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是否北伐?
当庞统听到邓范,哦,现在应该是叫邓艾了。 当听到邓艾结结巴巴地做完了自我介绍以后,不免有些意外。 他看向徐庶,询问道:“这少年郎……口吃?” 徐庶点了点头,不无遗憾地说道:“不错。” 口吃,俗称结巴。 据科学研究表明,口吃属于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停顿、拖长打断。 除此之外,口吃还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 哪怕是在张绣所处的那个科学高度发达的年代,由于口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依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想要彻底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不必说如今还是在近二千年之前的古代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口吃就是不祥之兆,口吃的人天生就是笨蛋。 当然,也有少数人不会这么想。 庞统和徐庶恰好是这少数人。 接下来庞统便耐心地寻问了小邓艾几个问题,随即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很有想法,不若从今以后就跟我……” “喂!” 庞统话音未落,就被徐庶直接打断。 他一把就将邓艾拉到自己身后,目光警惕地看着庞统:“你想做甚?” “我、我什么都未做啊?” 庞统一脸无辜地看着徐庶,似乎是并不明白他想干什么。 徐庶却不吃他这一套,狠狠瞪了他一眼道,“你可莫要打他的主意!” 庞统闻言笑道,“元直,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庞统看起来像是那种人吗?” 徐庶虚着眼看向庞统,“你不像,但你就是!” 庞统:テ_デ “不曾想统与元直你相识相知数十年,吾在你心中竟是这般不堪!” “庞士元,旁人不了解,我还不了解你? 你定是看到小邓艾聪慧机敏,所以想要跟我抢人!” 徐庶认定庞统想要抢他的衣钵传人,接下来无论对方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最终更是直接带着邓艾扬长而去,是一点机会都不留给庞统。 等到徐庶带着邓艾离开,庞统不由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自言自语道: “这元直……竟这么防着我,真是让人伤心啊!” 说完这句话,他又长长叹了一口气,“可惜,被他抢先一步! 他定是跟着贾文和的时间久了,竟然连我想做什么都看出来了!可恶!” 类似这样的事情同时也在其他地方发生。 天下三分以后,曹操、张绣、孙策这三大势力都开始产生虹吸效应,附近的各种人才和有志于仕途的人都开始投奔他们。 其中曹操作为魏公,又占据了最为富庶的北方,对天下有才者的吸引力自然最大,大部分人都愿意去投奔。 其次就是张绣。 身为益州牧、骠骑将军、宣威侯的他三度打败曹操,再加上那不逊于刘皇叔的好名声,让他成为第二人选。 最后就是孙策。 无论名望还是实力,他都是三者当中最势微的那个,因而对于天下人的吸引力也是最小的。 但是对于不愿意离开吴会之地的人和有志于出海远洋的人而言,吴侯孙策就是最佳选择了。 建安十五年,就在这相对平和的日子中缓缓度过。 直到四月左右,张绣麾下的四大军师之一诸葛亮直接祭出一篇《出师表》。 这篇出师表自然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来开头了。 不说张绣这个创业者还活得好好的,再说了,他如今连王都没有称,更遑论称帝了。 再加上如今张绣拥有的基本盘可比刘备要好上太多了。 众所周知,蜀汉政权只有益州,所以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其实就跟一个州牧没什么区别。 当然,益州作为全天下实力最强大的州,还是很厉害的。 这个先前已经说过,此处不再赘述。 但对于如今的张绣而言,哪怕不算扬、豫、徐的三地飞地,也已经拥有完整成建制的荆、益二州。 势力是三家当中的老二,跟东吴的关系也比历史上孙刘好上不止一点半点。 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也不会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了。 但是。 开头虽然不同了,但内核还是一样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详细列举了蜀中这片地域的优劣势。 核心就是八个字,易守难攻,不可久留。 西川之地在秦朝就得到开发,但是由于关中的特殊地形,使得这片区域更适合作为大后方。 如今趁着刚刚打下东西二川不久,将士们还有进取之心,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起兵北伐中原。 否则在这片地方待的时间一长,等到老一批的人退下来,在蜀中出生的二代们难免就会沉迷于现有的优越生活,失去进取之心。 诸葛亮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危言耸听。 因为这是有先例的。 近的就是刘焉、刘璋父子。 刘焉割据一方以后,尚且能够派出张鲁攻占汉中,截断跟朝廷的联系。 等到刘璋即位,那真就是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连原本是父亲部曲的张鲁都弑主了。 在另一个世界里,刘璋终究被刘备取代,这个世界则是让张绣捡了便宜。 远一些的例子则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他的对手公孙述就是占据了四川,不思进取,最终被刘秀从容拿下。 所以四川这一片区域可以做为大后方,但绝不能像刘璋那样把他当成大本营。 除了军事之外,诸葛亮也分析了其他方面。 他指出如今张绣麾下人才过剩,无论是军事人才还是内政人才都处于一种饱和甚至是溢出的状态,如果再不开疆拓土的话,那现有资源就是在浪费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内容,倒还不能让张绣动容。 但是诸葛亮却在这篇出师表中指出了在另一个世界中不曾出现的关键问题。 那就是在这个汉末三国的乱世,人均寿命极短。 所以,长寿程度就成为了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试想如果袁绍如果能够比曹操活得更久,此时的北方绝不会是曹操一家独大的结果。 活得越久,就越有充足的试错成本。 如今的曹操已经五十五岁。 谁也说不好他能不能活到六十岁。 但是他的儿子曹昂已经在渭南之战中展现出了不弱的领导水平,一旦等到他成长起来,曹家两代人完成交接,那么未来就更难打了。 所以虽然在张绣没有穿越的两个世界情况不对,但出师表的核心意思都没有变。 那就是时不我待,赶紧北伐! 就张绣麾下的众人立场而言,诸葛亮毫无疑问属于保守派。 他的年纪虽然在一众文臣武将中属于偏小的,但向来以成熟稳重著称。 与之相反,魏延、郭嘉、法正等人则是激进派。 但当诸葛亮拿出了《出师篇》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 大概就是“激进派觉得我们准备好就应该继续发起进攻,保守派则是觉得激进派太保守了”的意思。 便是身为一个穿越者的张绣也没有想到,诸葛亮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就直接祭出《出师表》这样的大杀器。 所以他立刻召见诸葛亮,在跟他探讨了整整一个多时辰以后,总算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本想着再蛰伏一段时间,不曾想孔明竟是如此激进?” 听到张绣的话,诸葛亮连连摇头道,“曹贼占据北方九州,我等只据荆、益二州,假以时日,双方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是以对我而言,越早出兵,优势越大。” 这一点张绣自然明白。 说白了就是两矿打九矿,越往后双方的经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他这边在发展,对面同样在发展,哪怕他这边的矿产资源质量更高,但在巨大的数量差距下还是无用。 更何况双方的矿产资源还没有达到高能矿和普通矿的差距。 事实上,这一点早在当初三分天下之计刚刚定下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只不过汉中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是否要重新开启一场大战,张绣还真是觉得有些难以决断。 诸葛亮自然是看出了张绣的犹豫。 对于张绣这个主公他是一万个满意,所以此刻的他便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张绣。 细节问题不必再说。 总之,张绣最终还是被诸葛亮说服了。 毕竟连一向稳重的诸葛亮都认为已经到了可以北伐的时间,自己也的确是没有必要再等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给张绣交出了一副完美的答卷。 虽然张绣拿下西川不到一年,但由于益州的底子好,再加上荆州那边的基础,再有诸葛亮、徐庶等人夙兴夜寐的治理,哪怕是以荆、扬二州之地的实力,对上北方的九州,也是丝毫不虚。 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充分到了这种地步,张绣再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更何况他原本就是随时准备北上的。 只不过是在挑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 不过在正式做出决定之前,张绣又问了一嘴南中的事情。 所谓南中,在张绣穿越前的那个世界就是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和缅甸东北部。 这一片区域长期以来都是对汉朝这个中央朝廷阳奉阴违的法外之地。 在历史上,诸葛亮也是先平定了南中叛乱,后才北伐中原。 如今既然拿到了相同的剧本,张绣自然要防着这一手。 听到张绣的话,诸葛亮不免有些意外。 作为一个全才,这一点他自然有考虑到。 但他没想到在自己汇报这项工作之前,张绣竟然提前问出了这一点。 这让他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些佩服。 现在看来,自己对于张绣这一位主公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 因为早有准备,诸葛亮便徐徐说出了自己对南中的看法。 在刘璋统治益州的阶段,汉嘉、益州、牂柯、越嶲诸郡就是听调不听宣。 如今张绣和平拿下西川,这些人依旧是闷声发大财,在名义上都对张绣表示了臣服。 根据诸葛亮的分析和调研,他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张绣能够一直保持住现在这样的强大威慑力量,那么南中这些人就根本不足为戒。 可一旦张绣出现类似于曹操在赤壁的那种程度大败,恐怕这些人就会蠢蠢欲动,搞不好还会起兵造反。 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那就是安排一支小股精锐军队陈兵于境,作为威慑力量。 只要这次北伐成功,那么便可趁此一胜之机,直接派出人马接手这些地方,将他们彻底变成自己的地盘,改变自刘璋以来南中听调不听宣的局面。 张绣想了想,如今的自己可没有像历史上的蜀汉政权那样,先后经历了荆州、夷陵两战的大败。 南中这群人明显就是看碟子下菜,眼见自己如今气势如虹,自然也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跳弹。 所以还真是没有必要在北伐之前先南征。 还是那句话,向来以稳妥著称的诸葛亮都觉得没有必要南征,那就真是没有必要南征了。 于是北伐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下来。 正好张绣也跟孙策打了赌,只要能够拿下这场战斗,江东势力也将一并臣服。 所以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很快,张绣便召集蜀军高层,开了一个小会。 当听到张绣决定北伐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反对。 这反倒是让张绣有些意外了。 他在内心自嘲的笑了笑。 看来,自己还真是成了保守派。 这一次北伐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快字,这一点众人还是没有异议。 此时的荆、益二州的总兵力不过二十万,此战出兵则是有八万之多,已经占据了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 虽然说不上是孤注一掷,但也觉得可以称得上是举足轻重了。 不过,在进军的路线上,众人却是出现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