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制糕天的正常生活

第3章 水泥花园与麦田

制糕天的正常生活 制糕天 3235 2024-09-04 18:57
   7月十日 18:10   我决定现在开始写今天的日记,   这样我就有时间去操场上跑个步啥的锻炼一下。   《水泥花园》是之前没啥小说看的时候一个初中同学推荐的。   虽然当时的话题是给我推荐点网文看,但后面当我发现这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明显和网文风马牛不相及的小说时,我还是决定买一本看一看。   还记得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在一次群聊讨论小说的时候,也是她给我推荐了一本名为《天官赐福》的东西。   这个“她”在这里并没有用错。   虽然自母胎solo至今,但还是可以有几个能偶尔在群聊里面冒泡讨论的异性朋友的。   想起来,大学身处工科校区,整天窝在寝室打游戏,连母蚊子都见不到几只。   高中身处和尚班,班上更是一个女生没有。   这么多年来,居然是初中时期和同龄异性交流最多吗,真是太失败了。   回到不算正题的正题,关于《天官赐福》的记忆已然模糊,什么剧情文笔都已然没啥印象。   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灵魂无疑是莫大的冲击。   出于某些之后又能水上一章的原因,即使是夏天晚上,我的房间也没有开空调。   并且蒙在被我叠了两层才能不透光的被子里,偷偷用手机看小说明显也感受不到一旁风扇吹出的风。   于是在那个闷热的,汗水四溢的夏夜,我头一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好在内心中有个声音告诉我,你只可到此,不可越过。   于是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让我看了看,并没能让我进去。   回到能算正题的正题。   虽然曾经被坑害过一次,但书荒又不咋喜欢玩手游,上课实在是有些无聊。   这里就不再多说什么带学牲上课听课的话题了。   总之,我又一次相信了摔跤小姐的艺术审美,决定买下这本书看看。   是的,我决定以后如果摔跤小姐还有出场机会就能有新的专属称号了。   联想方式......秘密让男人更男人。   (今日烂梗+1)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特殊称号或者头衔之类的东西,虽然我不会给人起外号然后称呼他们。   但我会在qq之类的联系方式上面,在他们本名后面或者前面给他们备注上我印象中独特的特征。   这样似乎能让他们更...生动一些?   回到正题中的另一个偏题。   我知道很多小说都有电影改编,但我今天并没有兴趣看一遍《水泥花园》的小说改电影,或许以后哪天想起来会去看看。   当我打算搜一下《水泥花园》的书评或者影评再写的时候,发现更多的好像是总结或是概述。   我实在没啥兴趣点进,这个男人叫小帅开局的电影概述。   也不想在写完这些感想之前先被某些观点影响。   所以我最终还是没能点进去。   很难说这种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视频,   是把鲨鱼的鱼翅端给你吃;还是把一个美人切成碎块,掰开让你看:   啊,这是她的额头啊,多么美丽;   啊,这是她的眼球啊,多么惊艳;   啊,这是她的手脚啊,多么纤细修长。   然后剖开她的腹腔,扒拉扒拉一会已经失去活力的内脏,   像法医展示尸体死因一样告诉你:   你看吧,她内在就是这么一个人。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一件艺术品,需要看一个几分钟的梗概,然后告诉你体现了作者的什么什么思想。   这和填鸭有什么区别。   但如果只是为了扩展一下知识面,并不在乎感受之类的,那就无所谓了。   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感情都是有限的,有些东西浅尝辄止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呢。   我也并不反感看过一个作品,或深或浅的思考体会之后,再去看看什么人物解析剧情解析之类的。   这有点像:你认识那个谁吗,哦,我也认识。然后或多或少聊上几句。   当然,有些找乐子的东西还是看看这个男人叫小帅算了,类似什么九头鲨十头鲨什么玩意的。   毕竟你可能能忍受看老八开饭,但我觉得还是没几个正常人敢直接上嘴的。   回到正题中的正题。   《水泥花园》是“哥特式故事”,讲述了在失去正常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家庭荒原中,未成年孩子们经历着痛苦、无序、混沌的成长。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与规范,使得未成年孩子们过着迷雾和畸形的日子。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原话。   以下皆为一家之言,有极端个人主观色彩。   概况一下剧情:   这是一本以第二人称,也就是“我”,家庭中的二儿子,来叙述的小说。   但这并不会如上一章所说给人尴尬,或是羞耻的情绪。   剧情中“我”的所处环境,形式方式,思维模式明显与普罗大众所习以为常的方式有很大差异,本质上读者只是以“我”作为主人公,来展开整个故事。   我删掉了关于剧情的概括部分。   因为我发现这部分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是为了我自己写的,那么我不需要概括剧情。   如果是为了给读者看的话,概括剧情本身就是之前所说的肢解的那部分。   如果没看过书的,我建议你去看看,没事看看书总是好的。   接下来开始发癫,并有大量剧透和个人主观感受:   看完《水泥花园》后,我感觉有点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都是以十五六岁的“我”为视角的故事。   但《水泥花园》中的“我”,杰克,比《麦田》中的霍尔顿更加迷茫,更不自知的迷茫。更反常与漠然。   《麦田》中有着大量的脏话与谩骂,有着大量的浓烈的情绪表现。   概括来讲应该是“闹中取静”   我们似乎能从充斥全文的霍尔顿的谩骂中感受到他的迷茫与渴望,但他并未停止与外界的交互,他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并未融入过人群,也从未完全脱离过人群。   他并不独立于世俗之外。   而《水泥花园》恰好相反,可以说是“静中取静”。   杰克四兄妹所在的家是完全脱离正常社会的“乌托邦式”乐园。   从头到尾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时,充满着淡漠的感觉。   好像一切都是冷漠的,无所谓的,事情的发展是本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就仿佛荒园中野蛮生长的,扭曲交织的藤蔓。   没有人类的温情,没有长者的教诲和外界的干预。只有人性的各种恶念,扭曲,嫉妒,麻木,欺诈和扭曲。   但这些东西在“我”视角中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劲,这才是本书最大的震撼所在。   故事的叙述者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无法理解这一系列的变故,只能用自己的观察来认知世界。   这种平淡与正常的语气和态度与后面反常识,反伦理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了整件事的悲哀。   伦理与纲常在这样一个“孤岛”中不是被忽略,甚至是从未被认知过。   最终演变成了这样一个略显惊悚的故事,四个孩子处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中,犯下各种违背伦理的罪行。   故事的最后一幕,仿佛“我”和大姐朱莉已经彻底扮演回了父母的角色,家里似乎又充斥着以往的却扭曲的温情。   文章就此结束,但究其结果,又是怎样的茫然与谬误就只待读者想象了。   我想我并不介意以后再读一下这个作者的其他的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