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抽象
七月24日 19:01 这几天lol排位,本着输两把就停手的原则,成功把小号打上了钻一。 但是隐藏分已经到大师的大号还在钻二挣扎。 难评。 这几天又对b站的那些ai调音,或者活字印刷,满是电流味的歌曲视频挺上头,不是那种什么用个什么游戏电视剧语音训练个ai语音大模型之后就去翻唱那种。 而是那种自己填词之后,借用原曲的调整出来的。 或者说我只是想看看别人的填词而已。 这些人真是有才啊,虽然也有一些强行押韵或者不明所以的部分,但很多都是属于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就可惜了这种电流声和明显顿挫奇怪的歌只是随便在耳边放,不仔细辨别很难听出词都是些什么,而且明显给人观感并不是很好。 所以也就只能闲来无事时点开视频,完整地看看它的填词。 然后这种视频就理所当然的绕不开一个著名角色——理塘最強伝説と絕兇の猛虎!純真丁一郎です! 或者说在一众的章鱼哥光头强老爹诸葛亮的填词翻唱中,丁真的才是最多的。 随便点进一个相关视频,评论区下滑没几个,就能看到网友们自发评价排行的各种填词视频,还贴心的附上了传送门。 我甚至还看见了有人的收藏夹里分了三四个文件夹的丁真歌曲合集和精品单曲合集啥啥啥的,歌曲合集甚至已经到了999+。 什么弔丁真仙人。 作为一个没事就喜欢搞抽象的人,我很是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丁真在网上风评似乎一直不大好,但我觉得广大网友应该不是讨厌他本人,只是讨厌他所代表的符号或者说是背后意义。 毕竟他本人又没做错什么事,和更遭大众口诛笔伐的无e凡更是有着本质区别,即使是和某二字传统派一贯的公司塑造和自我标榜相比,我个人觉得丁真似乎更无辜一点。 就算有什么“维新派”,“绿尸函”之类的事件,似乎和他也没什么关系。 毕竟他自己本身而言也从未标榜过自己所谓的道德品质之类的。 归根结底,他也不过是个运气好的普通人而已。 将心比心,估计没几个人会拒绝一个不偷不抢,只是运气好而来的一步登天的机会。 更多人只是被部分夸大事实的无良媒体宣传恶心到了而已。 与其说他们讨厌的是“丁真”这个具体的人,还是那个卷生卷死不得超脱的自己,就仁者见仁了。 眼界有限,就不评价那些什么“小镇做题家”“努力无用论”的话题了。 毕竟前前后后看了乱七八糟这么多视频评价,又从来没去细致了解过具体情况,我的观点多半也是完全主观,有失偏颇。 虽然日记和评价别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就是了,但是我觉得人生在世还是得多少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 克制和含蓄也是美德。 总而言之,丁真和鸡哥一样,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抽象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甚至犹有过之。 毕竟鸡哥可没有流传甚广的众多丁图和丁曲,相比于多少还沾点诸如幽默和嘲讽之类的二创作品,关于鸡哥的梗更多只是纯抽象的搞抽象,实在是意味不明。 丁图可能只是在众多义眼丁真,鉴定为...之后的谐音二创,丁曲明显就更富有内涵。 丁曲能传递的情绪和信息明显更为丰富。 这种特色鲜明的模糊电子音唱腔和严格切合主题再加自己理解进行内容解构再创的创作形式,高中语文老师教我的“带着脚镣起舞“竟在这里被我切实体会到。 随着《zood》和《igotsmoke》爆火,更多丁曲也如雨后春笋冒出。 在最先的只是很多的愤愤不平,充斥着情绪发泄的各种藏话和对现状的不满,讽刺的视频之后。 出现了其他的,更为个人理解化和个性化的丁曲。 填词也更加文艺和精髓。 并不是说前丁曲时代的歌曲填词就粗制滥造,只是后来的填词明显更加的细腻平和,更加个人化。 或许这个时候,“丁真”才真正从一个负面的发泄热词,逐渐变成了互联网抽象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 网友们可以借用这个符号意向寄托更多的事情,而不止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发泄。 《烟distance》之后就更有一种格局上升,符号文化被不断结构和革新的感觉。 而之后的《丁家坡》和《死一样抽过》则有更多的创作者的想象和自我带入。 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与其说后来的作者是在二创丁真,倒不如说是借着这种格调和主题,更多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这种抽象文化发展听着颇为有一种互联网群魔乱舞的感觉。 但我觉得搞抽象并不算什么坏事,现实生活已经颇为艰难,在互联网上整点抽象自娱自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或者说,喜剧的背后是悲剧,抽象的背后是具象,人的行为总不能是完全无端的,从看似抽象的东西中解构出,或者感受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许又有另一种快乐。 最近没啥好看的网文看了,那些之前传的纷纷扬扬的很火的出圈小说,什么《道诡》之类的我又不想看。 我不太喜欢去跟风看什么时下特别火的小说电影之类的,除非那是我本身就很感兴趣的,或者我实在没事干闲得慌。 或者说,只要有其他选择我就不会这么干。 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偶然想起来,可能会有点兴趣去看看。 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对跟风这种事情有点反感。 可能是这样会让我有一种遗世独立,与众不同的自命不凡的感觉? 不懂。 要不明天开始没事找点什么广为流传的名著看看? 但是名著这种东西感觉还是得看纸质版来得有味道。 你让我在手机上看十遍《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估计都整不明白人物关系和大概中心思想。 实体书看个两三遍好歹还能有个大概印象。 “明天开始”,什么永远无法抵达的永恒诅咒。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今天就这样吧。 以上。