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一场大病,前前后后几个月。 尽管大汉方面极力封锁,期间刘备身体好转的时候也公开露面了多次。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况且益州还有荆州的名医,都被招到了刘备身边。 刘备病重的消息,却仍是不胫而走,最终传入了曹丕与孙权的耳中。 可此时曹贼北方有些异动,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火烧身。 于是,曹丕选择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而孙权,则不同。 他迅速发动了江东鼠辈的天赋技能——背后搞鬼。 孙权密令麾下密探,身着便服,混入人群,悄无声息地前往荆州、益州以及偏远的南中地区,想要趁机搞风搞雨。 经过姜阳两度清洗后,荆州剩下的世家族群大多已归心于大汉,他们对大汉比较忠诚。 就算有些家族心里有些想法,想到之前那些叛徒的遭遇,也都止住了念头。 然而,即便如此,东吴的密探们仍没有放弃。 他们悄悄与世家接触,试图寻找那些心存异念之人。 但每当他们试图接近那些可能成为突破口的世家子弟时,那些家族中的长辈们,往往会以严厉的目光和坚定的语气告诫后辈:“勿忘前车之鉴,我族当世代忠于大汉。” 益州是大汉经营了十几年的地方,其根基之深厚,远非外人所能轻易撼动。 丞相十几年的治理,让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廉奉公,对大汉的归属感强烈。 东吴的密探们在这里更是寸步难行。 然而,在南中地区,情况却截然不同。 这里地势险峻,民族众多,大汉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朱褒、雍闿、高定与孟获,他们各自盘踞一方,面对东吴密探的利诱,心中波澜四起。 孟获的府邸附近,密林深处,一座简陋的竹屋内,孟获正襟危坐。 朱褒、雍闿、高定三人早已悄悄赶来,聚于孟获身旁,共商大事。 “各位首领,时机稍纵即逝,错过今日,恐再无机缘。” 密探的声音带着一丝紧迫。 孟获挥挥手,让密探先出去。 等密探走远,孟获首先开口:“东吴此举,意在何方?若应之,恐引火烧身;若拒之,又恐错失良机。” 高定不以为然:“乱世之中,实力为王,刘备病重,正是我们自立的良机。” 孟获忧心忡忡:“刘备仁义之名远播,我等若背弃,恐遭天谴。” 朱褒摇摇头:“想不到,大王相信这个。” 雍闿沉默片刻,提出折中之策:“不如暂且观望,看刘备病情如何,再作打算。” 孟获点头赞同:“我南中之人,向来自给自足,不愿卷入中原纷争。如今局势复杂,需三思而后行。” 夜色渐深,四人达成一致,决定暂不回应东吴,继续静观其变。 而丞相和姜阳,自然不知道南中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当之前大汉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刘备没有在章武三年去世,姜阳便觉得南中没有背叛的勇气,也没有对南中过多关注。 他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丞相,姜阳,赵云,黄权等将,齐聚殿中。 “先生,陛下的丧事,我等当如何办理?” 姜阳打破了殿中的寂静。 丞相转过身,看向远方,目光深邃:“陛下一生仁德,功高盖世,其丧事自当隆重而庄重。 我意已决,即刻挑选精干人马,护送陛下灵柩回成都,沿途设立祭坛,让百姓寄托哀思。 同时,成都城内需布置灵堂,举行国丧,以彰显陛下之德。” 姜阳等人,都点点头。 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只能在都城的皇陵安葬,必须回成都才行。 接着,话题转到了刘禅的继位问题上。 丞相深知,年轻的刘禅虽是太子,但承继大统,从来就不容易,政权交接之际,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 他斟酌了一下用词,缓缓开口道:“太子年幼,我等当如何确保政权平稳交接,避免内乱?请诸位将军畅所欲言。” 黄权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丞相,末将以为,回到成都后,当立即召集群臣,宣布太子继位之事,此事,宜快不宜迟。同时加强宫廷守卫,以防不测。” 丞相点头表示赞同:“就依黄将军所议,杨洪即刻着手准备太子继位大典。同时,加强内外防范,确保万无一失。另外,我等需更加勤勉,辅佐太子,共同守护大汉基业。” 众人点头称是。 片刻后,姜阳开口道:“内部的事情定了,现在就要考虑一下曹贼和孙权了,他们很可能会趁机侵袭。” 谈及曹贼与东吴对荆州的威胁,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丞相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思考着对策。 “荆州乃我大汉门户,好不容易才打下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吴班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忧虑,“然曹贼势大,东吴亦非易与之辈,我等当如何应对?” 赵云紧握双拳,眼中闪着战意:“我等只能誓死保卫每一寸土地,不让贼人踏入半步。” 姜阳则显得更为谨慎:“前将军英勇无双,但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末将认为,应先摸清曹贼与东吴的动向,再制定对策。 同时,加强荆州防线,必要时可采取守势,放弃次要之地,以保全大局。” 丞相听后点点头,站起身来,环视众人:“就依诸位所议,面对外患,我等需齐心协力。 襄阳乃荆州之根本,若襄阳有失,则荆州难保。 因此,我们必须在襄阳布下重兵,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座战略要地。 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新野等地无法坚守,就果断放弃。” “喏!” 吴班跨出一步:“镇守荆州,何人合适?” “这......” 丞相也有些迟疑了。 按理说,刘备早就做了安排,赵云为主帅,黄权为副将,马良为军师。 不过当时的情况,是姜阳要跟着刘备回成都,才这么安排。 在丞相心中,还是姜阳在这里负责最合适。 他看向赵云,正要问他的意见,黄权站出来一步。 “丞相,末将愿随您一同,护送陛下灵柩回成都,以表末将对陛下的一片忠心。” 丞相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正欲点头应允,却见赵云猛地站起。 “丞相,我与陛下情同手足,此等大事,云岂能置身事外?请允许我亲自护送陛下回乡。” 黄权闻言,眉头微皱,转身面向赵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前将军,陛下生前曾言,荆州乃我军根本,需有良将镇守。您既已总领荆州军事,岂能轻易离去?护送之事,权愿代劳。” 赵云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黄权所言非虚,但内心的情感却让他难以割舍。 赵云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与黄权对视:“黄将军,你我皆受陛下重托,职责所在,不容有失。 陛下虽令本将总领荆州,却也并未禁止我尽忠之心。 而你,作为本将的副将,同样负有守土之责。 若本将离去,荆州当由你来镇守。” 黄权听后,脸色微变,他未曾料到赵云会如此直接地以职责相驳。 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赵云所言在理。 但他有必须回去的理由,不能轻易放弃。“赵将军,权知您心意,但……” 他欲言又止,心中挣扎不已。 他的理由,实在是不能说出来。 赵云见状,语气更加坚定:“黄将军,我意已决。我与陛下相伴多年,要亲自护送他的灵柩回成都。” 说完,赵云以主将的身份,正式下达命令:“荆州之重,关乎大汉未来。黄将军,本将命你即刻起,全权负责荆州防务,不得有误。本将离开后,荆州的一切事务,皆由你决断。” 黄权闻言,一时语塞。 他缓缓坐下,气呼呼地喘着粗气,看起来,并不服气。 姜阳早就洞察到了黄权心中的微妙算盘。 他深知,黄权作为益州本土家族的代表,其回成都的意图远非简单的护送灵柩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为了争取益州在大汉朝廷中的利益与地位。 姜阳回想,在之前的历史中,黄权逼不得已投降了曹贼,受到了重用,益州本土派在大汉朝中的重臣比较少,益州的本土豪强家族,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愿意与大汉合作。 他想了想,如果黄权能够改变这个局面,也是好事。 于是,他缓缓开口:“先生,弟子认为,黄将军与您一起回成都,比较合适。” 黄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与感激,他未曾料到姜阳会如此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决定。 他微微欠身,以示谢意。 丞相对黄权的心思,也是早已洞悉。 他想了想,点了点头。 见状,赵云的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的心头:“丞相,陛下临终前,将太子及几位公子托付于我,我岂能失约?还请丞相,让末将回成都。” 赵云的声音坚定而急促,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姜阳微微一笑:“前将军勿忧,您也与先生一同回成都即可。”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赵云更是愣在当场,他未曾料到姜阳会提出这样的安排。 他望向姜阳,眼中满是疑惑:“仲贤,荆州之地,非同小可……” 他的话未说完,便被姜阳打断。 “前将军放心,荆州之防,自有我与大都负责,定当竭尽全力,保荆州无虞。” 赵云自然清楚,有姜阳在荆州,比他在这里还要稳固。 “好,本将随丞相回成都。仲贤与傅将军,务必保重,荆州之安危,就拜托二位了。” 第二天。 白帝城,云雾缭绕,仿佛天地间最庄严的守护者。 城外,江水滔滔,似乎也在为刘备的逝去而呜咽。 风带着几分寒意,穿林而过,卷起片片落叶,如同历史的尘埃,在空中盘旋、落定。 城内,一片肃穆,哀乐低回。 灵堂设在白帝城最为庄重的宫殿之中,刘备的遗体被安放在一张巨大的楠木棺椁之内,周围布满了白色的蜀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哀伤。 丞相站在灵堂中央,面容凝重,双眼泛红。 他身着素服,望着刘备的棺椁,心中悲痛万分:“陛下啊,大汉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他心中默念,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姜阳立于一侧,此刻也难掩悲痛之色。 他回想起与刘备共事的点点滴滴,那些并肩作战、共商大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 赵云站在丞相身侧,双手紧握成拳,青筋暴起。 他的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怒,仿佛要将这世间的所有不公都宣泄出来。 关银屏,作为关羽之女,她虽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 她站在姜阳身旁,同样身着素服,面容凄楚。 她望着刘备的棺椁,想起了父亲关羽与刘备的深厚情谊,也想起了刘备对她的照顾,心中涌起无尽的哀伤。 此时,灵堂外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声,那是为刘备送行。 号角声中,众人纷纷跪倒在地,向刘备的棺椁行三跪九叩之礼。 整个白帝城仿佛都被这悲壮的气氛所笼罩,连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陛下......” 丞相终于忍不住了,泪如雨下。 刘备去世的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魏国的探子将刘备逝世的消息呈报给了魏主曹丕。 得知这一消息,曹丕不禁大喜过望:“刘备既去,我大魏再无后顾之忧。何不趁此蜀国无主之际,发兵征讨,一举定乾坤?”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策略。 谋士陈群站出来,冷静地分析道:“陛下,刘备虽逝,但其必已将后事托付于诸葛匹夫。诸葛匹夫感念刘备知遇之恩,定会全力以赴,辅佐新主。此时若贸然进攻,恐难轻易取胜。”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司马懿突然从群臣中挺身而出,声音坚定有力:“陛下,时不我待!若不趁此良机发兵,更待何时?臣有一计,可保万无一失。”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连忙询问司马懿的计策。 司马懿胸有成竹道:“若仅凭中原之兵,难以速胜。我们需动用五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夹击蜀国,让诸葛匹夫首尾难顾,如此方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