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军方支柱魏国公徐达奉旨赴关中,大多数人对于这件事情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关中是什么样的地方大家心里都有数,先不说以前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就算是现在,关中看似政治地位在下降,但是依然不能有任何的小觑。 另一方面来说,朝廷是要迁都洛阳的,很多的事情实际上都已经开始进行了。 现在让魏国公徐达再次过去,很多人也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那里现在需要一个重臣去巡视,魏国公徐达就非常适合。 在一些人眼里,除了魏国公徐达之外,也就是曹国公李文忠了,只有这两位才有资格。 文臣方面,李善长没了、胡惟庸也早就没了,汪广洋、杨宪、刘伯温等等人都没了,文臣方面早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在朝堂的分量也不够。 迁都这类事情,还是德高望重的徐达这些人过去视察更好一些,这也算是一个比较服众的选择。 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也确实认为徐达就是视察关中、布置城防等等,他们所认为的自然也就是朝廷在为迁都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只是那些人不知道徐达去关中的真正原因,那些重臣迟早会知道这些事情。只是现阶段来说,有些事情没必要太早就泄露风声,完全可以稍微的再等一等。 不过也有人觉得年关将至,再加上徐达刚刚添了一个孙女。这时候让他去关中,似乎也是有那么一些不近人情的意思了。 不过对于这类情况也没什么好说的,当然需要以朝廷大事为重,魏国公徐达向来都是忠君体国、勤劳王事,他在这个时候离开应天府,也没什么好说的。 朱雄英这时候就在忙着了,他觉得自己现在的任务好像越来越多,也算是越来越杂乱。 谁让老朱喜欢集权呢,所以现在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皇帝亲手处置。 皇帝和太子在忙着其他的事情,那么皇太孙需要处理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少了。比如说现在一众藩王就要回京了,很多的事情实际上也都是需要朱雄英来处理一番。 召见礼部尚书任亨泰,朱雄英问道,“检阅京军的事情安排的如何了?” 任亨泰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一众使臣俱已经准备好了。” 朱雄英点了点头,彰显武力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味的说什么仁慈也没那个必要,因为只有仁德也不行,也需要让周围的一众番邦知道畏惧、害怕,得让知道大明朝的强盛。 既然礼部这边准备好了,朱雄英自然也就没什么可操心了,心里也对此比较满意。只要这些大臣们踏踏实实的做好本分,那就相当不错了。 现阶段可不适合有什么内耗,尤其是不管此前清理武勋,或者是整顿吏治,都是有着一定效果的,现在的吏治也算是清明,那就好好的持续发展比较好。 李文忠随后也被叫了过来,朱雄英开门见山的说道,“五叔他们已经在京里了,派人去催一催二叔、三叔、四叔、七叔,让他们快些到京。” 李文忠抬头看了一眼朱雄英,然后果断应诺,“臣明白,立刻差遣探骑前往。” 大明第一藩封秦王朱樉镇守西安,晋王朱棡镇守太原,燕王朱棣镇守北平,齐王就藩于青州。 这四大藩王先后就藩,实际上已经在藩地最少经营已经超过十年了。就算是齐王出镇开平防御胡人,距今现在已经九年了。 虽然这四大藩王也从未有过任何的不臣,但是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不太规矩的地方。而且在他们的封地,这些藩王都是地位尊崇。哪怕制度是不准他们接触地方政事,可是或多或少的也会有些影响。 而现在呢,皇太孙如果没有其他的意思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可是如果皇太孙的安排有些深意,那好像也是有迹可循。 这可不是在胡说,李文忠对于最近这一年的不少事情都是心里有数,很多的事情也可以说他是亲自经历,或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在眼里。 周王素来都是最和太孙亲近,但是上半年的时候,太孙殿下借着修筑黄河大堤的理由抽调了周王三卫当中的两卫。 楚王、潭王、湘王现在也都是在京中,倒不是被软禁之类的。可是此前太孙就借着要开发江西、湖北的理由,同样也是将这三位藩王各自抽调走两卫。补充的屯田卫,那可没有多少战斗力。 以前朝廷定下的规矩是藩王有三个护卫卫所,也算是名义上的一些兵权,毕竟这三个卫所还是朝廷派人、支付俸禄粮饷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些名义上的兵权。可是三个卫所的配置都没了,藩王现在手里只剩下一个卫所的兵权了。 皇太孙殿下想要收回藩王兵权的心思毫不掩饰,不只是李文忠能够看出来,估计那些藩王现在也都是能够清楚的看出来这些事情。 最重要的是皇帝和太子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半点阻止的意思,任由皇太孙以各种理由收回兵权。甚至在兵部那边,太子还快速的安排政事推进这些。 现在要检阅京军,一些外国使臣要去观礼,很多人都明白这其实也是一种威慑。 只不过现在看起来也不只是在威慑一些外国的使臣了,这同样也是对藩王们的一些威慑。这样的一个见面礼,藩王们心里头估计肯定是要有些想法了。 朱雄英对此也是心里有数,实际上也没有太当回事。他知道大明现在的藩王实力有限,也没有任何造反、不臣的心思,可是作为皇太孙,他也需要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 李文忠去做他该做的事情了,而朱雄英埋首处置着一些事情,不只是检阅京军的事情,也是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而准备。 藩王们在京,以及正旦的大朝仪等等,这些事情都是需要朱雄英来操办的。因为皇帝和太子不愿意做这些繁琐的事情,他们要做其他更加重要的事情。 以及锻炼皇太孙,这些礼仪性质的事情也不能马虎,该处理的肯定也都是需要给处理好。 朱雄英对此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事情,皇太孙的职责就包括这些。勤政,不只是在忙着军国大事,礼仪方面的一些事情,也是政事的一部分。 结束一天的政事,朱雄英伸了个懒腰,他的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呢。 找到楚王朱桢,朱雄英开口说道,“六叔,二叔他们不日就要返京。既然六叔现在在朝里,当是六叔领着文武、宗室前往迎候。” 朱桢自然没意见,笑着说道,“那是应该,说来好些年俺也没见着二哥他们几个了。” 朱雄英指了指坤宁宫的方向,问道,“五叔呢?不是今日一整天都是在挨训吧?” 朱桢又是羡慕,又是同情的说道,“五哥该是在奉先殿跪着,要不是皇兄去求情,母后肯定是要重罚五哥。” 朱橚这朵奇葩自小就是有着纨绔的名声,是极其让人不省心的存在。这才刚刚回京就闹出了事情,私自跑去了开平王府,说是要去看看他的外甥。 开国公夫人常冯氏和周王妃冯氏可是亲姐妹,有些走动似乎也是应该,这是人情。 但是身在帝王家,有些时候也就是身不由己,更何况这还是和武勋私下往来呢。 朱橚好似完全忘记了前些年因为和老丈人宋国公冯胜私下往来招致老朱的勃然大怒。朱橚被重罚,冯胜被闲置。只是这件事情好似过去了,朱橚就完全忘掉了一般,一点都不长记性。 尤其是常冯氏,那也是太孙的大舅母。 有些时候朱橚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一般人真的没办法理解。有些时候说朱允熥势必要成为宗室第三代当中的纨绔,那是夸奖他了,他可能做不出来朱橚做的那些事情。 朱橚,完全就是没有边界感、没有分寸感,有些时候看起来好像也确实是有这那么点过于单纯了。说起来,真该是让朱允炆给他涨涨记性,让他去云南观察植物,再召回京城禁锢。 或许吓一吓他,他才能真的长些记性。 朱雄英对此也只能笑了笑,自家五叔没有坏心思,这一点他心里明白。有些时候,宗室多一些像五叔这样比较单纯的人,实际上对朱雄英来说没有任何坏处。 安排好一些事情,朱雄英就回到了大善宫。他就不去坤宁宫了,这时候过去就是找骂,他可不想遭受无妄之灾。 看到朱雄英回来,何玉瑶立刻说道,“殿下,母妃的意思是让臣妾操办家宴。” 朱雄英就笑着说道,“那也是应该,母妃现在忙着操办正旦大宴,她没时间。家宴的事情你来安排,说来你就是俺朱家第三代长孙媳,都该是你做这些事情。” 正旦的大宴,这当然是需要朝廷上下同心协力办好。皇帝和皇后不愿意多过问的情况下,太子和太子妃就需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而这一次又赶上一众藩王回京,人数既然比较齐,那也就意味着需要开一次家宴。 哪怕是在帝王家,也不是完全没有亲情。尤其是考虑到老朱的年龄,见到这么多儿子齐聚一堂,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他重视子嗣的性格,那当然也需要好好操办一场。 再者就是这些年按照朝廷的规矩,藩王是不许一同回京的,除非是不忍言之事,或者是皇帝的圣旨。这么些年,藩王们也很久没有和这么多兄弟团聚了。 所以有些事情,该做的事情还是需要做,朱雄英这个当侄子的,也应该好好的招待他的一众叔父们,而不是只想着要收回来兵权等等。 亲情还是有的,尤其是这一次回来的叔父们,大多都是和他的关系不差,相处也都比较融洽。 其实不只是朱雄英要忙,他的弟弟们这个时候也闲不住。 朱雄英不出城迎接勉强说得过去,因为他是储君。真要是不出去迎接,别人也挑不出来太多的礼数。当然出去迎接也没问题,皇叔们镇守边塞,那是有功于朝廷的。 这些事情,自然也就是要看朱雄英的一些安排和想法了,他这一次显然是选择一碗水端平。 主要是一众藩王回到京城的大致时间相差不大,但是不可能是真正的同时到达。 那就干脆省点事,一个都不去迎接,免得有人心里不平衡,免得有些人心里会多想。这就是他所认为最合适的办法,更何况朱雄英最近也确实比较忙。 新的一天自然也是从早朝开始,这就是属于朱雄英的生活方式之一了。 下朝后,朱雄英被交到了文华殿。 朱标开口问道,“这一趟检阅京军,你是打算让你叔父们跟着一道过去?” 朱雄英就笑着回答,“叔父们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本来几位叔父都是极其擅长行军打仗,让他们帮着俺参谋一下也好。” 朱标也一副不打算揭穿朱雄英小心思的想法,说道,“你二叔、三叔这一趟怕是最难缠,对他们两个不该一味宽仁,知道吧?” 朱雄英就笑着说道,“爹,二叔和三叔轮不到俺来管教,你来管教就好。俺和二叔他们都是关系好着,他们也都喜欢俺这个大侄子!” 朱标就白了朱雄英一眼,对于朱雄英的自卖自夸有些看不下去,有些事情大家心里都明白。偏偏有的人装糊涂不说,还指望别人和他一样糊涂。 “俺和你二叔他们,本就是手足情深,只是如今长大了,好些事情就不好不谈。”朱标有些无奈的说道,“以后你和允熥,怕是也要这般。” 朱雄英沉默片刻,说道,“这是命数,俺们生在帝王家,就该是这样。” 听到朱雄英这么说,朱标自然也就比较放心了,有着这样的一些认知,那自然也就是最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在这父子两个商讨着一些事情的时候,朱棣的队伍遇到了传旨的信使。他立刻带着几个精锐侍从加快脚步,必须要在三天内赶回去了,行程要快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