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家师诸葛亮

第239章 改良版的推恩令

家师诸葛亮 锋端 5216 2024-09-09 22:19
   姜阳微笑着看向李严,缓缓问道:“御史中丞,自古以来,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御史中丞以为如何?”    李严心中把姜阳骂了个狗血淋头,暗道:“好好好,这样做是吧。我会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不是你让我反对,我怎么会出来?”    他心中虽有千般不满,却也只得强压怒火,不动声色地答道:“左将军所言极是,粮草乃行军打仗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严自然深知。”    姜阳轻轻点头,似乎对李严的回答颇为满意,继而话锋一转:“那么,依御史中丞之见,各郡县官员为大军筹备粮草,劳心劳力,是否也应视为立军功之举,加以奖赏呢?”    李严心中暗骂姜阳狡猾,却也不得不继续应对:“筹备粮草,确是前线将士得以安心作战的重要保障,官员们自当尽力而为。然而,若因此而滥授爵位,恐有违朝廷法度,非长久之计。”    姜阳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李严会有此说,他轻轻抬手,示意李严稍安勿躁:“御史中丞所言极是,授爵之事,确需谨慎。但御史中丞可曾想过,若无这些官员的辛勤付出,前线将士何以饱腹?此等功绩,岂能忽视?”    李严心里憋着气,可之前已经表示反对,也没有办法,想到姜阳的纸条,又说道:“姜将军言之有理,但授爵之事,关乎朝廷纲纪,不可轻率。    且列侯之爵,可世袭罔替,若不加节制,百年之后,朝中侯爵遍地,岂非人满为患,有损国体?”    姜阳闻言,收敛了笑容,认真地点了点头:“御史中丞所言极是,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授爵之事,既要激励官员,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确实不易。”    大殿之中的群臣,一时间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过他们看向李严的眼神,都有些不善。    看殿内的氛围差不多了,姜阳适时地站出身来,双手一拱,恭敬地对刘禅说道:“陛下,末将突然想到,有一古制,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此举关乎甚大,臣心中颇感忐忑,不知当讲不当讲。”    姜阳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刘禅哪会不让他讲?    立刻道:“左将军有何良策,但说无妨,朕自当斟酌。左将军但讲无妨。”    姜阳闻言,故作犹豫之色,仿佛是在权衡利弊,片刻后,他抬头直视刘禅,作出视死如归的表情:“陛下,末将所言,皆一心为大汉,若有不妥,还请陛下恕罪。”    刘禅大度地一挥手:“左将军可尽情直言,朕绝不怪你。”    众臣见姜阳这个态度,都很好奇他要说什么计策,居然这么慎重。    姜阳一抬头,双手抱拳道:“昔日大汉孝武皇帝英明神武,推行推恩令,王侯的子嗣,都能受先祖恩泽,可谓良策。臣斗胆提议,或可借鉴此法,以解当前授爵之困。”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竟然是“推恩令”,难怪姜阳想了又想才提出来。    在殿中的诸位,谁不知道推恩令是限制诸侯王的。    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所有儿子(包括嫡长子、次子、三子等),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封地就被分割成若干个小侯国,每个小侯国都直接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封地越分越小,势力也随之衰弱,而中央集权则得到了加强。    有大臣暗道:没想到,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还这么小,陛下就要防备他们了。    更有心思活泛的大臣,想到了自己的家族因为这一策而分家,最后变得衰弱,心中生出了警惕之意。    殿内群臣各怀心思,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好不热闹。    就在这时,刘禅猛地站起来,指着姜阳,道了一声“大师兄”,似乎要发火。    可他看了看姜阳,实在不敢责骂,来回急切地走了两步,然后才以哀求的声音道:“大师兄,朕的两个弟弟尚小,且我们兄弟情深,哪需要行如此之策?”    言罢,刘禅连连摆手,语气坚决:“不行!此事万万不可!”    众大臣看着刘禅和姜阳的表现,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表态。    支持姜阳吧,显得是挑拨皇帝亲兄弟的关系,万一被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惦记上了,以后怕要吃些苦头。    支持陛下吧,万一陛下是在逢场作戏,实际上陛下也希望行这一策呢,那岂不是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想明白这层,大家都很识趣地闭上了嘴巴。    就算有脑袋一时没转过弯,想要开口的,也在同僚的眼神示意下,及时停下。    大殿内一时安静得落针可闻。    除了刘禅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再没其他声响。    这时候,最煎熬的,是那些反应过来,担心自己家族被分家的。    例如谯周。    他非常想站出来反对姜阳,可之前宕渠郡谯瑜的事情已经得罪了姜阳,这一次如果再得罪他,谯周很担心自己的家族受到报复。    当然,他最担心的,还是刘禅的态度。    谯周想了想,抬头把目光投向丞相,想看看丞相的态度。    同一时间,不少的大臣也都反应过来,一起看向丞相。    可丞相背对着他们,看不出任何表情。    就在谯周忐忑不安时,姜阳又发话了。    “陛下,陛下兄弟情深,让末将佩服。刚才,末将的话还没说完呢,就让陛下给打断了。末将并不是想照搬推恩令。”    刘禅立刻面露惊喜:“哦,大师兄,那你的策略是什么?”    姜阳上前一步道:“末将的策略,为降袭制。”    “何为降袭制?”    “降袭制是指爵位在继承过程中,每继承一代,爵位等级就相应下降一级。    例如,王去世后,其子只能继承县侯爵位,县侯之子再继承乡侯爵位,以此类推,直至成为关内侯。”    关内侯本来就不能继承,再往下,也没有说的必要了。    顿了顿,不等刘禅开口反驳,姜阳立刻道:    “刚才御史中丞说得有道理,若全都世袭罔替,百年之后,朝中侯爵不是要人满为患?    可我大汉朝中功臣众多,谁配不上封侯呢?    赵将军、黄将军在荆州数战,攻城略地无数,又在南中平定叛乱,不能封侯吗?    马侍中、杨治中为了治理国家,殚精竭虑,配不上封侯吗?    庲降都督在南中平叛,永昌郡吕凯、王伉两人抵挡了叛军,他们配不上封侯吗?    接下来,立功之良臣名将只会更多,大家都要封侯。    若要避免百年之后爵位过度泛滥,只有行此计策才行。”    姜阳故意把李严又拖出来,就是让大家知道,我都是被逼的李严逼的。    他的话说完,大殿内的群臣听明白了:要么支持姜阳,搞降袭制,要么就大家都别封侯。    一种是先有,逐渐变为没有。    一种是直接玩完,一开始就没有。    大家都不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大殿中的议论声,已经逐渐偏向姜阳。    不过,那些个大的家族,并没有开口。    姜阳微不可查地看了他们一眼,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于是又开口道:    “并且,末将认为,陛下若推行此策,应该继承大汉孝武皇帝之仁德。    在指定继承人时,若嫡长子过于优秀,可指定嫡长子一人。    也可指定多人,不过,最多指定三位继承人。    如此一来,能让王侯的优秀子嗣,都能受先祖恩泽。”    姜阳这话,打消了那些家族最后的一点疑虑。    只要不是强制分家就行,他们可以只指定嫡长子继承爵位和家业。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被削弱。    事实上,姜阳和丞相商量的几天,就是在思考各大豪强家族的反应,以及应对策略。    他的原则早就提了出来:润物细无声,以及让各大豪强家族自己斗。    只要那些地方官想封爵,这些豪强家族的势力一定会持续受到削弱。    而指定继承人的事,只要这个口子开在这,到时候各个家族一定会因为这个闹得鸡犬不宁的。    分家,只是迟早的事。    可是这些,那些家族一时半会儿是想不明白的。    很快,谯周站了出来:“不下,微臣以为,左将军之策,甚好!”    他之所以这么积极,也是想修补一下与姜阳的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姜阳在说这些策略时,刘禅一直都没有打断,给人的感觉就是:刘禅在故意给姜阳时间,让他说完。    谯周觉得,陛下一定是故意的,李严和姜阳都是在配合他,他就是未雨绸缪,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大家猜对了一半。    姜阳和丞相在讨论的时候,确实考虑到了诸侯王的问题。    并且,削潘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    他们就是想趁着这次封爵,扰乱大家的视线,使削藩不那么扎眼,一劳永逸。    丞相博古通今,自然很清楚分封诸侯王的危害。    姜阳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比丞相看到的例子还要多。    绝大部分藩王,都是王朝动乱的根源。    有些帝王想要靠藩王来制衡权臣和外戚,实际上也是痴人说梦。    远的不说,姜阳很清楚不久的司马家,就玩砸了。    以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绝大部分的皇帝,也很清楚藩王的危害,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削潘从来就没停过。    汉高太祖下狠手搞定了异姓王,汉文帝平定了七王之乱,不仅为强汉打下了基础,也为汉武帝搞“推恩令”创造了条件。    西汉后来的的藩王,基本没有成为大问题。    大殿中的聪明人,可不止谯周一个,绝大部分人也有这个看法。    他们只是出于谨慎,没有当出头鸟而已。    有了谯周带头,其他文武大臣纷纷上前。    “陛下,左将军之策,实乃为我大汉的千秋万代着想,是绝对的良策啊。”    “陛下,此策之精妙,对大汉百利而无一害,请陛下准许。”    “陛下......”    其实他们还耍了个滑头,现在说的明明是降袭制,但若是刘禅同意了,就表示之前姜阳说的给大家封爵的事情,刘禅也同意了。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一时间,大殿内都是为姜阳摇旗呐喊的声音。    大家都以为,刘禅会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不料,刘禅摇了摇头:“封爵是好事,降袭制也是善策。不过,能不能不上王爵?”    姜阳心中咯噔一下,没想得到刘禅对他两个弟弟的感情这么深,想了想,还是开口问道:“陛下是何意?”    “封爵之策和降袭之策,都可依左将军之言。不过,鲁王和梁王,不在降袭制之列。以后的王爵,也不在降袭制之列。”    这一次,刘禅说得更加清楚。    刘禅这话,让姜阳不太好反驳了,如果再说,确实有挑拨皇帝兄弟感情之嫌。    在之前,姜阳与丞相商量的时候,觉得刘禅太过善良,就担心刘禅不同意,所以这一点没有给他提前知会,想要蒙混过关。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    姜阳把求助的目光看向丞相。    如今,他已经没了更好的办法,丞相出面是最好的了。    朝中的那些大臣,见了姜阳的反应,也跟着看向丞相。    丞相沉吟片刻,向刘禅拱了拱手:“陛下,老臣有事要奏。”    刘禅此时其实也很忐忑,他赶紧站起来,几步走到丞相身边,拉着丞相的手:“相父,还请相父教我。”    “陛下,先帝不仅把陛下托付给了老臣,也把鲁王和梁王,托付给了老臣。”    “是的相父,他们与朕一样,都喊您一声相父。”    丞相轻轻拍了刘禅的手,缓缓道:“所以,老臣对鲁王和梁王,亦是关爱有加,绝无私心。“    刘禅点点头:“相父对我兄弟几人的看顾,朕铭记在心。”    “陛下如此关心鲁王和梁王,想必,也一定是为他们好的。”    刘禅挺起胸膛:“那是自然。”    丞相温和道:“那,陛下觉得,要如何行事,才是真正的为他们好呢?”    “这......”刘禅迟疑了。    丞相宠溺地看着刘禅,没有急着催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