑了。   “难不成他们把你看成秦朝人了?”包晓彤问。   马文庸说:“你们想‘土耳其’跟‘突厥‘是不是很谐音?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是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讲突厥语的民族。他之前还有匈奴,鲜卑,胡人第少数民族部落。所以在他们的记忆中,还流传着大秦王朝的印记。所以’a‘,一定跟’秦‘有关。”   陈苗苗十分惊奇:“真没想到a,中国、中国人、中国瓷器,还有大秦帝国,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   包天喜说:“所以,中国的古陶历史悠久,虽然不是高温的产物,但它却具备一定的隔热性。假如我们能借用现代的技术,兴许就能烧成高温隔热的陶瓷片呢!”   他让苗苗问问超意,是怎么定义陶瓷的?   苗苗迅速唤醒超意手环,只见屏幕上显示着:陶瓷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和某些特殊的性能,可用作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这不正是我们造飞船需要的吗?”苗苗吃惊道。   包天喜笑了说:“我们老祖宗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而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对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我看,这龙山陶一定是龙山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的。”   马文庸高兴地说:“就是,直到秦汉时代还在广泛地使用陶器,秦始皇的兵马俑不都是用陶土制成的吗!可陶和瓷差得远着呢。”   包天喜笑了:“根据我的考证,商代的白陶已经用上瓷土了,也就是用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高达1000度以上,是最原始的瓷器。但真正出现像样的瓷器,那是在东汉之后。”   马文庸佩服地说:“老大,你真是行业内的‘不走眼’啊!那我们现在能烧制出陶瓷吗?”   天喜想了一下说:“可以试试。当然要解决高温烧制的问题。”   “是呀,没有现代的设备和技术,想要烧出像样的陶瓷,那简直是不可能的。”马文庸郁闷地说,“因为我到景德镇采访过去,那里的师傅说,烧瓷第一个就是温度,温度的变化决定陶瓷的品质,什么时候烧到了1300度才行。”   “还有个技术问题,我听说这个烧制即是一个力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气学的问题,还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又是一个化学的问题,它是一个多种学科的一个综合体。”懂得技术的猴子孟阳说。   “那当然,根据我们对古陶瓷的鉴定,行内人一般都说,烧瓷的窑工是一件艺术品成败的生死判官。我听说,一个瓷器要用多少时间烧到最高温度,什么时候把它降下来,再调节上去,再降下来,这个过程确实是一门艺术。”包天喜以专业的水平说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